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1元時代”共享充電寶為何集體漲價

因為漲價,共享充電寶行業近期再次引起輿論關注。在走訪中發現,如今部分品牌的共享充電寶價格為每小時2-3元。顯然,共享充電寶的“1元時代”已經過去。在經歷市場的考驗和資本的洗禮後,共享充電寶行業的競爭更趨理性,那麼“集體漲價”代表著行業怎樣的變化?

告別“1元時代”

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區某購物中心走訪時發現,共享充電寶每小時價格為2-3元。而大部分充電寶機櫃上並未標註使用價格,只有掃碼取走充電寶後才可以查看收費標準。

以怪獸充電為例,其計費和押金規則為:按1.5元/半小時計算費用,每24小時封頂18元,單次使用封頂99元。押金為99元,微信支付分在550分以上的用戶有機會免押金。租借時長為1小時27分鐘,產生費用4.5元,押金退還速度較快。

據瞭解,目前市面上仍有少量未漲價的共享充電寶,其收費標準是最初一小時免費,之後1元/小時,封頂10元/天。

告別“1元時代”共享充電寶為何集體漲價

從2017年開始,共享充電寶在共享經濟的風口中應運而生,一批共享充電寶廠商湧現。其中,小電科技、來電科技、Hi電等企業獲得了億元級別的投資,行業火熱的勢頭不亞於共享單車。

而對於當時處在起步階段的共享充電寶企業來說,快速搶佔市場、積累穩定用戶是第一要務。因此,當時共享充電寶企業主要靠“免費”招牌攬客。據瞭解,當時大部分機櫃式充電寶收費標準是使用一小時內免費,一小時後按1元/小時收費,押金在100元左右;桌面式充電寶則沒有免費時間,也無需押金,掃碼便開始計費,在使用一小時後需重新掃碼使用。

雖然共享充電寶行業火熱,但其盈利模式一直被外界所質疑。2017年下半年,多家共享充電寶企業陷入倒閉潮,樂電、pp充電、放電科技等品牌都是“曇花一現”。去年,共享充電寶行業持續洗牌,逐漸形成“三電一獸”(街電、小電、來電、怪獸)的競爭格局,“玩家”們也開始更多地考慮盈利問題。

漲價背後的秘密

共享充電寶為何漲價?“其實整個行業從去年就開始漲價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去年底開始,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激烈,為了搶奪市場份額,企業需要鋪設更多的新機櫃,人力成本也隨之上升,這似乎讓漲價成為了行業共識。

除此之外,進駐商家需要繳納的入場費和分成也成為共享充電寶企業們需要考慮的一項成本。據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入場費多是按年核算,收益分成各有不同,有二八分、五五分等分成模式。

在共享充電寶的運營中,機櫃的鋪設地點至關重要,商家的人流量直接影響了機櫃的成本回收週期,這讓一些流量較大的優質場景或商家成為各品牌共享充電寶的必爭之地。在共享充電寶企業面前,這類商家的議價能力更強,入場費或分成也就更多。不過,該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小型商家為了提高競爭力、吸引顧客,會讓共享充電寶機櫃免費進駐。

告別“1元時代”共享充電寶為何集體漲價

據數據挖掘和數據報告分析機構艾媒諮詢發佈的《2019上半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 》統計,今年上半年,商家與共享充電寶品牌合作的主要原因為獲得共享充電寶利潤的分成和與同行競爭者保持一致,而吸引消費者和提升消費體驗反而是合作的次要原因。共享充電寶品牌主要與餐館等餐飲行業的商家合作較為密切,其次是酒店、旅店等住宿場所的商家。

這也就意味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如何維繫商家關係是一道不得不解決的難題。這道難題解決好了,不僅可以提升用戶使用共享充電寶的體驗,還可以形成了企業的競爭壁壘;解決不好,容易帶來補貼競爭與惡性競爭,大大擠壓盈利空間。共享充電寶品牌“來電”此前對外表示,在產品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提高入場費成了商家合作的通用手段,但結果使行業陷入惡性競爭。

頭部企業開始盈利

上述報告顯示,共享充電寶行業在今年開始進入相對穩定而又快速變化的行業成熟期。在這一時期,行業自身的基礎模式已經成熟,效能將進一步提升,同時各家企業也會探索全新的商業模式,實現更大價值的商業變現。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共享充電寶已從押金租賃向信用免押轉變,信用免押訂單超過九成。共享充電寶市場正在穩步成長,今年用戶規模已達1.5億。在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戶習慣的養成、5G的發展等綜合因素推動下,共享充電寶前景可期。

記者獲悉,目前共享充電寶行業頭部企業基本上都已實現盈利或達到盈虧平衡。陳禮騰也表示,共享充電寶企業盈利模式日益清晰,除了收取使用費外,還可通過廣告位招租、用戶迴流商戶等形式獲取收益。共享充電寶行業目前的基礎模式已經基本成熟,企業正向精細化運營方面發展。對小電、街電、來電等頭部企業來說,未來將依靠運營經驗及用戶規模實現市場的進一步集中。

不過,儘管頭部玩家已經盈利,但並未明確是規模性盈利還是初步實現盈利,後續發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陳禮騰預測,共享充電寶的未來或觸及更多用戶消費場景。利用大數據優化產品佈局,通過專利提升自身競爭力,最終實現更多用戶覆蓋,將是企業在市場中贏得成功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