疫情宅家读名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

疫情宅家读名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同学

A House for Mr Biswas – V. S. Naipaul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BBC评出塑造世界的100本经典书之一。

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一。

2001年奈保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去世,享年85岁。

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


奈保尔名言:我认为一个人一共要有三个人生,一个用来学习,一个用来享受,还有一个需要用来思考。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出版于1961年)


疫情宅家读名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2019年版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关键词“房子”今天依然牵动着我们的心,要是早些年读,早点深刻认识房子,认知移民的概念,现在的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对于小说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原型:奈保尔父亲)来说,房子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他拥有独立身份和尊严的至高无上的证明。

小说背景:融入了奈保尔的自身经历——异乡人(移民)的漂泊感。

1932年,奈保尔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一个印度婆罗门移民家庭。特立尼达是个位于加勒比海的落后、闭塞的岛国,面积不及上海的十分之一。它之前是西班牙殖民地,但是1797年,英国舰队挫败西班牙,占领了这个岛国,从此便不断地输送印度和非洲人口来此。奈保尔家族也就是在这时,以契约劳工的身份从印度来到特立尼达。奈保尔从小阅读大量英国文学作品,11岁就确立了当作家的梦想,以及去英国实现梦想的决心。后来奈保尔如愿考上了牛津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作家,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荣获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各项荣誉,还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奈保尔似乎实现了作家梦;但是,无论在特立尼达、印度还是英国,他始终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这种无所依傍的漂泊感一直持续到2018年去世。在英国,奈保尔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几乎一度被贫穷和歧视推入绝境。他曾经尝试过开煤气自杀,结果因煤气不够没有成功。在寻求身份的艰难岁月中,对房子的渴求也成为奈保尔难解的情结。奈保尔曾声称:“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最贴近我的一部。”评论界也把这部小说视为奈保尔最成功的小说,将其归入英国20世界百佳小说的榜单。

为什么小说又被成为家庭传记和移民史诗?

奈保尔以史诗般的规模描写了毕司沃斯先生平庸、忙碌、辛酸而悲伤的一生,具有鲜明的家庭传记色彩与移民史诗风格。

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是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卫报》的新闻编辑,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房子。为什么呢?与作者奈保尔一样,毕司沃斯先生是个印度移民,他虽然属于婆罗门种姓,是贵族阶层,但是他生于贫寒家庭,自结婚后一直住在属于妻子图尔斯家族的房子里。他曾经自己尝试建造木头房子,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也为此背上了繁重的债务。

小说开始从头叙述毕司沃斯先生为房子而奋斗的一生,为了便于讲述,我们以他结婚入赘图尔斯家族和进入《卫报》当记者为界,将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分成三个阶段(童年和青年成长、婚姻阶段、为房子奋斗阶段)。

毕司沃斯先生的故事是一个移民者追求尊严与身份的悲喜剧?


就像书中写的,当他们搬到新房子里时,妻子莎玛离开她的母亲和姐妹们,对毕司沃斯先生和孩子萌生了一种新的忠诚,这简直是和拥有自己的房子一样是天大的胜利。锡金街的住宅,让他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但是很不幸,他并没有时间享受这种自由和安定的喜悦,就英年早逝了。

但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边缘人不同的是,在卑微和漂泊的命运中,毕司沃斯先生始终怀有一个坚定的梦想:拥有独立的房屋,建构自己的身份和尊严。这种信念和追求伴随着他的整个一生。毕司沃斯的人生史,就是他为了拥有自己的房子的奋斗史。

奈何尔如何审视移民、边缘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奈保尔,不仅是走进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也是对现代人的文化困境的审视。毕司沃斯先生的家园寻求,也正是奈保尔自己的身份追问,对于他们来说,移民的遭遇让他们更迫切地想抓住一砖一瓦,以安放自己、保护自己、证明自己。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存困境。即使我们不是被殖民者,但是移民、无家可归的境遇依然困扰着我们。我们依然在寻求认同和尊严的漫漫长路上跋涉前行,我们依然不惜押上自己的一切,去获得这种空间占有和身份证明的笃定感。毋庸置疑,人类始终在经历人生的某种一致性:殖民地人民并不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异类,他们的痛苦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像奈保尔这样的后殖民作家,与和平世界的我们一样,在背井离乡、在陌生城市打拼,在不被接受、无法得到认同时,这种生命和尊严的寻求,将是人们面临的永恒的身份追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