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2007年被赋予了1999万元的价值。金瓜贡茶的真品仅有两沱,分别保存于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但对于宋代人来说,这可不是最顶级的茶。最顶级的茶,一年最多产上十来饼,有时都不能产上十饼。一饼不到一两,连皇上喝上都费劲。

宋代是茶文化最鼎盛的时代,制茶工艺到了顶峰,可以说时至今日都没有超越。那宋代的人究竟是怎么制茶的呢?最顶级的茶又是什么茶?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详细说说。

做茶的难题

作为一个饮品,口感上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茶不仅有香甜,还有苦涩。不仅有各种芳香物质、茶氨酸,还有占比更大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怎么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是茶口感上的核心问题。

用开水冲泡散茶,是明以来的主流方式。这种冲泡对茶本身体验的力度和层次还远远不够,茶当然是可以食用的,可光泡水喝,体验大打折扣。

唐代的茶水并食是怎么做到平衡口感的呢?两个办法:

一个减少投茶量二种是加盐。这两种方式解决了部分的苦涩,但茶的体验不够极致。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十六汤品》

那么,我们不仅要避免苦涩,还想完整体验茶的丰富性,怎么做呢?这个很难,甚至是矛盾的,但宋人却可以达到。


宋人怎么做到呢?

解决这么大的难题,一定是有相当大的付出的。从采摘、加工、存放到最终点茶,每一步都是及其花费人力与工夫的,而且还要不怕浪费,没有经济支持是不行的。


壹. 采茶

宋茶的采摘,和现在的方式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第一个是采摘的季节。

顶级的宋茶的采摘,头茶的采摘时间最早的记载是惊蛰前后,根据年份不同,有的早至蜇前十日,晚一点到惊蛰后五日。相当于正月下旬已经开采了。茶的品质不同,采的时间也不同。

再晚一点就是春社前。春社指的是立春后四十多天的样子,大概是农历二月初。再晚一点就是明前了。之后再晚就是谷雨,谷雨茶在南宋已经“老而味重”,属于下等茶了。

宋茶的玩法和明代以后的玩法不同,所谓玩法是从采摘加工存储到表现的一整套东西,单独拿出一个来比较,说不清楚。


同样说是芽茶,正月下旬和明前的芽头,完全是两个概念。同理,所谓一旗一枪,在不同采摘季节点,也不是一回事儿。早期的芽头有一种特殊的香甜,这个很多人所不了解的,当然选择品种和工艺,把这种感觉呈现出来,也十分重要。


第二个是采摘的时间。

宋人采茶叫作“必以晨兴,不以日出”,一定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对于顶级的茶,不仅要带露采,甚至要一人带一个水罐,采下来直接投放在水里。

这背后是宋代的工艺是水和茶的交融,而非火与茶的碰撞。现代基本是炒青,还有烘和晒。而宋代是蒸青,之后的压榨、研膏、烘茶都离不开水。即便是采摘,也是连太阳晒晒都不行的,会使茶叶受到损伤。


第三个是采摘的方式。

宋茶采摘“必以甲,不以指”。这又和现在完全相反。为什么呢?《东溪试茶录》讲得很清楚“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温易损”。宋茶采摘的芽太娇嫩了,娇嫩得几乎不能碰,蒸青前温度稍微高一点也不行。

宋茶的采摘相当不易,因为产出效率太低。但嫩芽发育的时间节点很短,采摘没有足够的时间。怎么办呢?只能靠人工弥补。采茶时是千夫雷动,至少要有两百多人同时采才有可能实现。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宋·白莲社图卷


贰. 拣选

采好茶了,你以为开始进入杀青环节了吗?不不不,这些芽还不合格,必须经过拣选过程。两个小叶合抱的,称为“百合,不是真正的芽头。有的看起来是白白的芽头,其实是抱生的叶子,称为“盗叶。还有芽孢出来的地方的蒂头,成为“乌蒂。这些统统都必须筛选出来。

这些拣选出来后,进入制茶的就是好茶了。但对于贡茶来说,还不行。宋茶顶级的两种茶“龙园胜雪”和“白茶”。此“白茶”非现在的白茶。对于这种顶级贡茶,拣选还不够。

需要初步蒸熟之后,把这些芽再投在水里。用银器把其中最嫩的精英剔出来。


为啥要先蒸在剔呢?因为直接蒸这个太嫩了。打个比方的像宫廷熟普,必须渥堆再分级,要不然宫廷的嫩芽直接渥堆,缺乏保护,早就烧掉费了。


把这个比宫廷还要宫廷N倍的东西剔出来,放在水盆里,这叫“水芽”。这个可以叫顶级贡茶了。这单单公费就是每饼三万(《西溪丛语》),按现在来说大概是一万多人民币。而这一饼还不到一两。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辽·备茶图


叁. 蒸青

杀青是通过高温破坏活着钝化酶的活性,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

蒸青也是讲究火候,不能不熟,也不能过熟。过熟颜色发黄,味道会淡,而且胶质流失。不熟色青味烈,但是有草木之气,而且容易沉。火候程度还需看要达到的杀青目的。


黄儒《品茶要录》里面就说,如果是斗茶,杀青稍微轻一点,这样点出来颜色漂亮;如果单纯从入口来说,偏熟一点,味道更甘醇。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宋·十八学士图

肆. 榨茶

《北苑别录》讲:要先入小榨,这样榨的程度较轻,是为了去除水分。然后再入大榨,大榨的时候要包上布,再用竹皮扎好,这个是去膏。到了半夜取出来揉匀了,再榨一遍,这个是翻榨。


压榨一部分是去除苦涩物质,保证茶的口感。现在一般不会用这种方式,太浪费了。而宋代需要把精华提炼出来,达到瞬间的口感爆发,必须要这样做。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宋·文会图


伍. 研茶

欧洲人喝红碎茶是为了可以快速浸出内涵物质,而宋茶角度来看这个,就会鄙视了。

宋茶不是直接把茶粉碎了就可以了,在粉碎的过程不仅仅是浸出速度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化学反应。宋茶在粉碎的过程是全程带水的,而且是边加边研。


上等茶要加十六次水,一天一个精壮的工人也只能做一小团。即便是一般的贡茶,一天也只能做几团而已。


陆. 造茶

研好的茶,再经过“荡”,“揉”这些步骤,就可以进入模具成型了,这个叫“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 ...”,就是说,摇晃它使它均匀,揉搓它使它细腻。


宋朝造茶发展历程:

1. 北宋初年太宗时,造的是“大龙团”

2. 仁宗年间蔡君谟造出了“小龙团”

3. 神宗年间,又开发出了“密云团

4. 哲宗朝绍圣年间,升级到了“瑞云翔龙


柒. 过黄

宋人的过黄,先要用烈火焙,再用沸水蒸汽来熏。

《北苑别录》讲:“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爁之”。爁本来是之火烤,这里面用开水来“烤”,这里指的不是蒸,更不是煮,而是像烤火那样,用蒸汽来熏。这样的工序要重复好几次

。用蒸汽熏,熏完再焙,焙完再熏。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宋·十八学士图

捌. 刷热水

宋茶还有一道工艺,就是等茶焙得差不多了,用热水再刷一道。然后到一个密室,用扇子使劲的扇。

这道工艺主要是美观,增加表面的光泽度。皇家的茶要讲究,好喝还不行,还得好看。


玖. 藏茶

我们现在说“存茶”,意义上是“存储、存放”,希望把茶保存好,不要变质。

说“藏茶”,蕴含一个意味是“藏”字,希望它的精华不要流失。

还有说“养茶”,“养”字是有生命力的,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变化得更好。比如普洱茶的“存茶”,实际上是“养茶”。


茶叶需要长期保存,需要密封。密封一般都用锡罐、瓷瓶,这没什么特别的。宋人搞出了新玩法“以茶养茶”。这当然有代价,外面的茶会损失。但最适合养茶的就是茶本身,茶可以调节温湿,凝聚有益物质。


欧阳修《归田录》:“自景佑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就是说,

一二两的白芽,是用十几斤普通茶来养的。虽然是“草茶”,也是草茶中的魁首,秒杀日注。这不可谓不奢侈了。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宋·斗茶图

结语

宋茶骨髓里是贵族的东西,从采摘到藏茶都是一套顶级的工艺。

宋人评茶有个评语叫“色味皆重”。有句话叫做“穷人重口味,富人轻口味”。拒绝重口味,并不是推崇寡淡,按《大观茶论》中好茶的标准“甘香重滑”,这个重,而是讲结构,讲内质,讲茶的力道。实际上宋人的审美和道家、禅宗有很大关系。

比如,宋茶工艺上某些环节或细节是明清以后都没有的,可能也无法理解。因宋代禅宗与道家兴盛,使宋人对阴阳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制茶工艺也基于阴阳哲学,水与火对应阴与阳,是宋人在阴阳学上对万事万物的思考与运用。




关于禅宗对宋茶的影响,可翻之前关于“茶禅一味”的微头条。


聊聊史上最顶级的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