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智慧:陰陽之道,平衡之道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經·二十九章》)

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施和法度。

一個人的一生要想幸福地度過,需要學會平衡。

《道德經》的智慧:陰陽之道,平衡之道也!

可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詩人北島用了一個字——網,來形容這個矛盾的世界,已將生活之紛繁蕪雜,生活之千頭萬緒,生活之你你我我盡數涵蓋其中。在千絲萬縷的生活中,何以保持千絲萬縷之間的清醒和平衡,這是每個生活中的人都面臨的問題。是的,生活就是一張網,必須踩在生活的平衡木上,我們才能幸福。

老子認為矛盾雙方的對立和衝突必然發展為和諧與統一。他指出陰與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它普遍存在於萬物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沒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使事物達到和諧與統一,矛盾 狀態,是事物實現和諧與統一的內在動力。

老子還提出了和諧的原則,即適度原則。和諧就是適度,適中,達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最佳狀態。他認為凡事都要適度,不要過分。過分吝惜,一定會造成巨大的耗費,過多保藏一定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人們要“知足”“知止”,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有危險,這樣的人可以長泰永存。

老子的適度原則其實和現代辯證法的主張是一致的。現代辯證法也講適度原則,度是質的數量界限,凡事都有個度,超過了一定限度,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就會被破壞,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要保持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就要堅持適度原則,使量變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內,做到無過無不及。

老子強調“去甚、去奢、去泰”的道理,並用了一些隱喻論述他的觀點,他說,天下萬物,有的在前面行走,有的在後面跟隨,有的送暖氣,有的吹冷風,有的強壯,有的羸弱,有的得勝,有的失敗。當時,大小諸侯就是這樣,你爭我奪,爭戰不已。

《道德經》的智慧:陰陽之道,平衡之道也!

他最後得出結論,從政者要戒除走極端,戒除奢侈,戒除過分。這是老子的“中庸”思想,其要旨是不要走極端,不要奢侈,不要過分,核心是不要走極端(去甚)。有人說,老子的思想意在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這是不公正的。老子是提出一種解決矛盾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和轉化,保持事物的相對穩定。解決矛盾不是隻有一種方法,即促使矛盾激化,實現矛盾的轉化的方法。這要看是什麼矛盾。解決“甚、奢、泰”這樣的問題,不必等激化了再著手解決,那樣就麻煩了。當然去甚、去奢、去泰之後,還是存在矛盾的,雖然老子沒有談及,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說,他並沒有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

老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合理性,過去批判中庸思想是走了極端。中庸作為文化心理現象已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作為傳統思維方式也一直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常用“太極端了”“太奢侈了”“太過分了”等說法描繪某人的不良行為,這說明中庸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去甚”是正確的,極端是偏離中道的,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和發展趨勢。事物普遍具有中心和兩端三部分,不論從空間角度看,還是從時間角度看,都是這樣。極是中心,也叫中極,兩端本來就是端,前邊加個“極”字,可能是說,這個“端”是屬於“極”的。總之,偏離中心,離開軌道,就會走入歧途。

如何判斷自己的生活是否失衡了呢?要知道你的生活狀態是否平衡,有一個十分簡便易行的測驗方法,那就是問問你自己怎樣看待“工作”。假如你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工作,但你又確實在賺錢養活自己,而且每天的空閒時間又不太多,那麼你的生活可能就是平衡的。抑鬱症專家漢斯·塞爾耶說:“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那麼你其實並不是在工作。你的工作就是娛樂。”

《道德經》的智慧:陰陽之道,平衡之道也!

假如你每天都不得不去“工作”,那麼你的生活一定會有一些缺憾。但假如你每天都在玩,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成功者。如果是前者,你每天都在與自己作鬥爭;而如果是後者,你就是在享受自己做的事,你與自己達到了和諧統一。

下一章上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