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白银古道


周宁银矿业历史悠久,据《周敦区志》记载,芹溪的宝丰银场始采矿于北宋初年,盛于元祐年间。从(1087--1094)年至绍熙(1190--1194)年间有过近百年的开采。矿场开采经历了宋、元、明,直到1571年废止,前后近五百年。于是,在大山里就有了成群结队的采矿工人和运输队伍,人声鼎沸的繁忙与喧闹,许许多多的先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山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白银古道,也成了通往建宁府、福宁府的官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白银古道在鹫峰山脉中相互交错,绵延数十里,日久年深,成了与大自然相互和谐的人文景观,从开矿通行到商旅往来,从商贩往来的热闹与繁华时的踪迹,见证这一切的只有这条历史长河中的古道。

如今白银古道行人极少,显得低调与寂寞,但也是这种不张扬的姿态,使其保持了纯粹的原生态和沧桑的历史感。今天再次被徒步者的喧闹声惊醒,我们从东升出发,沿着竹篙岭向前挺进,映入眼帘的是绿透的灌木和干枯的竹叶。翻过竹篙岭,我们途经官司、围城底、白亭仔,这些村落的名字与当年的采银都有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芹溪银矿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地矿渐稀,然后矿主依矿脉的走势逐渐转向官司、围城底、西坑一带采矿。古矿洞大部分位于海拔800米至1400米之间高山和峡谷中,处在构造裂隙地带,基本都打在矿脉上,而且都处在银矿品味较高的富集区。目前发现宝丰银场古矿洞有345个,为全国已知的古矿当中,矿洞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海拔最高、开采长度、高度都是国内第一。古矿洞大小各异,从几十厘米至1--2米不等,深度长短不同,短者不足一米,长的可达250多米,洞内高度不一,低的不足一米,高的有数米。矿洞均未受到人为破坏,但由于自然分化作用,有的部分坍塌,有的内部积水,大部分矿洞都被淹没在密林之中。我们虽然没有进洞逐个探幽,但是可以想象当年“井下三千采矿工,井上一万过路客”的繁华景象。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白亭仔,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鸟儿私语落花残,忽见水上桥。在这地势平缓,也不见多少水流的溪涧上一座半月形的石拱桥特别精致。诧异间,从古道边一块石碑上找到了答案,碑记“周敦城内信监 周志南协(携)室陈 潘氏喜捐拱桥一座 祈求麟儿早赐 道光十八年新正吉旦建造 石匠叶兆衡”。原来是周志南先生为了祈求早生贵子而建造了这座桥。时光飞逝将近二百年,这种祈福方式真值得我们现代人效仿。

过了石拱桥,就是通往西坑的古道,因为经历得年代久远,古道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整齐开阔,很多地方逼仄相陋,两边又被浓密的大叶竹遮掩。一径通幽如夏至,日光星点叶隙间。风送鸟鸣回声杳,涤荡温柔似呢喃。我们蜿蜒于群山之中,脚踩着松软的落叶,一会儿跃上云端,一会儿跌入谷底,起起伏伏,陆陆续续。古道一直延伸到远方,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开去,不管想象多么丰富,它都能承载下来。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宁静与僻远的山峦苍苍莽莽,羊场古道隐现于荒野之中,间或交错绵延的崎岖山路,在交叉口上,很难猜测古道的去向——它会把我们牵引向哪个村庄, 哪一条才是通往西坑的白银古道呢?尽管走得有些艰辛,白银古道,却连接着先民的生命与生活。

置身秘境森林之中,俗世的纷扰慢慢地被鸟鸣声声、溪水淙淙、绿树成荫的美景取而代之!各种各样的树木和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把古道包裹得甚是丰腴,有的长得毫无章法,茂盛的枝叶,古老的树根将路拦腰截断。它们像乡间的女子,朴实中透着灵气,恬静中夹着野性。此时,坐在长满厚厚青苔的朽木上,沐浴在天然“氧吧”里,静静地聆听,静静地享受这里的一切!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代!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西门村。然后直奔洞宫山水上农庄享受美美的午餐。

午饭过后,我们打了个转再次踏上前往楼坪的白银古道。这段古道收拾地非常整洁,沿途风光旖旎,不管是高高耸立的巨石,飞奔的溪涧,还是光滑的石板路,斑驳的石凉亭和简陋的古隘口无不激起心中的狂澜。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这一刻我的灵魂仿佛被白银古道虏获了,随着古道穿越时空,正在见证着古道的过往,远古的烽烟,先民的交往,商贩的往来,隘口的防守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

从古道下来,抵达楼坪,已是暮云合璧,落日溶金,夕阳踩着最后一块瓦片离开了石门山。我不由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倒也觉得与这种场景吻合,或许可以理解为对白银古道沧桑历史的生动描述。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回望走过的路,白银古道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道游丝般的痕迹,它如一本古韵悠远的书卷,在落日余晖中合上了最后的封面。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寻访周宁白银古道

李典义,籍贯福建周宁,笔名山秀冈人,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周宁县作协、美协、书协,影协会员,周宁县政协初晴诗社理事。有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鲤鱼溪畔》《初晴》《闽东日报》《齐鲁文学》《中国诗歌地理》等书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图/李典义、叶宝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