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白銀古道


周寧銀礦業歷史悠久,據《周敦區志》記載,芹溪的寶豐銀場始採礦於北宋初年,盛於元祐年間。從(1087--1094)年至紹熙(1190--1194)年間有過近百年的開採。礦場開採經歷了宋、元、明,直到1571年廢止,前後近五百年。於是,在大山裡就有了成群結隊的採礦工人和運輸隊伍,人聲鼎沸的繁忙與喧鬧,許許多多的先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山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這裡便成了白銀古道,也成了通往建寧府、福寧府的官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白銀古道在鷲峰山脈中相互交錯,綿延數十里,日久年深,成了與大自然相互和諧的人文景觀,從開礦通行到商旅往來,從商販往來的熱鬧與繁華時的蹤跡,見證這一切的只有這條歷史長河中的古道。

如今白銀古道行人極少,顯得低調與寂寞,但也是這種不張揚的姿態,使其保持了純粹的原生態和滄桑的歷史感。今天再次被徒步者的喧鬧聲驚醒,我們從東昇出發,沿著竹篙嶺向前挺進,映入眼簾的是綠透的灌木和乾枯的竹葉。翻過竹篙嶺,我們途經官司、圍城底、白亭仔,這些村落的名字與當年的採銀都有著一個個傳奇故事。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芹溪銀礦經過近百年的開採,地礦漸稀,然後礦主依礦脈的走勢逐漸轉向官司、圍城底、西坑一帶採礦。古礦洞大部分位於海拔800米至1400米之間高山和峽谷中,處在構造裂隙地帶,基本都打在礦脈上,而且都處在銀礦品味較高的富集區。目前發現寶豐銀場古礦洞有345個,為全國已知的古礦當中,礦洞數量最多、分佈最廣、海拔最高、開採長度、高度都是國內第一。古礦洞大小各異,從幾十釐米至1--2米不等,深度長短不同,短者不足一米,長的可達250多米,洞內高度不一,低的不足一米,高的有數米。礦洞均未受到人為破壞,但由於自然分化作用,有的部分坍塌,有的內部積水,大部分礦洞都被淹沒在密林之中。我們雖然沒有進洞逐個探幽,但是可以想象當年“井下三千採礦工,井上一萬過路客”的繁華景象。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白亭仔,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鳥兒私語落花殘,忽見水上橋。在這地勢平緩,也不見多少水流的溪澗上一座半月形的石拱橋特別精緻。詫異間,從古道邊一塊石碑上找到了答案,碑記“周敦城內信監 周志南協(攜)室陳 潘氏喜捐拱橋一座 祈求麟兒早賜 道光十八年新正吉旦建造 石匠葉兆衡”。原來是周志南先生為了祈求早生貴子而建造了這座橋。時光飛逝將近二百年,這種祈福方式真值得我們現代人效仿。

過了石拱橋,就是通往西坑的古道,因為經歷得年代久遠,古道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整齊開闊,很多地方逼仄相陋,兩邊又被濃密的大葉竹遮掩。一徑通幽如夏至,日光星點葉隙間。風送鳥鳴回聲杳,滌盪溫柔似呢喃。我們蜿蜒於群山之中,腳踩著鬆軟的落葉,一會兒躍上雲端,一會兒跌入谷底,起起伏伏,陸陸續續。古道一直延伸到遠方,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開去,不管想象多麼豐富,它都能承載下來。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寧靜與僻遠的山巒蒼蒼莽莽,羊場古道隱現於荒野之中,間或交錯綿延的崎嶇山路,在交叉口上,很難猜測古道的去向——它會把我們牽引向哪個村莊, 哪一條才是通往西坑的白銀古道呢?儘管走得有些艱辛,白銀古道,卻連接著先民的生命與生活。

置身秘境森林之中,俗世的紛擾慢慢地被鳥鳴聲聲、溪水淙淙、綠樹成蔭的美景取而代之!各種各樣的樹木和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把古道包裹得甚是豐腴,有的長得毫無章法,茂盛的枝葉,古老的樹根將路攔腰截斷。它們像鄉間的女子,樸實中透著靈氣,恬靜中夾著野性。此時,坐在長滿厚厚青苔的朽木上,沐浴在天然“氧吧”裡,靜靜地聆聽,靜靜地享受這裡的一切!彷彿穿越到了遠古時代!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經過近四個小時的跋涉,我們終於來到西門村。然後直奔洞宮山水上農莊享受美美的午餐。

午飯過後,我們打了個轉再次踏上前往樓坪的白銀古道。這段古道收拾地非常整潔,沿途風光旖旎,不管是高高聳立的巨石,飛奔的溪澗,還是光滑的石板路,斑駁的石涼亭和簡陋的古隘口無不激起心中的狂瀾。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這一刻我的靈魂彷彿被白銀古道虜獲了,隨著古道穿越時空,正在見證著古道的過往,遠古的烽煙,先民的交往,商販的往來,隘口的防守等數不清的神奇故事,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飄蕩。

從古道下來,抵達樓坪,已是暮雲合璧,落日溶金,夕陽踩著最後一塊瓦片離開了石門山。我不由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詞,倒也覺得與這種場景吻合,或許可以理解為對白銀古道滄桑歷史的生動描述。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回望走過的路,白銀古道給我們留下了一道道遊絲般的痕跡,它如一本古韻悠遠的書卷,在落日餘暉中合上了最後的封面。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尋訪周寧白銀古道

李典義,籍貫福建周寧,筆名山秀岡人,系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寧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周寧縣作協、美協、書協,影協會員,周寧縣政協初晴詩社理事。有散文、詩歌作品發表於《鯉魚溪畔》《初晴》《閩東日報》《齊魯文學》《中國詩歌地理》等書刊雜誌和網絡平臺。


圖/李典義、葉寶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