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道 尋祕翁源——踏尋鐵石徑

翁源是千年古縣,山川秀美,山水奇特。古道是當地民間商貿通道;是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承載了千年文明歷史。翁源有羊徑、鐵石徑、祥符徑、太坪徑、茶藤徑、桂花徑、象獅徑等七條通往縣外的古道。每一條古道,就是一個歷史,都有一段或動人或辛酸的故事。很早就有聽說過古道鐵石徑,一直未能前行。今天有幸跟著一群愛好戶外運動的友人,一同去探尋翁源江尾的神秘古石徑。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一行人橋頂石摩崖石刻留影


鐵石徑位於廣東省翁源縣江尾鎮蘭花小鎮的西面,距翁源縣城約20公里,可經省道S245直達古道入口。自古以來,鐵石徑是聯絡韶州府與翁源縣的主要交通要道,由此過往的行人絡繹不絕,道上人聲鼎沸,十分熱鬧。


同時鐵石徑也是解放戰爭時期北江縱隊的重要戰略通道,現保存較為完好。古道長10公里,面積16629畝,自西向東,西面與紅嶺接壤,北面是海拔800米的馬麻峰;南面是三姐妹峰,東面即徑門口,是開闊的田野、村莊、河流以及特色小鎮核心區。徑內有著名的橋頂石古道、跌馬潭等。其徑50%是堅硬如鐵的岩石山,50%是原始森林土山,風景別緻。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早上九點,我們一行人從仙鶴出發,徒步前往。入山之門是翁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中國蘭花種植基地,入口處是鐵皮石斛的種植園。由此進,進入山谷。沿著山溪走,太陽在後,只是身在谷中,樹廕庇日,旁邊流水時而潺潺,時而咚咚,時而有小瀑布嘩嘩。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石臺階


鐵石徑古道四面環山,穿梭於崇山峻嶺之間,周邊風景秀美,山泉在山澗湍流不息,行走在猶如世外桃源的原始森林中,讓人心曠神怡。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據瞭解,鐵石徑未開通之前,此處山道崎嶇難行,過往行人需歷經艱險,穿行於懸崖絕壁之上,往來十分困難,險情頻繁發生。至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當地鄉民張得珛、丘福寬帶頭,動員十方百姓捐獻財物,請來石匠肖澄開鑿了鐵石徑的雛形,隨後在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和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分別進行了修築,鐵石徑全長約20裡,多在蜿蜒崎嶇的山腰上鑿石而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隨著現代交通的快速發展,過往的行人漸漸減少,但我們一路上仍有偶遇進山幹活的當地村民。


徑內有著名的橋頂石、跌馬潭、仙人腳印等名勝古蹟。橋頂石位於鐵石徑入口,形似花橋的巨石屹立在左側,橋頂石下方為劈山而成的一線天狹窄石徑,古道兩側均是陡峭的懸崖絕壁。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跌馬潭是百尺瀑布形成的深潭,與三姐妹峰、馬麻嶂呈三角排列。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公主和兩丫鬟騎馬出遊,行至此處馬一時失足跌落深潭,公主溺水身亡,兩丫鬟追隨公主投水自盡,三人葬在三姐妹棟,馬葬在馬麻嶂。跌馬潭、三姐妹峰、馬麻峰因此而得名。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仙人腳印距離跌馬潭約1公里,傳說赤腳大仙雲遊此處,見此山路陡峭險惡,擔心路人失足遇險,便在此用力踩上一腳,留下仙人腳印,供路人安全踩踏。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仙人腳印


此外,鐵石徑上還有食水湖、上石壁、下石壁、大石古、擲財田、禾倉石、和尚庵、拱橋坑、狀元地、暗徑仔、棺材石、關刀石、鐵鍋石、參天古樹等歷史遺蹟。由於趕路,只能拍攝到部分景點。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乾旱水庫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石拱橋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蕉葉林


鐵石徑從鑿通至今,經歷了明朝、清朝、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數百年來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了便利條件,是後人追思古人、傳承民族文化的一項重要載體,對明清文明發展和工匠技藝進步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此番的探秘之旅,跋山涉水,過程中說不上有多困難險阻,確也是耗費了近四個小時的體力,走完了全程。一路上遙想當年路人的艱辛,而今我們更多的是沉醉於古道的景緻,別提多幸福了!


穿越古道 尋秘翁源——踏尋鐵石徑


踏尋鐵石徑,夢迴大明情。背上行囊,踏尋古道,追思遠方,夢迴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