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老师为何写下《灾难、信念与当代中国青年》?他说:“给人一点镇静和力量”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邱伊娜

浙大老师为何写下《灾难、信念与当代中国青年》?他说:“给人一点镇静和力量”

林玮

“愈是在危难关头,愈要有敬畏之心。读书人,所敬者何事?我以为是知识与真诚。”

昨天,一封名为《灾难、信念与当代中国青年》的信在浙大师生的朋友圈里刷屏了,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林玮老师写给所有即将开学的浙大学生的寄语。转发时,不少人引用了上面这句话,甚至有同学评论,看的她热泪盈眶!

信分为灾难、信念和中国青年三个部分,从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说起,林玮和同学们探讨了当代中国青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要怎么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止浙大师生,许多人都为这封信点赞。一位同专业老师读完后评价道:“关注了现实,关注了舆情,关注了时代,关注了内心。既接地气,又仰望星空。”

浙大老师为何写下《灾难、信念与当代中国青年》?他说:“给人一点镇静和力量”

林玮

本想在第一节课和同学们聊聊

见不着面 就写下来吧

为什么想写一封这样的信?

林玮说,本来打算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跟学生们聊一聊疫情,但正常的线下上课改成了网上授课,所以他决定用文字的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即使在今天这个短视频时代,文字仍有其特殊的优势,那就是可以让大家静下来,哪怕几分钟,咀嚼你的话。”林玮认为,在疫情中这样的安静时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虽然我们有大把时间可以用来“放空”,但内心深处却是焦躁的,对疫情、对亲友、对武汉、对国家,都是深刻地关切的。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给人一点镇静和力量。

“这样的日子实在罕见,而这样的日子也给了我们一种新的体验:它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存在于21世纪的中国,存在于一个彼此命运高度关联的时代。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庚子年的春天,但我更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这个春天,不要忘记这个春天给予你的所有生命经验。”在信的开头,他这样写道。

在信里,林玮希望同学们“愈是危难关头,愈要有敬畏之心。”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敬畏知识与真诚,方能在着“兵荒马乱”中,用知识反思现实,为自己“开天辟地”。

今年研三的林雅很喜欢林玮的这封信:“粗读起来质朴真诚,像是一气呵成的。但仔细看,他的遣词造句、引经据典,无不体现着他的学者涵养。”

浙大老师为何写下《灾难、信念与当代中国青年》?他说:“给人一点镇静和力量”

林玮

这让她想到了浙大的西迁,“越是在困境中,大学生的责任就越大。”

蒋蝉羽是林玮的研究生,她告诉记者:“其实我导师的这封信能刷屏,我觉得一点都不惊讶,他本来就是巨能写的热血青年。”

其实,林玮在给同学们写信这件事上,已经坚持了4年。

《钱江晚报》在2019年12月27日也报道过林玮给学生写的上百封信:从2015年起,他先后担任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三个班的班主任,带了98名本科生,给学生写过上百封信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观点,解答他们学业和生活上的困惑。有部分学生在毕业后,还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络。

这封长信刷屏以后,林玮也收到了不少学生、同事、同行的评价。有人评价这封信“有温度,有理性,不煽情”,有人说读完以后“没有心里堵得慌”的感觉。

学生温曼露留言说:“读了之后,感觉每个人都能做点儿什么”。林玮说,这就实现了他写信的初衷。

创立‘we care’项目

希望发出中国声音

“我觉得老师在用真诚输出知识,他不仅仅在劝学生要这么做,他自己也做到了。”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新年伊始,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海外民众的恐华情绪,甚至出现了逐渐将中国妖魔化的趋势。

林玮有一门课程叫做《跨文化传播》,在课上,他反复向学生传递的观念是,要用真挚的情感促使人们放下成见,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决定要做些什么。

林玮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肖樱教授一起发起了“We Care(我们关心)”行动。他们与自己的一些学生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开辟了两个专门的平台,通过翻译和转发国内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传播疫情中的一些感人故事。

这个行动从2月4日正式开始运作,吸引了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扬州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24位高校师生参与。目前已经翻译了疫情相关短视频,精简、改写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故事个图文信息20余则。

浙大老师为何写下《灾难、信念与当代中国青年》?他说:“给人一点镇静和力量”

林玮

蒋蝉羽也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她的工作就是挑选合适的素材,进行翻译。她选中了二更视频拍摄的一个短片“我的爸爸是英雄”,为视频添加了英文字幕,“这些视频与文字素材都和原作者达成了协议,我们也会在最后的成品上标明出处。”

“视频讲了一群父母去武汉一线防疫的孩子们,他们虽然不谙世事,但是能理解父母所做的事情,认为爸爸妈妈是英雄。”蒋蝉羽告诉记者,她觉得自己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传播这些温暖有力的内容,就像一场接力赛,到最后,总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而我们可能就是中间的某一个接棒人。”

林玮想让自己的学生明白,“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风险社会中的资讯传播工作不能只关注信息与事实,更要对信息与事实之后的情感和价值予以深切思考。我相信,面对重大灾难,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做些什么的。这对大学生们来说,更应该是一种信念,因为当代青年身上有着他们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