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課程,收藏乾貨,努力學習,最後月入十萬?

花錢報課程,收藏乾貨文章,努力學技能,最後真的月入十萬了嗎?

是不是在做無用功?


學生時代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呢?

同樣的年齡、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習環境、統一的考試標準,成績好壞是唯一的評價標準。

在這樣的生活中一直過了十六年,甚至更長。

進入社會,同事年齡有四十歲的、有二十歲的,有結婚生子的、有單身買房的。

什麼樣子的人都會遇見,而且沒有任何緩衝時間,整個世界都會撲頭蓋臉地砸下來。


剛畢業會不習慣,原來的評價標準去哪裡了呢?

我還是不是那個優秀的學生?

評價標準不見了。

生活變得好像很愜意,只要去上班就好了,只要有工作就好了。


報課程,收藏乾貨,努力學習,最後月入十萬?

一段時間後,突然發現怎麼自己的同學工資都比自己高呢?

自己做錯了什麼?

不知道。

於是,各種報課程、報速成學習班,好像就可以再次回到那個優秀的群體中。


報課程,收藏乾貨,努力學習,最後月入十萬?

錢花了,技能學到了嗎?

不見得。

我用了兩年的時間,交了很多智商稅。

終於搞明白了一個等式。

“七天學成PPT”+“三十天輕鬆入門英語”+“一個月速成PS”+……≠多技能人才

上面的公式等於什麼呢?

等於“人傻錢多”。

月入十萬、半個月掙回學費……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前提的,“堅持去做事情!”

重點在“做”啊!

學習了那麼多的東西,只是聽,從來沒有動手試試,怎麼可能會呢?

即使在遊戲裡,花錢買了裝備,買了技能,也是要用鼠標點點,從郵箱裡取出來的!

報課程,收藏乾貨,努力學習,最後月入十萬?

我並非是告誡大家別報課程,而是要認清自己的行動力。

一定要有行動力的情況,再去報課程。

不要聽別人一頓宣傳,豪情萬丈交了錢,最後鹹魚躺屍聽完課。

報課程,收藏乾貨,努力學習,最後月入十萬?

實際上,執行力強的同學,都很快掙回了學費。

只有我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的花錢報課程,但從來不做事。

這種學法,神仙也不可能學到東西啊!

尋找認同感,尋找集體,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本能,是無可厚非的。

每個人都需要積極反饋,才能繼續把一件事情堅持做完。

但是在工作職場上,做好了是職責所在,做差了會捱罵、會挨罰,在小公司總感覺學不到東西,呆久了也沒意思。

大公司暫時也進不去,只要多報課程,希望多學一些職場技能,未來跳槽的時候多一份選擇。


報課程,收藏乾貨,努力學習,最後月入十萬?


報課程,是想要上進的表現。

收藏各種乾貨文章也是想要學習。

所有的動機都是好的。

但是!

所有的一切都停留在了前面,沒有後續的執行,一切都是零。

收藏夾裡東西灰落了一層又一層,課程報了一個又一個。

寫作班的同學,一篇一篇的上稿,學費兩三個月就全都掙回來了。

而我嘞?

三天兩頭寫一篇文章。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三十天的課程學習時間都過去了,課程聽了還沒有一半。

這樣怎麼可能有結果。

但偶爾還會自我安慰:我不是偷懶,我是在蒐集素材,等著吧,我一定能一鳴驚人,寫個爆款文。

自信心好的從未懷疑這種可能。

整天想著:我只要寫,肯定差不了。

寫出來才發現,自己的水平還真……挺……一般的。


你以為接下來是奮起直追了嗎?

不。

我繼續消沉了。

(這種行為太可恥了)

想法的改變來源一個空間動態轉發。

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學者做了一個實驗,將一個攝影班的學生分成兩組,告訴學生,一組的學生期末測評以整個學期上交的照片總數量為標準,100張以上為A級,90張以上為B級,以此類推;另一組的學生只需要交一張照片即可,但是要求完美,照片的品質是唯一的評分標準。

最終的結果是,數量組的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而質量組的學生只是在空想完美,上交的照片非常平庸。

這個故事和寫作班裡各種上稿的現實,反覆在向我驗證一個道理。

優秀的技能是在實踐中不斷被磨鍊出來的。

一加一等於二,也是在幼兒園寫了無數遍才記住的。

所以,報班也好,收藏乾貨文章也好,自己用過了、學會了,才有升職加薪,月入十萬的可能性,整天空想,是毫無用處的。


我是杏花雨yu,歡迎和我一起閱讀,發現生活中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