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我們最初又最深的精神家園——《望春風》

《望春風》是一本小說,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沒有驚心動魄、曲折離奇的經歷,然而他們卻共同構成了一部江南鄉村五十年的變遷史。小說中的人物就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普通人,既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操心,也有著小心機和小願望。面對的無窮的宇宙,人物又顯得那麼無力與渺小。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遼闊的空間,悠長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結。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道路漫漫,相隔十萬八千里,幾年也回不到魂牽夢繞的故鄉,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那些傷感而美麗的詩句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詩魂,思鄉詩也成了中國古代詩歌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直白的字眼,簡單的場景,卻融入了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只要是家鄉的音樂,總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即使不知道音樂從何處而來,卻能引起在外征戰的人遙望故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一人。”本該親人團聚的日子,發覺少了一個,勾起了人們對過往的回憶;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把全部的思鄉之情都傾注在家書中。他寫了又寫,看了又看。覺得該說的全說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發的時候,詩人還是禁不住又拆開封,再看看,生怕還有什麼沒說清楚,想把對親人的思念都寫在紙上,可是總是意猶未盡,主要是那對親人依依不捨的情結在作怪。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品讀著一首首愁腸百結而又溫暖纏綿的鄉愁詩,我們似乎觸摸到了詩人們的那顆熱烈的心,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眷戀故鄉?

每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故鄉,你的童年快樂的時光,都是在故鄉中度過,在這裡,你曾經在陣陣清香的竹林中挖過竹筍,在小樹林中採過清香的蘑菇,回家弄一碗蘑菇蛋湯,那是何等的享受;你在清澈的小溪中抓過螃蟹,在充滿稻香的田裡,尋找黃鱔洞,尋著一個,便奮力挖去,直至抓到一個又粗又長的黃鱔;上學的路上,與小夥伴說說笑笑,一起做遊戲,哪怕是爭吵、打架,也成了你永恆的回憶,放學了,約上幾個小夥伴,跑到別人的地裡,偷幾個番薯、玉米,被人追趕,拼命地逃跑,跑到一個草坪上,生起火,燒熟“戰利品”,笑滋滋地品嚐。還記得哪次因為考試抄襲而被老師打板子的情景,也記得第一次印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的小紅花,更記得放學了和同學偷偷地跑進遊戲廳,打上一陣遊戲再回家吃飯┅┅

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裡,故鄉里發生的一切,也正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它們已經化作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人生的一個過程。故鄉的一切悲或喜的事件都已沉澱在我們的心裡,成為我們思想的一部分,更成為我們尊嚴的一部分,你自己可以批判你的故鄉,但你絕對不允許別人你故鄉的不是,因為故鄉便是我們的尊嚴。

當離開家鄉,外出闖蕩,你的語言、思想、行為都打上了家鄉的烙印。你剛來到新的城市,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聽到某個同事講了自己家鄉或村子裡的方言,你會很激動,很驚喜,你會不自覺地走上前去與那個人攀談。這就是故鄉的魔力,不論身在何時何地,我們都是故鄉的一部分,故鄉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的語言、思想、身體都帶著故鄉的深深烙印,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抹掉。故鄉的一切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