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後,我發現我成為了個“怪物”

過年後,我發現我成為了個“怪物”


刷Facebook的時候,看到朋友發佈一條動態:

如果你在一個小地方。

三十歲不結婚,你就是怪物。

結了婚不生孩子,你就是怪物。

女喜歡女,男喜歡男,你就是怪物。

好好的事業單位不幹,你就是怪物。

你大學畢業後不考研,你也是怪物。

你夏天穿個超短裙,你個不要臉怪物。

你花兩個月工資紋個花臂,真他媽怪物。

你有錢竟然不買房,你是個傻逼怪物。

說實話,小地方怪物真不多,為什麼?

因為小地方不允許怪物存在啊,

你若是個怪物,你就完蛋了,

人人都要挽救你,教育你,隨時隨地,

為了你好,他們要你變成跟他們一樣的人。

一個人教育你還好,說不定你還能對坑一下,過過招兒,

但10個人100個人都要教育你時,孤立無援的你,會徹底崩掉,

每次被教育後你可能都要經歷一個漫長得像一生一世的難眠之夜。

嘿,如果你是怪物,去大城市吧。

去看世界吧。

那裡的人都很忙,沒時間拯救你,

你唯一需要對抗的就是你自己。

別讓任何人,糟蹋了你的人生,

你的人生,要毀也要毀在自己手裡。

儘管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加的好友,我還是下面評論了一句:“這就是時代的代溝呀。看開點,別極端。”

成長到二十多歲這個年紀,我也曾遇到上面朋友所遇到過的問題。剛畢業那會,工作沒有穩定,工資不高,人生還沒有來得及長遠的規劃,我媽就急忙忙得對我說,兒呀,我們要蓋房呀。當時,我手上沒幾個錢,心裡對自己的未來模糊不清,一下子和我說蓋房這事情,當然是一時接受不了,反而是極力反對。那時,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取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靠著父母,花父母的錢。於是,我就成了母親當時眼中的“怪物”。再到如今,談了女朋友,敲定了下來,說到孩子的問題,我說不想生養不起。這時的我,也是母親眼中的“怪物”。記得當時她是這樣說我的,“我看你就是個神經病”。

過年後,我發現我成為了個“怪物”


我覺得我們必須承認這麼一個事實:我們這一代人與上一輩的人存在或多或少的代溝。這樣的代溝衝突在我們漂泊他鄉與父母分隔兩地生活中,隱藏在生活的影子裡,待到過年時日漸相聚間,一剎那變成暴露陽光下的灰塵,雖小卻異常刺眼。

在那個小地方生活的人,他們總習慣如此,覺得年齡到了某一個階段,就得幹什麼,達到某種效果。如果你不去這樣做,他們便要教育你,勸導你。假如你依舊如此,那麼你便是異類。

在我那裡的村子裡,很多女孩子如果20歲還沒有嫁出去,那裡的人就認為這個女孩子沒有人要,老了。如果一對新人結完了婚,一年內兩年內不生個小孩出來,那裡的人就認為這對新人肯定一方有問題,生不了孩子,再過不久,什麼流言蜚語都冒出來。

而在他鄉漂泊孤獨奮鬥的我們,早習慣時不時遇到30歲依然沒有結婚的女強人,贊同在經濟基礎不穩定時暫不要孩子的時代觀點,過著即使一個人也能很好的生活。

我們自個認為現在的生活方式是符合自身發展的,但上一輩人卻不是這樣認為。上一輩的人很焦慮,他們認為處於這個年紀的你再不去找個人來結婚,不早點生孩子,不早點買個房,生活就無法安穩下來,人生也就無法保證。

在最近一期《我家那閨女》裡,焦俊豔邀請到了《家有兒女》飾演楊紫爸爸的高亞麟老師做客。焦俊豔向高老師訴說自己的想法,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要結婚?高老師直言告訴她,“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什麼意思啊?焦俊豔和我們的反應是一樣的,一開始完全沒聽懂。

但是,他一解釋,瞬間淚目:

父母在,比如說你今年30,你不會做(結婚),哪怕你60,也不會想,因為有一堵牆擋在那,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神,你開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盡頭。為什麼老人會喜歡催你,嘮嘮叨叨的,因為他們看到了死神,所以他們想完成那些沒完成的。

這便是為什麼上一輩的人那麼焦慮的原因。

可是,我們90後這一代人也有焦慮。網上都說90後是最苦逼的一代人,要房沒有房,要車沒車,要錢沒有錢,不如有房的80後,不如有錢的00後。在這個競爭壓力巨大的時代,我們都希望自己在追求生活質量的道路上能有多遠走多遠。長大後,我們才更加真切地理解“階層”是怎麼樣的一個概念。這種壓力迫使我們對其他事情無暇分身。

我們雙方總是希望對方能理解各自的想法。但很多時候越交流,越發現這焦慮慢慢演變成了對抗,我們漸漸成了上一輩人眼中的怪物,上一輩人口中的相親結婚生孩子成了我們心裡的一道懸崖,感覺一踏上便萬劫不復。

但是呀,我們必須承認和接受這樣的事實。不理解是存在,對抗也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往極端的方向去想。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正因為如此,在面對上一輩的人,在溝通不順時,我們才更要坦然接受這樣的結果,去尋找合理的方式讓雙方都接受。或者求同存異,又或者求全責備。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強求著你一要按什麼方式來活著。你要記住,做決定的那個人是你自己。

過年後,我發現我成為了個“怪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