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材大用】回陽救逆第一品——附子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這是《傷寒論》裡面的一段描述,其中的四逆湯,附子是整個處方中的重要組成藥物,被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瞭解一下附子究竟為何物。


附子來源於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

附子多產於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附子有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

附子長啥樣

【小材大用】回陽救逆第一品——附子

這個就是附子的原植物形態

附子在適合臨床應用的各種規格,均具有一定的鑑別特徵。

【小材大用】回陽救逆第一品——附子

鹽附子,頂端寬大,中央具凹陷牙痕,上身肥滿,周圍生有瘤狀凸起的分支,習稱“釘角”,表面灰黑色,被鹽霜,橫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齊的筋脈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滿鹽霜。


【小材大用】回陽救逆第一品——附子

黑順片,不規則切片,上寬下窄,周圍略翹,外皮黑褐色,內部暗黃色半透明,油潤有光澤,可見縱走的筋脈,質硬而脆,破碎面角質樣。

【小材大用】回陽救逆第一品——附子

附子鑑定要點可以總結為:質硬而脆,破碎面角質樣,可見縱走的筋脈,味辛,有麻舌感等。常見的附子及其加工品包括天雄、生附片、黃附片、熟附片、白附片、炒附片、黑順片、刨附片等。

附子中毒怎麼辦

附子來源於烏頭,因此含烏頭鹼成分,雖然含量比烏頭低,但在服用不當時,也會引起中毒反應。中毒原因與劑量過大、煎煮時間過短、機體對藥物敏感以及與藥物品種及服法等,均具有密切關係,烏頭鹼的主要毒性反應是呼吸抑制及心律失常,對心臟的毒性作用是通過興奮中樞和對心臟的直接作用所引起。

附子中毒臨床表現

一般口服後半小時至1小時出現症狀,兩小時出現中毒症狀者少見,症狀起初表現為口唇、舌及肢體麻木,胸悶,繼而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心慌,咽喉、食管、胃部燒灼感,噁心嘔吐,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

附子中毒急救措施

症狀較輕者或剛開始有中毒反應者,立即口服生薑水,或不停的吃生薑咽水吐渣,剛開始猛吃,等病情不發展,穩定後,服用生薑水的量逐漸減少,但得根據病情和病情回覆與發展情況的需要隨時加減,直到症狀完全消失後方可停服。並立即聯繫醫院進行搶救與治療。

附子臨床運用

【小材大用】回陽救逆第一品——附子

附子在《神農本草經》中雖然被列為下品,但是在臨床實踐中卻常常發揮重要的作用。如四逆散、附子理中丸、附子乾薑湯等。附子在歷代中醫診療實踐中,大多取其溫陽之妙用。“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黃帝內經》),而腎為陰陽水火之宅,其陰陽化合,方可構成有益於人體的少火。因此,溫陽,首先是溫腎陽,兼顧心陽、脾陽。

溫腎陽而救逆的代表方劑為四逆湯,由附子配乾薑、甘草組成,藥僅三味,針對外熱裡寒之亡陽證,卻具有回陽救逆之特效,臨床中常用於陽虛欲脫,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症,通過振奮全身各臟腑功能,從而增強機體動力及抗邪能力。現代臨床中常用於治療心衰、心肌梗死、急性胃腸炎吐瀉過多,或因誤汗、過汗所致的休克等屬陰虛陽衰的患者。

概括到治法則包括回陽救逆法、溫陽行水法、溫中止痛法等,針對不同的臨床表現,以附子為君藥,採用不同的配伍方案,以達到不同的治療目的。

總之,附子其性辛熱善行,通十二經脈,自上而下,出表入裡,為回陽救逆之要藥,配伍得法則可以發揮多種作用,不應該侷限於其毒性較大而畏手畏腳不敢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