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七十八章》)

世間沒有什麼事物的柔弱能超過水,但是成功地衝擊堅韌的東西也沒有什麼能夠勝過水,因為水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

《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弱小能夠戰勝強大,而柔弱能夠戰勝剛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真正施行起來也沒有人能做到。

道家主張守柔無為,因為柔弱的東西會變通,它善於改變自己,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柔能克剛,可以說是自然界的一條重要法則,而老子哲學則是對這一條法則的高度概括。

在老子看來,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水的東西。水性

《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至柔,卻無堅不摧,正如民間諺語所云“水滴石穿”。的確,點點滴滴的雨水,經過長年累月可以把一塊巨石穿破;水奔流起來不可遏止,無形無狀不可把握。劍刺不能傷害它,棒擊無法打碎它。刀斬不會斷,火燒不能燃。鋒利無比,可以磨滅金石;強健至極,可以承載舟船。水為什麼能夠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為它柔軟潤滑,所以能夠出於無有,入於無間,攻堅克強,無可匹敵。弱而勝強,柔而克剛。

當然,這裡老子所謂的“柔弱”,並不是通常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而是有著堅定的信念,柔和靈活的處事方法。這一點,我們從老子那段“齒與舌”的故事裡能瞭解得更多。

《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老子的老師常樅得了重病,自知將不久於人世。老子匆匆趕來問候老師。他先詢問了老師的病情,然後對老師說:“先生的病確實很重了,有什麼教導要囑咐弟子的嗎?”

常樅張開嘴給老子看,說:“我的舌頭在嗎?”

老子說:“在。”

常樅又說:“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不在了。”

常樅說:“你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嗎?”

老子說:“舌存而齒亡,這是說剛強的東西已經消亡了,而柔弱的東西還存在。”

滿齒不存,舌頭猶在,無為而作,才能完成應當所為之事。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脆弱,死後屍體就變得僵硬堅挺。草木活著的時候,又柔又軟,一死就變得枯槁堅硬。因此,剛強的東西是走向死亡的東西,柔弱的東西是生機勃勃的東西。軍隊太強大,容易被消滅;樹木太堅硬,容易被吹折。兩國相爭,弱國勝;兩仇爭利,柔者得。皮革太堅固,容易破裂;牙齒比舌頭硬,所以先消亡。堅強的東西能勝不如自己的東西,柔弱的東西則克超過自己的東西。所以強大的東西處於劣勢,柔弱的東西居於上風。積弱可以為強,積柔也就變成剛。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

《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歷史上像老子一樣懂得柔弱清淨的人物代不乏人,如清朝的曾國藩在為官方面,便悟到了恪守“清靜無為”的思想。曾國藩初到江西為官時,準備重建水師,可是困難重重,巡撫陳啟邁百般刁難,曾國藩心中難平怨氣,於是上奏朝廷,陳啟邁便遭到革職查辦。可是,事情並沒有完,曾國藩依舊難以施展抱負,因為新上任的巡撫文俊依舊不斷地找曾國藩的麻煩,甚至比陳啟邁還要過分。無奈之下,曾國藩只得離開了江西官場,回家丁憂守制一年。就是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曾國藩對自己的遭遇進行了反思和總結:與其和別人硬碰硬,不如處處與人為善,該弱時便示弱,該順應便順應,只要在原則上不違背,為人處世少一些稜角,圓滑一些,多一些韌性未嘗不是好事!此後,曾國藩在仕途上果然順風順水地得以大展拳腳。

《道德經》的智慧:水性至柔,柔能勝剛

這正是老莊“柔弱勝剛強”的處世之道,為人處事若太過強硬,盛氣凌人,做事便難以成功,容易為自己樹敵;如果能夠剛柔並濟,柔中帶剛,則做事常常能事半功倍,也會為自己交下許多朋友,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做人要如水般柔和、靈活、圓融且有韌性,這才是大智慧,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更長久地生存下去,並開創出一番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