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我们最初又最深的精神家园——《望春风》

《望春风》是一本小说,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没有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经历,然而他们却共同构成了一部江南乡村五十年的变迁史。小说中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普通人,既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操心,也有着小心机和小愿望。面对的无穷的宇宙,人物又显得那么无力与渺小。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长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道路漫漫,相隔十万八千里,几年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那些伤感而美丽的诗句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诗魂,思乡诗也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白的字眼,简单的场景,却融入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只要是家乡的音乐,总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使不知道音乐从何处而来,却能引起在外征战的人遥望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本该亲人团聚的日子,发觉少了一个,勾起了人们对过往的回忆;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想把对亲人的思念都写在纸上,可是总是意犹未尽,主要是那对亲人依依不舍的情结在作怪。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而又温暖缠绵的乡愁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的那颗热烈的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眷恋故乡?

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故乡,你的童年快乐的时光,都是在故乡中度过,在这里,你曾经在阵阵清香的竹林中挖过竹笋,在小树林中采过清香的蘑菇,回家弄一碗蘑菇蛋汤,那是何等的享受;你在清澈的小溪中抓过螃蟹,在充满稻香的田里,寻找黄鳝洞,寻着一个,便奋力挖去,直至抓到一个又粗又长的黄鳝;上学的路上,与小伙伴说说笑笑,一起做游戏,哪怕是争吵、打架,也成了你永恒的回忆,放学了,约上几个小伙伴,跑到别人的地里,偷几个番薯、玉米,被人追赶,拼命地逃跑,跑到一个草坪上,生起火,烧熟“战利品”,笑滋滋地品尝。还记得哪次因为考试抄袭而被老师打板子的情景,也记得第一次印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小红花,更记得放学了和同学偷偷地跑进游戏厅,打上一阵游戏再回家吃饭┅┅

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故乡里发生的一切,也正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它们已经化作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人生的一个过程。故乡的一切悲或喜的事件都已沉淀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更成为我们尊严的一部分,你自己可以批判你的故乡,但你绝对不允许别人你故乡的不是,因为故乡便是我们的尊严。

当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你的语言、思想、行为都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你刚来到新的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听到某个同事讲了自己家乡或村子里的方言,你会很激动,很惊喜,你会不自觉地走上前去与那个人攀谈。这就是故乡的魔力,不论身在何时何地,我们都是故乡的一部分,故乡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语言、思想、身体都带着故乡的深深烙印,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抹掉。故乡的一切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