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金瓜貢茶”是現存的陳年普洱茶中的絕品,2007年被賦予了1999萬元的價值。金瓜貢茶的真品僅有兩沱,分別保存於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但對於宋代人來說,這可不是最頂級的茶。最頂級的茶,一年最多產上十來餅,有時都不能產上十餅。一餅不到一兩,連皇上喝上都費勁。

宋代是茶文化最鼎盛的時代,製茶工藝到了頂峰,可以說時至今日都沒有超越。那宋代的人究竟是怎麼製茶的呢?最頂級的茶又是什麼茶?下面我就來跟大家詳細說說。

做茶的難題

作為一個飲品,口感上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茶不僅有香甜,還有苦澀。不僅有各種芳香物質、茶氨酸,還有佔比更大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怎麼處理好這兩部分的關係,是茶口感上的核心問題。

用開水沖泡散茶,是明以來的主流方式。這種沖泡對茶本身體驗的力度和層次還遠遠不夠,茶當然是可以食用的,可光泡水喝,體驗大打折扣。

唐代的茶水並食是怎麼做到平衡口感的呢?兩個辦法:

一個減少投茶量二種是加鹽。這兩種方式解決了部分的苦澀,但茶的體驗不夠極致。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十六湯品》

那麼,我們不僅要避免苦澀,還想完整體驗茶的豐富性,怎麼做呢?這個很難,甚至是矛盾的,但宋人卻可以達到。


宋人怎麼做到呢?

解決這麼大的難題,一定是有相當大的付出的。從採摘、加工、存放到最終點茶,每一步都是及其花費人力與工夫的,而且還要不怕浪費,沒有經濟支持是不行的。


壹. 採茶

宋茶的採摘,和現在的方式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第一個是採摘的季節。

頂級的宋茶的採摘,頭茶的採摘時間最早的記載是驚蟄前後,根據年份不同,有的早至蜇前十日,晚一點到驚蟄後五日。相當於正月下旬已經開採了。茶的品質不同,採的時間也不同。

再晚一點就是春社前。春社指的是立春後四十多天的樣子,大概是農曆二月初。再晚一點就是明前了。之後再晚就是穀雨,穀雨茶在南宋已經“老而味重”,屬於下等茶了。

宋茶的玩法和明代以後的玩法不同,所謂玩法是從採摘加工存儲到表現的一整套東西,單獨拿出一個來比較,說不清楚。


同樣說是芽茶,正月下旬和明前的芽頭,完全是兩個概念。同理,所謂一旗一槍,在不同採摘季節點,也不是一回事兒。早期的芽頭有一種特殊的香甜,這個很多人所不瞭解的,當然選擇品種和工藝,把這種感覺呈現出來,也十分重要。


第二個是採摘的時間。

宋人採茶叫作“必以晨興,不以日出”,一定要趕在太陽出來之前。對於頂級的茶,不僅要帶露採,甚至要一人帶一個水罐,採下來直接投放在水裡。

這背後是宋代的工藝是水和茶的交融,而非火與茶的碰撞。現代基本是炒青,還有烘和曬。而宋代是蒸青,之後的壓榨、研膏、烘茶都離不開水。即便是採摘,也是連太陽曬曬都不行的,會使茶葉受到損傷。


第三個是採摘的方式。

宋茶採摘“必以甲,不以指”。這又和現在完全相反。為什麼呢?《東溪試茶錄》講得很清楚“以甲則速斷不柔,以指則多溫易損”。宋茶採摘的芽太嬌嫩了,嬌嫩得幾乎不能碰,蒸青前溫度稍微高一點也不行。

宋茶的採摘相當不易,因為產出效率太低。但嫩芽發育的時間節點很短,採摘沒有足夠的時間。怎麼辦呢?只能靠人工彌補。採茶時是千夫雷動,至少要有兩百多人同時採才有可能實現。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宋·白蓮社圖卷


貳. 揀選

採好茶了,你以為開始進入殺青環節了嗎?不不不,這些芽還不合格,必須經過揀選過程。兩個小葉合抱的,稱為“百合,不是真正的芽頭。有的看起來是白白的芽頭,其實是抱生的葉子,稱為“盜葉。還有芽孢出來的地方的蒂頭,成為“烏蒂。這些統統都必須篩選出來。

這些揀選出來後,進入製茶的就是好茶了。但對於貢茶來說,還不行。宋茶頂級的兩種茶“龍園勝雪”和“白茶”。此“白茶”非現在的白茶。對於這種頂級貢茶,揀選還不夠。

需要初步蒸熟之後,把這些芽再投在水裡。用銀器把其中最嫩的精英剔出來。


為啥要先蒸在剔呢?因為直接蒸這個太嫩了。打個比方的像宮廷熟普,必須渥堆再分級,要不然宮廷的嫩芽直接渥堆,缺乏保護,早就燒掉費了。


把這個比宮廷還要宮廷N倍的東西剔出來,放在水盆裡,這叫“水芽”。這個可以叫頂級貢茶了。這單單公費就是每餅三萬(《西溪叢語》),按現在來說大概是一萬多人民幣。而這一餅還不到一兩。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遼·備茶圖


叄. 蒸青

殺青是通過高溫破壞活著鈍化酶的活性,達到某種程度的穩定。

蒸青也是講究火候,不能不熟,也不能過熟。過熟顏色發黃,味道會淡,而且膠質流失。不熟色青味烈,但是有草木之氣,而且容易沉。火候程度還需看要達到的殺青目的。


黃儒《品茶要錄》裡面就說,如果是鬥茶,殺青稍微輕一點,這樣點出來顏色漂亮;如果單純從入口來說,偏熟一點,味道更甘醇。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宋·十八學士圖

肆. 榨茶

《北苑別錄》講:要先入小榨,這樣榨的程度較輕,是為了去除水分。然後再入大榨,大榨的時候要包上布,再用竹皮紮好,這個是去膏。到了半夜取出來揉勻了,再榨一遍,這個是翻榨。


壓榨一部分是去除苦澀物質,保證茶的口感。現在一般不會用這種方式,太浪費了。而宋代需要把精華提煉出來,達到瞬間的口感爆發,必須要這樣做。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宋·文會圖


伍. 研茶

歐洲人喝紅碎茶是為了可以快速浸出內涵物質,而宋茶角度來看這個,就會鄙視了。

宋茶不是直接把茶粉碎了就可以了,在粉碎的過程不僅僅是浸出速度的問題,還有其他的化學反應。宋茶在粉碎的過程是全程帶水的,而且是邊加邊研。


上等茶要加十六次水,一天一個精壯的工人也只能做一小團。即便是一般的貢茶,一天也只能做幾團而已。


陸. 造茶

研好的茶,再經過“蕩”,“揉”這些步驟,就可以進入模具成型了,這個叫“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蕩之慾其勻,揉之慾其膩... ...”,就是說,搖晃它使它均勻,揉搓它使它細膩。


宋朝造茶發展歷程:

1. 北宋初年太宗時,造的是“大龍團”

2. 仁宗年間蔡君謨造出了“小龍團”

3. 神宗年間,又開發出了“密雲團

4. 哲宗朝紹聖年間,升級到了“瑞雲翔龍


柒. 過黃

宋人的過黃,先要用烈火焙,再用沸水蒸汽來燻。

《北苑別錄》講:“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湯爁之”。爁本來是之火烤,這裡面用開水來“烤”,這裡指的不是蒸,更不是煮,而是像烤火那樣,用蒸汽來燻。這樣的工序要重複好幾次

。用蒸汽燻,燻完再焙,焙完再燻。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宋·十八學士圖

捌. 刷熱水

宋茶還有一道工藝,就是等茶焙得差不多了,用熱水再刷一道。然後到一個密室,用扇子使勁的扇。

這道工藝主要是美觀,增加表面的光澤度。皇家的茶要講究,好喝還不行,還得好看。


玖. 藏茶

我們現在說“存茶”,意義上是“存儲、存放”,希望把茶保存好,不要變質。

說“藏茶”,蘊含一個意味是“藏”字,希望它的精華不要流失。

還有說“養茶”,“養”字是有生命力的,是在原本的基礎上變化得更好。比如普洱茶的“存茶”,實際上是“養茶”。


茶葉需要長期保存,需要密封。密封一般都用錫罐、瓷瓶,這沒什麼特別的。宋人搞出了新玩法“以茶養茶”。這當然有代價,外面的茶會損失。但最適合養茶的就是茶本身,茶可以調節溫溼,凝聚有益物質。


歐陽修《歸田錄》:“自景佑已後,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製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數斤養之,用避暑溼之氣,其品遠出日註上,遂為草茶第一。”就是說,

一二兩的白芽,是用十幾斤普通茶來養的。雖然是“草茶”,也是草茶中的魁首,秒殺日注。這不可謂不奢侈了。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宋·鬥茶圖

結語

宋茶骨髓裡是貴族的東西,從採摘到藏茶都是一套頂級的工藝。

宋人評茶有個評語叫“色味皆重”。有句話叫做“窮人重口味,富人輕口味”。拒絕重口味,並不是推崇寡淡,按《大觀茶論》中好茶的標準“甘香重滑”,這個重,而是講結構,講內質,講茶的力道。實際上宋人的審美和道家、禪宗有很大關係。

比如,宋茶工藝上某些環節或細節是明清以後都沒有的,可能也無法理解。因宋代禪宗與道家興盛,使宋人對陰陽哲學有著深刻的理解。製茶工藝也基於陰陽哲學,水與火對應陰與陽,是宋人在陰陽學上對萬事萬物的思考與運用。




關於禪宗對宋茶的影響,可翻之前關於“茶禪一味”的微頭條。


聊聊史上最頂級的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