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裡藥:附子——回陽的第一品藥

溫裡祛寒為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裡寒證的藥物,稱為溫裡藥。這個剛剛和清熱藥相對應,清熱藥是治療裡熱證的,溫裡藥是治療裡寒證的。溫裡藥也叫驅寒藥,藥性多辛溫,也就是取辛散溫通,入臟腑而溫裡散寒、回陽救逆、溫經止痛等作用。我們廚房裡烹飪用的調味品,主要都集中在溫裡藥,比如胡椒、乾薑、肉桂、丁香等等。

本章溫裡藥主要以溫中藥為主,主要用於脾胃寒證,用於治療脾胃受寒或者脾胃虛寒證,症狀為脘腹冷痛,嘔吐洩瀉,舌淡苔白等。

肺寒證,主要表現為痰咳喘,寒痰的咳嗽,寒痰的氣喘,治療肺寒藥在歸類為祛痰止咳平喘藥;治療心寒證的藥大部分歸類為活血化瘀、開竅藥;治療肝寒證的藥物歸類為活血化瘀、行氣藥;治療腎陽虛的腎寒證歸類為補陽藥。

溫裡藥多辛熱燥烈,容易耗傷陰液,助長火熱,因此凡是實熱證、陰虛火旺、津血兩虧的患者都忌用。孕婦慎用或者忌用。溫裡藥本身都是熱性,遇到熱天暑天的時候,如果需要使用溫裡藥,應該減量使用。

溫裡藥:附子——回陽的第一品藥


走進附子


附子這味藥,是公認的扶陽第一藥物,為中國傳統醫學中最重要的中藥之一。明醫學家張景嶽把附子是中藥四大主藥(人參、石膏、大黃、附子)之一,四大主藥又稱之為“藥中四維”,可見其重要。

附子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烏頭塊根上的子根。“附子”是就是因為“附烏頭而生”而得名。李時珍解釋烏頭、附子的關係時,用了多見的芋來作比喻。烏頭好比是“芋魁”(俗稱芋頭婆),附子則像是圍著“芋魁”生長的芋子。也就是說,烏頭、附子同為一種植物,但烏頭為主根,附子是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臨床運用則以附子為多。附子主產於四川江油市(中壩),即道地藥材川附子的產地。這裡生產和加工附子,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資源豐富,質量優良,療佳效高,馳名中外,故而日本醫藥界有人稱讚“中壩附子有起死回生之功”。解放前,在江油附子市街的附片局,石牌面上有一副對聯寫得好:“裕國通商,回陽返本”。

附子之功,在於溫五臟之陽。附子辛、甘,大熱,有毒。附子生長在終年積雪的山溝裡面,因此積累了很多對抗寒涼的物質。這就造就了附子大辛大熱的性質。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清末光緒年間,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經1年多,醫藥無效,成都府屬的16個州、縣,紛紛推薦當地名醫來為夫人治病。他們或認為夫人的病是血熱妄行,或認為是陰虛火旺,逼血外溢。結果愈治癒壞,日趨嚴重。


經人推薦,請名醫鄭欽安來府診視。當日鄭欽安診治,見夫人面容蒼白,雖是夏至季節,床上還鋪著皮氈,蓋著絲棉大被,顯得十分怕冷。察舌質淡紅,苔白膩。診視完畢。鄭欽安處方:制附片四兩,炮乾薑四兩,炙甘草二兩。朱知府看到處方後,竟然瞠目結舌,此方乾薑附子都是大熱之藥,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驚之理。熟料,夫人服藥之後,自覺周身涼爽,胸口舒暢,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兩小碗稀飯,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為表謝意,特增鄭欽安金匾一塊,上書“醫宗仲景”四字。鄭欽安曾自譽為“姜附先生”,世人稱為“鄭火神”。近代及近些年,人們稱鄭欽安為火神派領袖人物,即扶陽學派之創始人。而附子也就成為了扶陽學派最為崇尚的一位中藥。


附子的功效


一、回陽救逆

附子這個藥是純陽之藥,性質燥烈,能上主心陽而通血脈,中溫脾陽而散寒氣,下補腎陽而益真火,這個真火和“三味真火”一個含義,都是指的本源之火,也就是人體的陽氣、元陽,是中藥裡面能夠“回陽救逆的第一品藥”。因為它回陽救逆的作用最好,其他藥物不可取代,在臨床上能夠明顯地挽回將要亡失的陽氣,也就是挽回了生命,是一個急救亡陽證的一個重要的藥物。這個時候病人會出現畏寒肢冷,冷汗自出,四肢冰冷,脈微欲絕,類似心源性休克。

明代醫家虞摶談到“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附子這味藥力量很大,有斬關奪將的氣勢。“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失散之元陽”。能夠引補氣的藥,走行十二經,使散失在這些經的元陽統統迴歸本位,也就是使陽不失其所。


這裡談到了很重要的問題,陽氣沒了,陽氣跑到哪裡去了呢?所以亡陽,不是沒有陽,如果沒有陽,那就沒有迴旋的餘地了,就註定要死了。這個亡不是滅亡的“亡”,而是走失掉了。亡羊補牢,不是說這個羊已經死掉了,而是跑掉了,散失掉了,但還可以找回來。找回來了,為了不讓它再跑掉,所以要補牢。附子就可以幫助把這個亡失掉的陽找回來。是慢性疾病瀕臨死亡時候最重要的一個藥物。

用附子回陽救逆,有兩個典型的方子,都是傷寒論的。一個是四逆湯,組方是附子、乾薑、甘草。附子加人參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可以用於久病體虛、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者是大汗、大吐、大瀉導致的亡陽證。再就是參附湯,也就是附子配人參,具有回陽救逆,益氣的作用。

二、補火助陽

除了用於陽亡陰脫的危急時刻,附子能峻補元陽、益火消陰。補火就是補命門之火。補命門之火,實際上指的是人體的元陽,也就是腎陽。用於各種各樣的陽虛症候,無論腎陽虛還是脾陽虛,心陽虛都可以應用。

陽虛證當中首先是腎陽虛,由於腎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腎陽虛就有多方面的臨床表現,附子一般都可以用。腎陽虛,首先不能溫煦形體,出現畏寒身冷,腰膝冷痛。另外,生長髮育遲緩,出現早衰;或者腎主水失常,出現水腫,或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老年人甚至還會出現遺尿;腎主生殖,腎陽虛了,表現為生殖功能降低、性功能降低等;腎能夠納氣,腎不納氣以後,呼吸急促,出氣多,進氣少,這叫虛喘;腎又能夠溫煦脾陽,脾腎陽虛的久瀉不止等,附子都可以使用。


還可與桂枝、甘草相配用於心陽虛的胸悶心慌氣短,胸口疼痛,水腫。與乾薑、炙甘草、白朮,茯苓相配用於脾腎陽虛的腹部冰涼疼痛,腹瀉,腰涼,精神萎靡不振,比如附子理中丸。

三、散寒止痛

附子氣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溫經通絡,逐經絡中風寒溼邪,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本草匯言》謂“通關節之猛藥也”,凡風寒溼痺周身骨節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其是治寒痺痛劇者。

臨床上用於各種陽虛寒溼,比如各種陽虛寒溼阻塞的肢體,關節疼痛(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陽虛寒溼的痛,子宮肌瘤,盆腔炎等等。

同時,附子還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用於各種各樣的寒性疼痛,風寒溼邪阻滯經絡,各種各樣的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多與桂枝白朮炙甘草相配。比如甘草附子湯。


附子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大家都知道附子是有毒性的,所以在在用量上要注意,現在的教科書規定是3到15克。但是不同的人對附子有不同的耐受性。有人用30~60g沒有問題。有人僅幾克就會出現中毒反應。因此,除危急情況之外,應當慎重,不妨先從小劑量(3~6g)開始,如無反應,可以逐漸加大,採取遞增的方式,大致以30g為度。得效後就不必再用大量,亦可同樣採取遞減的方式,慢慢減下來。

另外我們在煎服的時候應該先煎0.5-1小時,口嘗無麻辣感為度。

附子中毒最先出現的症狀是頭暈,心慌,口、舌、唇、四肢發麻,說話不爽利。此際可用淘米水一大碗即服,有緩解中毒症狀的作用,然後可用甘草60g水煎服。嚴重者除上述症狀外,兼見噁心嘔吐,皮膚冷溼,胸悶,心律慢而弱,血壓下降,期前收縮,心律不齊,體溫下降,或突然抽搐,應及時送醫院急救。

附子辛熱燥烈,孕婦慎用,陰虛陽亢者忌用。在有些書中,提到附子是十八反的藥,原因是藥典規定,烏頭類的藥都不能和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同用,附子是烏頭塊根上的子根,當然屬於烏頭類的藥。附子生品外用,內服須經炮製。若內服過量,或炮製、煎煮方法不當,可引起中毒,嚴重者可致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