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味中藥-附子

有一人叫沈良臣,患痰嗽,晝夜不能寢,多醫無效,眾說紛紜,或火、或溼、或氣、或風。湯藥雜投,均無效果,幾至送命。沈良臣的兒子求到張致和的門下,診脈後,脈沉,而且濡溼痰生,寒也,宜用理中湯加附子。服後當夜嗽喘兩平,調理後愈。

附子(ACONM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IA)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相關名

熟附子、側子、烏附子、烏附塊、黑順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

產地

主產於四川的江油、平武、綿陽等地以及陝西省。四川布拖、雲南亦產。為栽培品。

採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母根、鬚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規格。

①鹽附子: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膽巴的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浸泡,每日取出曬晾,並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鹽霜)、體質變硬為止,習稱“鹽附子”。

②黑順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淨,浸入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厚約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油麵、光澤後,烘至半乾,再曬乾或繼續烘乾,習稱“黑順片”。

③白附片: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淨,浸入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厚約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乾,習稱“白附片”。

性狀鑑別

鹽附子

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印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鹹而麻,刺舌。

黑順片

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並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每天一味中藥-附子

白附片

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cm。

每天一味中藥-附子

飲片

附片(黑順片、白附片)直接入藥。

淡附片

呈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縱向導管束。質硬,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口嘗無麻舌感。

炮附片

形如黑順片與白附片。表面鼓起,黃棕色。質鬆脆。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

辛,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熱純陽,峻烈有毒,入心、腎、脾經,藥力頗強。上助心陽、中補脾陽、下壯腎陽,為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治亡陽及陽虛諸證每用。又辛熱走散,為散陰寒、除風溼、止疼痛之猛藥,治寒溼諸痛常投。

功效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主治病證

(1)亡陽欲脫。

(2)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陽痿、宮冷、尿頻。

(3)脾腎陽虛之脘腹冷痛、洩瀉、水腫。

(4)心陽虛衰之心悸、胸痺。

(5)寒溼痺痛,陽虛外感。

配伍

附子配乾薑:附子辛熱,功善回陽救逆、溫助脾陽;乾薑辛熱,重在溫中,兼能回陽。兩藥相合,回陽救逆及溫中之力大增,治亡陽證及中焦寒證效佳。

附子配細辛、麻黃:附子辛熱,善補陽散寒;麻黃辛溫,善開腠裡而發汗散寒;細辛辛溫氣烈,善祛少陰經風寒。三藥相合,善補陽發表散寒,治陽虛外感風寒功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先煎30~60分鐘,以減弱其毒性;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熱有毒,故孕婦忌服。不宜與半夏、瓜蔞、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藥理

本品有強心、抗心律失常、擴張血管、調節血壓、提高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寒冷、促進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增強免疫功能、抗炎、鎮靜、鎮痛及局麻等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