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後浪》,因為燃,更因為那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

圖/網絡

我喜歡《後浪》,因為燃,更因為那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

5月4日,青年節,B站的演講《後浪》掀起了熱浪。

《後浪》,一個不到4分鐘的演講,我卻足足看了四五遍。當然不是因為它晦澀難懂,而是因為它震撼了我的心靈,因為燃,因為它讓我覺得那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因為它又一次給我帶來了對人生的思考。

我是“後浪”中的一員,但我覺得自己一直都過著“前浪”的生活,規規矩矩,條條框框。

大學畢業,一份聽上去還算可以的工作,適婚年齡結婚生子,為了孩子過得更好而打拼……所有這些,是我這些年最真實的生活。或許,它符合很多老一輩對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期待和要求,但我心裡就沒有不同的聲音嗎?不是的。

2019年下半年至今,我開始為了活成自己心目中年輕人該有的樣子而努力奮鬥。

我喜歡《後浪》,因為燃,更因為那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

看到《後浪》,感觸很多,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比自己小5歲的弟弟。“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學多門手藝,嘗試各種新事物,被稱為“全能”的他,經歷比我豐富;他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吃過的美食,欣賞過的美景,比我多。

他是個敢於活出自我的人,一切都按自己的喜好選擇。爸媽想讓他接收家裡的事業,給他規劃了一條他們覺得可行的人生之路,他毅然拒絕。

大學畢業後,他選擇留在大城市打拼,為夢想拼搏。但是他走的高端餐飲路線,沒能得到父母的認可,直到今天,依然不被他們看好。

前幾天,我媽打電話給我,讓我勸我弟。可是,我卻無比支持他。

在我看來,誰能剛創業就如魚得水,盆滿缽滿呢?即使一開始磕磕碰碰,即使一開始不能盈利甚至有虧本的現象,但是,只要學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然後不斷改進,只要有一顆不服輸不怕苦的心,守得雲開見月明。

在我看來,為什麼非得按照父母的想法活呢?為什麼非得回到原籍呢?有哪一條路,一定是誰該走的呢?每個人都有權利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就像《後浪》中那句“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年輕人,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好,不需要按照父母的條條框框去走。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我喜歡《後浪》,因為燃,更因為那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有哪些痛點?融不進的大城市,不想住的小鄉鎮;體制內的覺得工作如同死水,體制外的覺得焦頭爛額;手頭錢不多,但心裡又渴望有房有車的生活;被催婚,被逼相親;女的生孩子後面臨的兩難問題……

為什麼會覺得痛?我想,聽不到內心的聲音是其中一個原因吧。如果我們的選擇始終忠於內心,如果我們的選擇一直是自己熱愛的,即使過程艱苦,我們會覺得痛麼?

《朗讀者》這檔節目中有一位名叫秦玥飛的朗讀者,他曾以託福滿分的成績考上耶魯大學,拿到了全額獎學金。他從這所名校畢業後,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選擇——到湖南一個小農村當村官。

我喜歡《後浪》,因為燃,更因為那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

剛到村裡的時候,秦玥飛的工資是1050元,即使工作了四五年後,依然只有1700年一個月。

有同齡人問:“你是耶魯畢業的,然後又這麼優秀,到了農村會不會覺得有點大材小用了呢?”

秦玥飛答:“我也不覺得我是一個大材,因為我在農村這樣一個廣闊的天地裡邊,它給了我一個平臺,其實讓我這樣的一個小材可以有大用。所以,我覺得並不是大材小用。”

秦玥飛給所在的村子帶去了特別大的貢獻,他說:“有人很不理解,但是在這裡,我找到了存在的最大價值和意義。”

他還給村民帶去什麼呢?一個村民說:“我們不能就是單純只為我們這一代著想,我們也應該為我們的後代去著想,他們來了之後,我們才認識到這個問題。”

我喜歡《後浪》,因為燃,更因為那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

耶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在我們普通大眾的認知裡,他的生活和工作應該是怎麼樣呢?相信你的心裡會和我有一樣的答案。但是,就是有人過著我們認知意外的人生,並以此為樂。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更年輕的身體,更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人生不該設限,允許自己的內心有不同的聲音,允許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只要心裡有火,眼裡有光,就值得被鼓勵。盡情奔湧吧,後浪!


​作者:鈺鏡,以人為鏡,堅持初心,不忘本心,不負真心。五年教學工作經驗,用文字記錄所見所思所想,歡迎點贊、評論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