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简单,是“福音”还是“灾难”?

高考题目的难度水平,到底应该是“难”还是应该“容易”?

高考试题简单,是“福音”还是“灾难”?

如果发起舆论讨论,估计是两难选择。众说纷纭中,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和家长,对难度的希望自然不同。学霸恨不得题目难度爆表,如此方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意犹未尽的感觉,在学霸眼中是水平受限,无法拉开与跟随者差距的遗憾与无奈。学渣,或者知识点掌握有漏洞的中分段学生,自然是希望难度降低,最好就是简单知识点的罗列。题目难度降低,有时加些运气的成分,很多中分段的学生会考出不可思议的高分,甚至赶超平时差距较大的高分生。

近几年高考题目的难度,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越来越容易

2019年高考分数公布,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已公布各批次投档分数线和“一分一段表”。据不完全统计,1031万高考报名人数创下十年以来报考最高峰,部分省份600分及以上高分段考生也是空前增多。

高考试题简单,是“福音”还是“灾难”?

以四川省普通高考理科成绩为例,今年考700分的考生就有26人,700分以上人数多达182人,660分以上人数更高达5561人,630分以上考生人数较2018年增加6047人,突破1.6万人。

在广西,2019年高考理科第一名考了730分,创造了广西高考历史上的第一。数学满分,英语满分,仅语文、理综分别被扣10分。

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高分通胀”的现象。2018年,河北省700分以上的考生多达122人,数学满分的超150人。

如此不可思议的高分生比例,借用金融术语通货膨胀,近几年高考存在“高分通胀”现象。高分越来越密集,学生间的差距无法有效拉开,同分学生的比例远高于前些年的高考。使得一分之差落后百年,甚至千人的现象频频出现。

这样的结果,很多学术能力很强的学生,无法在难度较大的题目上拉开合理的差距,却因为一两分的疏忽出现位次的较大差距。

精准和细心是应试教育获得高分的必须素质,但高考更需要选拔出的,是具有独特思维能力、灵活的运用和新问题的创新思维,

尤其在高分段,这是重点大学选拔学生的关键分数段位,学术类学生更需要的,反而是后者。至于精准和细心,并不是超一流学生最重要的素质。

简单从功能上来说,考试分为水平考试和选拔性考试

水平考试难度相对较低,从测量角度看,区分度较低,是粗颗粒的,只是一个大致分层。比如高中学业考试、大学的四六级考试等,考试结果作为一种达标标准,考察学生对教材要求的基本掌握能力。

选拔性测试不同,它更强调对优秀人才的区别与选拔,要求区分度更高,是细颗粒的。选拔方向越细致,颗粒度要求就越高,典型的就是高考。全国1565个高校、500多个专业都需要依据高考成绩的高低,也就是高考位次进行挑选,颗粒度更是罕见的细致,1000多万的学生,如果分数无法有效拉开,密集扎堆在一个区间内,对其中很多学生是极度的不公平。

高考出题的原则,不应该被舆论裹挟,选拔性考试的原则需要恪守,这是对选才规律的遵守

在各种不专业,带有情感色彩的的舆论压力下,各级选拔性考试,包括高考,选材原则不断退让,追求稳定,降低难度。试题因此越来越趋于模式化,甚至固化,“万年不变”的送分题越来越多。我们的高考越来越像托福、雅思等水平化考试,离选拔性考试越来越远。

照顾成绩较低学生的简单性高考,是对有着出众创新能力和善于融会贯通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一方面会导致高校录取学生的选材偏差。另一方面,近几年高分生频频复读的现象,也是一种人才的悲剧。

阳关生涯研究院认为,不能为了家长学生的高兴,舆论的一片称赞,而害苦了教育。选材的偏差,不仅是优质教育资源低效配置的悲剧,更是国家长期发展的隐忧!

尊重规律,坚守专业原则,才是高考系统的底线!

高考试题简单,是“福音”还是“灾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