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這裡,是地處吉林西北部的鎮賚縣,它有著“白鶴之鄉”的美譽,昔日卻飽受著貧困的煎熬。數萬貧困人口年復一年為了溫飽耕耘不輟,日復一日企盼著殷實富裕的生活。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吹響後,鎮賚縣在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道路上一路走來,勾勒出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發展新景。

  是什麼讓“貧困縣”鎮賚華麗轉身?下面故事中,您將找到答案!

  架其村“變了樣”

  從吉林省白城市出發,經過鎮賚縣城一路向南,城郊9公里處,一片整潔的小村映入眼簾——架其村。

  熟悉架其村人都知道,這裡過去很窮。然而,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鄉村鉅變。

  這一切,2018年3月上任第一書記時,董達感受頗深。

  “剛來村子的時候,土路上大風捲起的塵土四處飄散,幾乎就沒啥綠植,垃圾亂倒柴草亂堆。”董達說,除環境外,村民主動致富也比較差,當時前架其村農業種植品種單一,以玉米為主,散種植、散養殖,沒有成熟的規模產業,農民日子一直過得不算富裕,很多村民閒下來沒事就是打麻將、喝喝酒。

  “來到這裡,我一定要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貢獻。”彼時,董達心裡憋著一股勁兒。

  思想決定行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脫貧攻堅第一線董達

  上任以來,他很少回家,刻苦學習扶貧相關政策,紮實開展工作,一心一意抓扶貧,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走訪貧困戶過程中,積極宣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各項政策,動員貧困戶、貧困人口珍惜大好機會,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項扶持政策。”反覆動員之下,村民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明顯增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深入田間地頭

  依託“1+4+X”產業扶貧體系”這條主線,架其村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目標,立足提升農業科技含量,轉變種植模式,改善和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依託涉農整合資金343萬元,建設高標準溫室大棚10棟,大棚園區總佔地面積30畝;每棟大棚面積900平方米,溫室大棚生產果蔬均採用無土栽培技術。該項目產權為集體所有,合作社負責承包經營,經營期限為3年一期,經營效益按照年收益8%向村裡繳納費用,該項目覆蓋全村全部貧困人口。

  在村民致富同時,董達不忘環境衛生整治。近年來,架其村累計整治街路4條1600延長米,整治庭院53個,清理殘牆斷壁3500延長米,清運垃圾600多噸。在圍牆建設方面,投入15萬元,建設鐵網圍牆3000延長米。在村屯綠化方面,協調相關部門提供樹苗,種植果樹等樹木12520棵。

  原來隨處可見的雜草垛、豬圈雞窩都被清理了,取而代之的是綠樹花海。透過村莊如詩如畫的美景,看著村民幸福生活,董達無比自豪……

  事實上,架其村變化,只是鎮賚縣脫貧攻堅戰場上脫困的縮影,類似故事還有很多……

  不一樣的“1+4+X”

  翻開鎮賚縣脫貧攻堅“簡介”,可以看到這些描述。

  鎮賚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同時也是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重點攻堅縣。全縣幅員面積4737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41個行政村,總人口30萬人,農村人口17.3萬人。其中貧困村8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8884戶,貧困人口3607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0%以上。

  鎮賚縣脫貧成績取得,離不開項目帶動。

  脫貧攻堅行動中,鎮賚縣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抓好縣級層面大項目帶動,化解一家一戶項目小散弱、風險難控制、收益難保證、增收難持續的弊端。而其中“1+4+X”產業扶貧體系”,便是關鍵一環。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那麼,何為“1+4+X”產業扶貧體系?

  中國吉林網在採訪中獲悉了這些……

  具體而言,“1”是針對82個貧困村,投資3.1億元,每個村建設1個50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4”是針對59個非貧困村,採取“政府+企業+農戶”模式,投資2.5億元,建設了4個大型養殖扶貧基地,實現所有貧困戶扶貧產業全覆蓋。

  這些不僅保證了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直接分紅,而且通過開發村級公益性崗位,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此外,“X”是同步組織鄉村實施庭院經濟、萬棟日光大棚、中低產田改造等產業項目,確保每個貧困戶有兩項以上產業項目,實現再疊加。

  這,就是產業扶貧鎮賚模式!

  “四個不摘”結最實脫貧成果

  脫貧摘帽以來,鎮賚縣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抓常態長效。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要問了,“四個不摘”都是啥?下面,咱們逐一來看。

  摘帽不摘責任,在持續落責上再加壓。深化“三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制落實,縣鄉村三級書記用腳步丈量民情,對18884戶貧困戶進行覆蓋遍訪;實行縣級領導帶頭,對目前尚未脫貧的18戶35人進行“三位一體”包保,擰緊螺絲扣,一錘一錘敲。

  摘帽不摘政策,在鞏固提升上再加勁。建立長效機制,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持續在“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就業、金融扶貧、生態扶貧等方面加大幫扶。2019年累計投入5.5億元用於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讓政策支撐更有力、更持續。

  摘帽不摘幫扶,在深化措施上再加細。141支駐村工作隊、8301名包保幹部隊伍不撤、結對不變;實行包保清單制,重點對未脫貧戶、邊緣戶、監測戶實施定向、定點精準包保,使幫扶更有溫度、有力度。

  摘帽不摘監管,在從嚴監督上再加力。組建專業隊伍,開展基礎信息、項目資金、產業風險、扶貧作風監管專項行動,將政策、資金用規範、落到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縣鎮賚何以脫困摘帽?答案在“1+4+X”!

  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眼下,一幅鄉村振興、共奔小康的絢麗畫卷正在鶴鄉大地鋪陳開來……

  2018年底,鎮賚縣82個貧困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三年完成貧困人口退出18827戶、35972人。2019年4月,經省政府批准,鎮賚縣在全省率先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進一步下降至0.02%。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欒喜良 李易書

圖片由鎮賚縣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