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導語

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開始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古代大閱兵,而這場閱兵持續了整整一個月,希求展示大明之神威。

許多人對於閱兵的印象應該就是新中國之後的數次大閱兵,展示了中國軍人的形象,但是閱兵的歷史是十分久遠的,雖然說規模沒有今天這樣的宏大,但也頗有其時代的特色。在古代崇尚武力的時代裡,軍人之氣象更是被重視,為了展示軍隊之風貌 ,也常常會組織類似於今天的閱兵,但是因為當時的兵種有限,是與今天的閱兵不能相匹敵的。但這並不代表古人的閱兵只是走走形式,相反他們對此頗為重視。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而提起古代的大閱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自然是明代永樂大閱兵。除了對於這位明朝皇帝的“靖難之役”之外,許多人更是被他的給人魅力所折服,作為成長於戰場上的帝王,他有著軍人的果斷以及天子的雄心抱負,在他治理下的明朝,達到了自己的輝煌。在永樂皇帝統治時期,明朝的軍事武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與他個人的喜好有著極大的關係,而這次的大閱兵也是出自其手筆,展示了大明之風貌。

永樂大閱兵之盛況

永樂十六年,明朝以陳誠為使,出使中亞,隨後,中亞、西亞國家均組使團回訪。永樂十八年七月,這支雲集了20多箇中西亞國家,人數多達600人的師團抵達嘉峪關,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一路護送,沿嘉峪關經明朝九邊重鎮“參觀”。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永樂皇帝之畫像


說是參觀,其實也無非是向他們展示大明朝的國威。當時的“九邊”重鎮作為明朝軍隊防守的重要地區,軍隊實力是十分強盛的,永樂皇帝的這場安排必然是有意而為之,要讓他們見識一下大明朝的真正實力,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永樂十八年,永樂皇帝在北京接見了各國的使臣,雖然其中仍有使臣對於明朝的實力表示不屑,但永樂皇帝並不在意,因為他還有一次重要的出手。兩個月後,各國使臣接到通知,大明皇帝將在北京附近展開大規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參觀。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關於這次大閱兵,可謂是廣為流傳:

永樂十九年(1421)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史載”軍容整齊“、”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臣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安南銃”、“一窩蜂”、“火龍車”等諸多形式各異的火器讓各國使節大開眼界,看到了明朝實力的強大。


閱兵自然是要給這些使臣看的,為了展示大明朝的強大實力,永樂皇帝可謂是花費了苦心,整整一個月的閱兵,不僅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還需要充足的財力做支撐,當時的這些花費對於國力強盛的大明朝來說應該不值一提,但在這些使臣的眼中則是看到了明朝經濟實力的強盛。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閱兵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

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強大的軍事實力讓這些使臣們徹底臣服,在他們眼中,明朝絕對是龐然巨獸,是萬萬那不能的挑戰的。永樂皇帝的這次閱兵取得了他想要的成果,而這次閱兵帶來的影響甚至還延續到了明末,使得明朝與周邊的這些國家保持了長期的友好關係。

並不存在的永樂大閱兵

按理說這一次的閱兵盛況應該是明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古代撰史的傳統,這次閱兵必然會在史籍之中被重點刻畫,但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人們口耳相傳的這次大閱兵到底在歷史上存不存在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明史·成祖本紀》有載:“十九年(1421年)三月辛巳,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除此之外,《明史》之中再無這一年事件的另外記載,更不用說所謂的永樂大閱兵。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很多人認為,《明史》是清人所作,其中對於明朝皇帝的記載或多或少的會加入一些時代的因素,尤其是對明朝的一些歷史事件進行有意的隱瞞,這無疑會增加後人研究歷史的難度。至於為何沒有大閱兵的記載,如果不是清人有意不記載之外,那隻能說明,歷史上對於這次所謂的“永樂大閱兵”並沒有準確的歷史記憶,並沒有被後世流傳下來,也可以認為閱兵並不存在。

如果《明史》的記載還有所刪減之外,那麼名人所作的《太宗實錄》應該會更可信,但翻閱史籍發現,這次閱兵也並未出現其中。

因為《太宗實錄》中十九年的事實敘述過長,在此列出頗為不便,我們不妨對其中信息做出總結,好讓讀者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根據《太宗實錄》十九年的記載,這一年發生的大事大致如下:

1、楚王朱楨返回自己的封地 2、刑部事務的處理 3、舉行了科舉:會試、殿試 4、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5、處理官職世襲的事宜 6、安排賢妃的喪事 7、地方行政機構調整及增設官員事 8、還有各種外交事務

其中並未有所謂大閱兵的記載,也沒有提及那麼龐大的軍隊聚集,因此關於這一次的大閱兵自然會有所懷疑,是歷史記載有誤,還是後人在傳承描述的過程中出現了誤差,使得這一次的閱兵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享譽一時。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因此可以假定這一次的”永樂大閱兵“是後人杜撰,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被製造出來的永樂大閱兵

閱兵,在古代被稱之為”大閱“,屬於”五禮“之中的”軍禮“,在《明史·禮志》中記載了三次大閱,分別是在宣德四年(1429年)、正統年間以及隆慶三年(1569年),其中並沒有關於永樂年間的”大閱“記載,因此對這次的大閱兵充滿了質疑。

而在其他史料之中,發現了一些關於明代永樂年間的閱兵記載,只是時間卻是在永樂八年。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金幼孜畫像


當年,永樂皇帝親征蒙古,金幼孜在《北征錄》中記載到:

上大閱武誓師,六軍列陣,東西綿亙數十里。師徒甚盛,旗幟鮮明,戈乾森列,鐵騎騰踔,鉦鼓震動。上曰:“此陣孰敢嬰鋒”。


但這也並非永樂十九年大閱兵的盛況。

當然任何的事實並非是空穴來風,是有著一定的事實依據的,這一次的大閱兵是否是張冠李戴,還是後人曲解了前人的意思。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在張星烺編注、朱傑勤校訂的《中西交通實料彙編》一書中有對永樂年間出使中國情況的記載:

永樂十八年(1420年),門旁約有十萬人聚立,內有官吏及侍役,以待皇帝之出......後方有軍隊、槍兵、騎兵及執刀者,難以數計。萬眾之眾,既然無聲,幾乎皆若死者也......:“先跪,次叩首三次,顙抵地。”大使等皆為之低首,然不及地。

雖然說這次的盛況和相傳的永樂大閱兵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有著十萬人之眾,都有各種各樣的兵種,以及群臣以及使節對於明朝的折服狀況,但仔細觀察又發現,兩者是有一定區別的。

首先,這次盛況所載是朱棣接見諸國使臣的狀況,而且就在北京城內,而相傳的永樂大閱兵則是一次軍事展示,並且還在北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


被製造出的“永樂大閱兵”:萬人盛況,享譽世界卻也經不起推敲


其次,兩者的時間也是有著一定的差別的。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永樂大閱兵是製造出來的無疑,可能是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這種說法的出現,但至於有沒有這次閱兵不必去執著,因為明朝朱棣時期的國力可見一斑,它在世界上取得的影響力也並非這一次的閱兵能夠代替。

總結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階段,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人們對它近300年曆史的風雲變化頗為關注,雖然說明朝在歷史上留下了一些既有的印象,一些人也認為明朝時期的中國錯失了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了與世界的脫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時期的中國,仍舊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影響力,從洪武建元,到崇禎失國,漫長的歷史發展變化中,留下了太多的歷史疑雲。

而關於這次永樂大閱兵的質疑也只是明朝歷史的一件小事,但詳加考據之後,自然能夠發現其中的趣味,歷史研究本就如此,在外人眼中的無趣,恰好是無數位史學研究者心中的執著。

參考文獻:《明史》

《明實錄》

《中西交通實料彙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