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教你用“附子”

潘澄濂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學習潘澄濂先生為我們整理歸納的“附子在《傷寒雜病論》諸方配伍中的作用”。相信您一定會對附子的作用與配伍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中醫愛好者:★★★★★

非醫夥伴們:★☆☆☆☆(專業內容,歡迎挑戰)


《傷寒雜病論》以附子或烏頭所組成的方劑,有四逆湯、烏頭赤石脂丸等30餘方,因其配伍不同,而作用隨之各殊。茲擇其常用者,分別探討於下。


01 回陽救逆類作用方劑


有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乾薑附子湯等,其主要作用,為回陽強心,以附子和乾薑,為其組成之基礎方。

筆者認為服四逆湯類方劑後,胃中迅即感到灼熱感,是由於乾薑刺激胃腸粘膜的關係所引起,雖非一定是附子的中毒,但須加以注意。

《傷寒論》散載在“少陰篇”,以及其他諸篇,論述四逆湯之適應症的條文,約有13條(包括“霍亂篇”2條)。

歸納起來,以脈微細,惡寒,肢冷,身疼重,下利,完谷不化,腳攣急,或四肢拘急等的陽氣衰弱,陰霾瀰漫之裡寒證,為其適應症。

四逆加人參湯,適應於瀉洩厥脫而兼有氣虛證。

筆者經驗,凡陽亡之證,多兼有元氣耗散之象,故用四逆加人參湯的機會,較用單純四逆湯為多;且認為對氣陰兩虛之證,更為合拍,療效也有所提高。

通脈四逆湯,系四逆湯倍乾薑,

藉以增強其對胃腸粘膜感受器之刺激,反射性地興奮中樞神經,達其強心,改善循環之目的,故名通脈,有其一定意義。

白通湯,系四逆湯加蔥白去甘草,蔥白有發散和通陽之功。

附子與蔥白同用,閻德潤認為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強心利尿劑,《傷寒論》用以治“少陰病,下利脈微”,是在強心的同時,利其小便以止瀉。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兩方,均為治療少陰病,下利,脈微欲絕,或厥逆無脈之症,以扶陽抑陰,與四逆湯純以扶陽有所區別。

但筆者對此2方的應用,缺乏經驗。且豬膽汁味苦寒,有利膽潤腸之功,若既有下利不止,反投潤腸滑利之品,於義於理不符。

筆者管見,若因久利不止,胃腸粘膜損傷,以致陽損及陰,不若仿大半夏湯意,加入蜂蜜,似較妥貼。

關於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3方之應用,《醫宗金鑑》說:“中寒陽微,不能外達,主以四逆;陰盛於下,格陽於上,主以白通;陰盛於內,格陽於外,主以通脈”,語頗中肯,值得參考。


02暖中健胃類作用的方劑


有附子粳米湯、附子湯、黃土湯等。此外,如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加術湯等,在“桂枝”篇中論述,不再重複。

附子粳米湯,系由附子與半夏、草、棗、粳米諸健胃藥組合而成。其主要功能,為暖中健胃。

胃腸虛弱,腹中雷鳴切痛,大便洩瀉,或胸腹逆滿,嘔吐,苔白膩,脈微弱等為其適應症。後世之冷香飲子(《溫熱經緯》)即仿附子粳米湯意化裁。

附子湯,系附子與參、術、苓之益氣健胃,並佐入芍藥所組成,以治療胃腸虛弱,心陽不足,兼有腹中攣急疼痛諸症。

故方中用芍藥而不用幹姜,意為避免乾薑刺激胃腸,加劇痙攣有關。

由此可見,附子和芍藥配合,既有痙,又能止痛。

黃土湯,以灶中黃土為主藥,取其固澀破損之組織,配以地黃、阿膠之補血止血;輔以白朮、甘草之健胃;佐入黃芩之清鬱熱,附子之溫中陽。

筆者常應用本方治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療效良好,但應用時,常去附子,加炮姜、人參,認為既能益氣,又可止血,療效更能提高。


03溫中瀉下類作用的方劑


有附子瀉心湯、大黃附子湯等。

附子瀉心湯,以大黃、黃連、黃芩之清熱瀉下,以清胃腸之蘊熱,佐以附子之溫陽。

《傷寒論》說:“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對心下痞,筆者認為因胃部炎症而現痞滿感的自覺症。文中所說的“惡寒汗出”,似乎是描述陽虛之表現。由此可見,證的虛實寒熱的屬性,不是單純的,也不是絕對的。

所以臨症選方遣藥,亦應隨證而增減,此為辨證論冶的基本法則。

大黃附子湯,以大黃滌熱,配以附子、細辛之溫中散寒,止痛消結。

《金匱要略》用以治療“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文中雖未言明痛在左脅或右脅,但從原文之方藥之功能來推測,其脅下偏痛之屬性,顯系是屬裡實兼寒證。

尤在涇說:“非溫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結,故曰宜以溫藥下之。”至於所說的“脅下偏痛,發熱”,如以現代醫學觀點,究為胸膜炎、膽囊炎,抑或胰腺炎,尚須根據具體症徵、血象、澱粉酶、B超等檢查,始能診斷。

近年來,有用本方治療腎炎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的報導,筆者認為與腎氣丸聯合應用,效果可能更為理想。


04宣痺止痛類作用的方劑


有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敗醬散、烏頭赤石脂丸、烏頭桂枝湯、大烏頭煎、烏頭湯、赤丸等。

薏苡附子散,以附子之溫經通陽,薏苡之祛溼消結,舒筋解痙,相互配合,以達其強心止痛之效應,故《金匱要略》用以治“胸痺緩急”之心絞痛。

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治暴熱火瘡,排膿活血之敗醬草(苦菜),以治腸癰腫痛證。

近年來,中醫臨床上治療急性闌尾炎,常用本方去附子,與大黃牡丹皮湯合用,療效良好。但已穿孔者,則宜手術治療。

烏頭赤石脂丸,系烏附同用,取其通陽又可止痛之雙重作用,輔以辛熱之乾薑、蜀椒,助其暖中;佐入重鎮之赤石脂,加多量之蜂蜜,以監製烏附之毒性,避免過分燥烈之傷陰。

《金匱要略》說:“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很可能是心肌梗塞症。

筆者經驗,對心肌梗塞症,回陽救逆固很重要;但由冠狀動脈循環障礙,血流不通,不通則痛,故認為活血通絡,也應予以顧及。於此,主張加入紅花、桃仁、丹參、川芎或三七,對療效可能有所提高。

赤丸,是以烏頭、細辛、茯苓、半夏等組合而成,主要作用在於祛痰止痛。《金匱要略》說:“治寒氣厥逆”,而《醫宗金鑑》認為“此條之義之理,必有簡脫,難為後世法,不釋。”

筆者根據赤丸所組成諸藥之功能來看,對風溼性關節炎辨證屬於寒溼痺證,能緩解疼痛。

大烏頭煎,僅一味烏頭。

《金匱要略》說:“寒疝繞臍痛,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並說:“烏頭五枚,右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服,不可一日再。”

說明烏頭雖能止痛,確有毒性,不得過量。


05 補腎制水類作用的方劑


有真武湯、腎氣丸、瓜蔞瞿麥丸等。

真武湯,又名玄武湯,它是以附子為主藥,配以白朮、生薑、茯苓之健胃利水,佐以芍藥之斂陰和血,主要功能在於壯命門之火、溫運脾腎、通調水道,以消陰霾。

故可用以治療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心腹痛,或咳,或小便利,或嘔等,由於陽氣虛損,脾胃運化不良,以致所進飲食,不能化生精微,聚而成痰飲諸症者宜之。

腎氣丸,系由地黃、淮山藥、萸肉澤瀉之補血填精;丹皮、茯苓、澤瀉之清營滲溼;加入桂附振奮陽氣,如起舟揖之作用。

它的適應證,根據《金匱要略》計有三處:

其一,為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腎氣虛弱證;其二,為治小便反多,飲一升,小便一斗之消渴證;其三,為治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能臥而反倚息,小便不利之轉胞證。

由此可見,腎氣丸確具有多種功能,為補腎劑之冠。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內分泌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角度,進行實驗研究,使對本方作用的認識有了深化,甚為可貴。

瓜蔞瞿麥丸,以清熱利水之瞿麥,與滋潤止渴之瓜蔞配合,為本方主要作用之藥物;輔以利尿之茯苓、補脾之山藥,特別是佐入興奮陽氣之附子,以旺盛心腎功能,達其利水止渴之目的;

故用以治療其人苦渴,小便不利,有水氣證。

筆者認為本方除治腎炎少尿外,對糖尿病可能亦有一定療效。


06


綜觀上述,附子配伍乾薑為回陽救逆;與參術配伍,則為暖中健胃;與大黃配伍,則為溫中瀉下;與細辛或白芍配伍,則為止痙止痛;與地黃、淮山藥、萸肉等配伍,則為補腎填精;與茯苓、瞿麥配伍,則為滲溼利水。

由此可見,因配伍不同的藥物,使其性能亦隨著發生一定的變異,值得研究。

附子、烏頭、天雄,名異物同,以其化學成分來看,烏頭、附子,均含有六種生物鹼,其中主要成分為烏頭鹼,主要作為麻醉鎮痛藥而應用。

至於經過炮製的附子,其生物鹼成分已減少,能起回陽強心,興奮神經的效應。

且附子、烏頭所含生物鹼的毒性,與品種、採集時間、炮製、煎煮時間等不同,差別很大,故臨床應用,應嚴格掌握用量。

如過去,上海名醫劉明叔、祝味菊用附子或烏頭之處方,雖經炮製,均囑病家煎藥要達2小時以上,始可與服。

又如兒科名醫徐小圃喜用附子,必加大量龍骨、牡蠣或磁石以監製。

這都是防止毒副反應的方法,可資參考。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潘澄濂——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