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央視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取材於西部的扶貧工作實踐。一個叫焉支村的貧困村與一個叫丹霞村的富裕村合併後,在一群基層共產黨人的帶領下,開啟了“最後一公里”的扶貧攻堅戰,建設起一個生活富足、鄰里和睦、如畫如詩的美麗鄉村。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該劇表現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本色地展現出他們在此過程中的人性糾葛及人生面貌,著力塑造了一組日夜操勞、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為老百姓謀利益的基層共產黨人群像,他們是小康理想與鄉村大同的實踐者與領導者。

小康理想:“最後一公里”脫貧的原動力

源自儒家經典《禮記》裡“小康”一詞,反映了幾千年來我國古代人民對於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嚮往。共產黨人將這個理想付之實踐,正在將其變成現實。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2020年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將故事置放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之下,表現共產黨人如何帶領老百姓在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的路上解圍脫困,從而取得全面奔小康的勝利。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劇中貧困的人想脫貧、脫貧的人想更上一層樓過上富足的日子,大家都充滿著對脫貧致富的渴望,這也是他們改變人生的原動力。以支部書記趙百川為代表的村委會幹部們,通過對村民們意願的啟發、引導、匯聚、開掘等,最終轉化成建設美麗鄉村的巨大動力。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鄉村大同:致富的路上一個都不能落下

劇中的焉支村多年未能脫貧,在上級領導縣委蔣書記的要求下, 將貧困的焉支村合併到富裕的丹霞村,通過共同富裕的道路攻克“最後一公里”的難關。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這是兩個本是世仇的村子,丹霞村修路挖了焉支村的祖墳。電視劇一開場就是兩村的人因為矛盾而鬧得不可開交。然而,為了打贏焉支村的脫貧攻緊戰,以趙百川為代表的丹霞村共產黨人毅然克服前嫌,說服群眾,整體接納遭受特大泥石流災害的焉支村民眾,並且一視同仁地給予脫貧攻堅路上的幫扶。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兩村後並後,原焉支村一些村民把不愛衛生、不講文明的一些習氣帶進了丹霞村,並且在分配扶貧牛、承包大棚、承租商鋪等方面,焉支村的一些村民都讓老丹霞村民看不習慣,引發了一連串的衝突。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新合併之後的丹霞村委員幹部們,傾盡全力、苦口婆心地化解了其中的衝突,彌合了新舊村民之間的矛盾,最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物群像:人性博弈與領頭羊形象

事實上,脫貧致富的關鍵還是人。該劇通過表現兩村合併之後的新丹霞村進行脫貧致富“最後一公里“的攻堅戰,塑造了相伴相生的兩組人物群像,一是以姜大嗓、三不沾、賈吉祥等為典型的貧困戶人物群像,二是以村支書趙百川為代表的村委會人物群像。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在前者的人物群像中,有身體致殘而不能做重活,有家底太薄等客觀原因導致家庭的貧窮;還有因為性情懶惰、不思進取、有便宜就佔、偷奸耍滑等主觀原因造成不能脫貧的……這組人物群像表現出人性的複雜,也揭示了扶貧工作的艱鉅性。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該劇使用大量篇幅來表現趙百川等村委會幹部與姜大嗓、三不沾、賈吉祥等貧困人群進行人性的博弈,通過啟發、幫助、引導貧困群眾,從而使他們不再等靠要、靠自食其力與奮發圖強而最終脫貧致富。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該劇主人公趙百川,是新舊丹霞村的村支書。他是西路軍的後人,本身也是軍人出身,做事果決,信念堅定,重情重義。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引路人,是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領頭羊。

他帶領其他村幹部如夏寶生、劉東橋、付鵬、丁香等,一心撲在扶貧致富的工作上,與貧困戶結對子,替他們找工作,為他們的家庭增收絞盡腦汁,更為整個丹霞村的共同致富操盡了心。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在這組人物群像中,有一個縣委書記蔣書記,他給予村委會以政策支持、方法指導、資金照顧,甚至不辭辛苦地親自給村民上課,進行思想啟蒙與精神扶貧。他是丹霞村脫貧攻堅戰的領導者、指揮者,是國家扶貧工作落實到地方的實踐者與執行者。這是一個有理念、思想堅定、思路開闊的新時代縣委書記形象。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空間意向:從三大地理場景到共享祠堂

該劇主要情節置放在三大地理場景裡,一是焉支村,二是丹霞村,三是石頭城。這三大地理場景分別有各自的符號意義。

焉支村地處山區。因為自然條件的緣故,加上過度開發,使得水土流失,一場暴雨便產生了泥石流,將整個村莊吞沒,幸虧村幹部發現得早並通知及時,才沒有發生人員傷亡。

這個場景設計符合很多貧困地區的地理意象,也是導致西部地區很多人口處於貧窮境遇的空間貧困。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丹霞村的地質條件要好於焉支村,並且在帶頭人趙百川的領導下,早在十年前就已經脫貧,成了縣裡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丹霞村因美麗的丹霞地貌而得名,丹霞不只是景觀,也隱喻著老百姓紅火的生活。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丹霞村多石,趙百川築石頭城,是為了實踐三產融合的理念。在這裡,通過丹霞地質公園的美景,引來遊客,並發展飲食、剪紙、木偶以及秦腔、花兒、太平鼓等本土的特色文化,進一步留住遊客。大邊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同時,可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從而促進種植業,最終完成三產融合。在這裡,村裡的年輕人還把直播、網紅、Vlog等融入到石頭城的營銷與宣傳之中。石頭城不僅寓示這是一個扶貧的攻堅之城,也隱喻了石頭城是老百姓共同富裕、齊奔小康的新時代平臺。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該劇快結束時,一個兩村共享的十姓人的祠堂矗立了起來,被建在風景宜人的水庫旁邊。這個具有中國農村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築意象,隱喻著兩村的精神彌合,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從此就是真正的一家人啦!”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一公里”的小康實踐及其空間隱喻

劇中的丹霞村被置於西部地區甘肅省境,在更大的地理學意義上隱喻著中國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與典型性。來源:CCTV電視劇 央視劇評(評論員:陳立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