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3次東巡沿海,遷30000戶琅琊,派徐福3000人尋仙山仙藥仙人

始皇贏政,東巡祠神徐福上諫祈福佑江山

  膠東半島沿海地區日主、月主、陰主、陽主、四時主產生的文化背景,與毗鄰大海的神秘,歷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有關。這樣的文化背景派生出了仙山、仙人、仙藥的傳說,先秦時期的許多王公貴族,包括後來的秦始皇、漢武帝多次膠東半島來祠神求藥,一是出於對東方文化,特別是對日、月、陰、陽和四時五位神主的崇拜和敬畏,再是為了達到自己長生不老的私慾需要,正是這二者的統一,使先秦時期豐富和發展起來膠東半島的神仙文化,其影響力在秦漢時期達到了她的極盛時期,為中國道教的產生做好了思想上和隊伍上的準備。

秦始皇3次東巡沿海,遷30000戶琅琊,派徐福3000人尋仙山仙藥仙人


  膠東半島神仙傳說的巨大影響,使得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踏上了東方祠神尋仙之路。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說的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東巡祠八神,祈求福佑。但從《史記》的記載看,對天主的祭祀,“其祀絕,莫知起時”。秦始皇及後來的漢武帝到原齊國地祭祀八神,多是直奔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祭祀的是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的五位神主。秦始皇的這次巡遊,“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向秦始皇談及海上有仙山、仙人的方士“不可勝數”,由此可見,膠東半島神話傳說影響之大,方士數量之多。秦始皇東巡膠東半島,“並勃(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復十二歲。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秦始皇這次東巡,途經黃縣(月主所在地),攀成山(日主所在地),登之罘山(陽主所在地),再登琅邪山(四時主所在地),都是神主之地。秦始皇還在琅邪停留了三個月,遷來百姓三萬戶到琅邪臺下居住,免除了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可以看出,秦始皇對東方神主和膠東半島文化的崇拜和敬畏。

秦始皇3次東巡沿海,遷30000戶琅琊,派徐福3000人尋仙山仙藥仙人


  公元前219年的這次東巡,徐福等人上書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童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之罘,刻石”,表白自己“廣施文惠,明以義利”,“群臣嘉德,祗誦聖烈”的功德。秦始皇這次東巡,《史記》裡雖然沒記行禮祠神之事,但秦始皇費時費力來到膠東半島,“登之罘,刻石”,祠神求仙也必定是其東巡的主要目的。秦始皇經過煙臺的芝罘以後,繼續沿海東進,忽然看見海中有一座小島,島上水草豐美,駿馬呈祥,秦始皇因此把這裡御封為“皇宮養馬島”,並下令各地選馬派員,進島養馬訓馬,專供御用,養馬島由此而得名。

秦始皇3次東巡沿海,遷30000戶琅琊,派徐福3000人尋仙山仙藥仙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來到膠東半島,還是為了尋仙求藥,祈求神靈的福佑。《史記.始皇本紀》記:“方士徐市(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徐福再次遊說秦始皇說:“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望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駑射之”。秦始皇“乃令入海者賁捕巨魚具,而自以連駑侯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同是《史記》裡,但說法不一樣,《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卻是這樣記的:徐福說:“臣見海中大神,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我們今天無法論證徐福到底說得什麼,但不論說得哪一條,都展現了膠東半島神仙傳說那特有的魅力。《史記·封禪書》裡記,秦始皇“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說秦始皇希望能得到海中三神山中的長生不老藥,沒能如願,回來的路上在沙丘宮病死。

轉膠東在線劉文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