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导语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古代大阅兵,而这场阅兵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希求展示大明之神威。

许多人对于阅兵的印象应该就是新中国之后的数次大阅兵,展示了中国军人的形象,但是阅兵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虽然说规模没有今天这样的宏大,但也颇有其时代的特色。在古代崇尚武力的时代里,军人之气象更是被重视,为了展示军队之风貌 ,也常常会组织类似于今天的阅兵,但是因为当时的兵种有限,是与今天的阅兵不能相匹敌的。但这并不代表古人的阅兵只是走走形式,相反他们对此颇为重视。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而提起古代的大阅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自然是明代永乐大阅兵。除了对于这位明朝皇帝的“靖难之役”之外,许多人更是被他的给人魅力所折服,作为成长于战场上的帝王,他有着军人的果断以及天子的雄心抱负,在他治理下的明朝,达到了自己的辉煌。在永乐皇帝统治时期,明朝的军事武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与他个人的喜好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这次的大阅兵也是出自其手笔,展示了大明之风貌。

永乐大阅兵之盛况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多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师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重镇“参观”。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永乐皇帝之画像


说是参观,其实也无非是向他们展示大明朝的国威。当时的“九边”重镇作为明朝军队防守的重要地区,军队实力是十分强盛的,永乐皇帝的这场安排必然是有意而为之,要让他们见识一下大明朝的真正实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永乐十八年,永乐皇帝在北京接见了各国的使臣,虽然其中仍有使臣对于明朝的实力表示不屑,但永乐皇帝并不在意,因为他还有一次重要的出手。两个月后,各国使臣接到通知,大明皇帝将在北京附近展开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参观。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关于这次大阅兵,可谓是广为流传:

永乐十九年(1421)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史载”军容整齐“、”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臣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安南铳”、“一窝蜂”、“火龙车”等诸多形式各异的火器让各国使节大开眼界,看到了明朝实力的强大。


阅兵自然是要给这些使臣看的,为了展示大明朝的强大实力,永乐皇帝可谓是花费了苦心,整整一个月的阅兵,不仅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充足的财力做支撑,当时的这些花费对于国力强盛的大明朝来说应该不值一提,但在这些使臣的眼中则是看到了明朝经济实力的强盛。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

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强大的军事实力让这些使臣们彻底臣服,在他们眼中,明朝绝对是庞然巨兽,是万万那不能的挑战的。永乐皇帝的这次阅兵取得了他想要的成果,而这次阅兵带来的影响甚至还延续到了明末,使得明朝与周边的这些国家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关系。

并不存在的永乐大阅兵

按理说这一次的阅兵盛况应该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古代撰史的传统,这次阅兵必然会在史籍之中被重点刻画,但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人们口耳相传的这次大阅兵到底在历史上存不存在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明史·成祖本纪》有载:“十九年(1421年)三月辛巳,赐曾鹤龄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除此之外,《明史》之中再无这一年事件的另外记载,更不用说所谓的永乐大阅兵。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很多人认为,《明史》是清人所作,其中对于明朝皇帝的记载或多或少的会加入一些时代的因素,尤其是对明朝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隐瞒,这无疑会增加后人研究历史的难度。至于为何没有大阅兵的记载,如果不是清人有意不记载之外,那只能说明,历史上对于这次所谓的“永乐大阅兵”并没有准确的历史记忆,并没有被后世流传下来,也可以认为阅兵并不存在。

如果《明史》的记载还有所删减之外,那么名人所作的《太宗实录》应该会更可信,但翻阅史籍发现,这次阅兵也并未出现其中。

因为《太宗实录》中十九年的事实叙述过长,在此列出颇为不便,我们不妨对其中信息做出总结,好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根据《太宗实录》十九年的记载,这一年发生的大事大致如下:

1、楚王朱桢返回自己的封地 2、刑部事务的处理 3、举行了科举:会试、殿试 4、赐曾鹤龄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5、处理官职世袭的事宜 6、安排贤妃的丧事 7、地方行政机构调整及增设官员事 8、还有各种外交事务

其中并未有所谓大阅兵的记载,也没有提及那么庞大的军队聚集,因此关于这一次的大阅兵自然会有所怀疑,是历史记载有误,还是后人在传承描述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差,使得这一次的阅兵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享誉一时。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因此可以假定这一次的”永乐大阅兵“是后人杜撰,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被制造出来的永乐大阅兵

阅兵,在古代被称之为”大阅“,属于”五礼“之中的”军礼“,在《明史·礼志》中记载了三次大阅,分别是在宣德四年(1429年)、正统年间以及隆庆三年(1569年),其中并没有关于永乐年间的”大阅“记载,因此对这次的大阅兵充满了质疑。

而在其他史料之中,发现了一些关于明代永乐年间的阅兵记载,只是时间却是在永乐八年。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金幼孜画像


当年,永乐皇帝亲征蒙古,金幼孜在《北征录》中记载到:

上大阅武誓师,六军列阵,东西绵亘数十里。师徒甚盛,旗帜鲜明,戈乾森列,铁骑腾踔,钲鼓震动。上曰:“此阵孰敢婴锋”。


但这也并非永乐十九年大阅兵的盛况。

当然任何的事实并非是空穴来风,是有着一定的事实依据的,这一次的大阅兵是否是张冠李戴,还是后人曲解了前人的意思。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在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的《中西交通实料汇编》一书中有对永乐年间出使中国情况的记载:

永乐十八年(1420年),门旁约有十万人聚立,内有官吏及侍役,以待皇帝之出......后方有军队、枪兵、骑兵及执刀者,难以数计。万众之众,既然无声,几乎皆若死者也......:“先跪,次叩首三次,颡抵地。”大使等皆为之低首,然不及地。

虽然说这次的盛况和相传的永乐大阅兵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有着十万人之众,都有各种各样的兵种,以及群臣以及使节对于明朝的折服状况,但仔细观察又发现,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首先,这次盛况所载是朱棣接见诸国使臣的状况,而且就在北京城内,而相传的永乐大阅兵则是一次军事展示,并且还在北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


被制造出的“永乐大阅兵”:万人盛况,享誉世界却也经不起推敲


其次,两者的时间也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永乐大阅兵是制造出来的无疑,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这种说法的出现,但至于有没有这次阅兵不必去执着,因为明朝朱棣时期的国力可见一斑,它在世界上取得的影响力也并非这一次的阅兵能够代替。

总结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人们对它近300年历史的风云变化颇为关注,虽然说明朝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既有的印象,一些人也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错失了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了与世界的脱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仍旧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从洪武建元,到崇祯失国,漫长的历史发展变化中,留下了太多的历史疑云。

而关于这次永乐大阅兵的质疑也只是明朝历史的一件小事,但详加考据之后,自然能够发现其中的趣味,历史研究本就如此,在外人眼中的无趣,恰好是无数位史学研究者心中的执着。

参考文献:《明史》

《明实录》

《中西交通实料汇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