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體育,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教書育人德為本。

教育孩子,我們都應當奉行這一原則。可是現在有些人卻本末倒置,只要孩子考高分,別的啥也不計較了。我覺得評價一個孩子優秀或成才與否,考試分數不是唯一的標準。

我覺得孩子的道德品質好壞才是第一位的。教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而是先看看他是不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要想長大成才,必須從小學會做人。


德智體育,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今年新年,我國正處於疫情期間,“上海四重奏”第二小提琴、演奏家蔣某某因發表有關疫情的不當言論遭遇網友的口誅筆伐。

蔣某某出生於北京,於1985年獲得美國麥道全額獎學金,前往聖路易斯音樂學院求學之前,他在中國生活了整整23年。

一個在祖國國旗下長大的中國人,自從向美國宣誓加入了美國國籍後就忘了本。

近年來,他隨上海四重奏經常在國內巡演。一邊掙著國內演出市場的錢,一邊“棄之如敝屣”,如此忘恩負義之徒,令人心寒。


德智體育,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蔣某某也並非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他的父親蔣雄達是中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1965年始,蔣雄達擔任海政歌舞團管絃樂隊首席,並任三軍聯合樂團首席。先後兼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小提琴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

蔣雄達還是中國極具名望的音樂教育家,他出版專著、歌集和小提琴、絃樂的創作、改編與彙編教材80餘部,並主編出版中國音協全國小提琴考級教材,有“中國小提琴教材之父”之稱。

在蔣雄達的薰陶和教育下,他的一雙兒女都進入了音樂的殿堂,並早早加入了美國籍。


德智體育,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他一直以自己的兒子為驕傲,他曾在採訪中說:“我兩個孩子在美國學音樂,都是全額獎學金,每年12門功課都是A和A+。他們很幸福,這也緣於他們的勤奮。我兒子蔣某某所在的樂團是全世界頂級的四重奏團,女兒蔣丹文37歲就成了美國亞利桑那音樂學院的終身教授。

在音樂的教育當中,蔣雄達無疑是成功了。但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人方面,卻差得一塌糊塗。

蔣某某這件事情爆發的第二天,他的父親就發文道歉,稱兒子是自我膨脹缺少愛國之心,希望兒子能從中吸取教訓。

從蔣先生的道歉文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父親的懊悔與痛心。但這一切都晚了。

蔣某某如今已經57歲了,三觀、各種觀念早已根深蒂固,此時再教育他也是於事無補了。

在蔣某某的心裡,父親提到的這個“愛國之心”的“國家”都變了,也許從他離開中國的那天起,他就已經忘本了。

作為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好事,但是不能一味地只顧孩子出人頭地,而忘了教孩子如何做一個好人。


德智體育,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高智商、高學歷的罪犯比普通的壞人對社會的危害更嚴重。

放眼望去,近些年出了多少情節特別惡劣的案件都是高學歷罪犯所為。

如果只重視孩子的學習,不重視道德教育,這樣的孩子,即使將來成功了,也會有很大的風險,弄不好害人害己、一敗塗地。


德智體育,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還有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在村裡很有威望的土財主,中年得子欣喜若狂,視兒子為掌上明珠,是頂在頭上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那種無極限的溺愛。

兒子提出的任何要求,父親都是有求必應。不管這些要求合不合理。最令那個年代的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就是:父親無論到誰家喝酒吃飯都要帶上他的寶貝兒子,一次不漏。(那時候小孩子是沒有資格與父輩們同桌吃飯的)就這樣父子倆各得其樂、相安無事地過了十幾年。

人就怕習慣成自然,尤其是壞習慣。誰也想不到父子倆這種平靜的生活卻被一個飯局打亂了。有一天下午,有人請父親去喝酒吃飯。

愛子如命的父親立馬家裡家外的找他的寶貝兒子,一起去赴宴。可不巧的是,父親找了很多地方都沒見到兒子的蹤影。時間不早了,父親只好獨自去赴宴了。

過了一會兒,兒子回家了。一看父親不在家,就問母親。兒子得知父親獨自去赴宴了,頓時氣得暴跳如雷、火冒三丈。父親竟然敢不帶著他一起去吃飯。這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兒子怒從心頭起,恨從膽邊生,於是他就找來一把刀磨了起來。


德智體育,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天黑的時候,父親醉醺醺的晃晃悠悠地回家了,母親扶著父親進入他的房間睡覺去了。夜深人靜了,兒子懷著百感交集的心情悄悄摸到了父親的床,猛砍幾刀就衝出家門。多虧機智聰明的妻子用一個棉被卷放在床上,救了他一命啊!藏在床底下倖免於難的父親頓時淚如泉湧。

父子十年兩茫茫,父母思兒哭斷腸。劫後餘生的父親還是思兒心切,十年來就是天天千方百計地打聽兒子的消息。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後的一天,父親終於得到了兒子的安身之處。

於是,他趕緊打點行囊日夜兼程地趕到了兒子居住的地方。父親決定住在兒子附近,想方設法給兒子補上思想品德這一課。

於是,父親就不動聲色地在兒子每天必經的路旁買了一塊地種樹 。每次看見兒子路過,他就以路人的身份搭訕幾句。天長日久,兒子感覺這位白髮蒼蒼、和藹可親的老人很親切。

因為兒子離家出走時才十二三歲。他心目中的父親還是年輕力壯的,根本不可能和眼前的這位年老體衰的老頭聯繫在一起。

有一天,父親正在一顆長歪斜了的小樹一側的地面上,釘下去一根筆直的木棍。再用繩子把彎曲的小樹幹綁在直棍上。兒子問這樣有啥作用。

父親就耐心地給他解釋說這樣彎曲的小樹幹就直了,就成了有用之才了。父親又由樹延伸到人 ,語重心長地講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兒子也羞愧難當地低下了頭。最後,經歷了十年酸甜苦辣的父子倆終於相認了。父親痛心疾首地說:養不教,父之過啊!


德智體育,以德為先,以德為本


教育,應當就是德智體育,以德為本,東晉史學家孫盛撰寫的《魏氏春秋》中也有一句話:士有百行,以德為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