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一直很好奇,真实的古代民间生活究竟如何?普通百姓的日常衣食住行又与今天有何区别?

中国文学,有两部世情小说极有名,一个是清代的《红楼梦》,一个是明代的《金瓶梅》。两本书都有关于当时社会风俗的描绘,但却又迥然殊异。

《红楼梦》中,常有各种宴饮集会场景,大观园里,华服美食,钗环鬓影,觥筹交错,好不华丽,即便是一条普通的茄子也被百般用心地做成精致的茄鲞,里头浓缩的是寻常人家一辈子也吃不到的奢侈,这是实打实的贵族生活,离普通百姓生活其实相距甚远。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而明代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却不一样,它鲜活生动,描绘的西门庆一家,一妻多妾诸多美婢虽然遥远,三餐四季的生活却更接近于日常,更接近中国人的普通世界。明代百姓的市井生活,也可窥见一二。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四月的寻常一天里,山东清河的西门庆家中,备受宠爱的 “五娘” 潘金莲与其他妾室斗牌赢了三钱银子,心情舒畅,便撺掇着那位有钱的 “六娘” 李瓶儿添出来七钱银子,统共凑了一两银子,打发仆役去街上买来一桌好酒好菜。

这一桌酒菜有什么呢?一只烧鸭、两只鸡、一钱银子的下饭菜、一坛金华酒、一瓶白酒,另外还有一钱银子的果馅凉糕。西门庆众妻妾就在花园卷棚下就着这一桌好菜开怀畅饮、大快朵颐;后又拿了酒菜,到假山亭子内下棋投壶、赏花观景,就这样畅快地度过一天的快活日子。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原来没有妻妾之间拈酸吃醋耍心机的时候,西门庆的后院生活竟也是如此和谐有趣。看到此处,十分好奇,潘金莲花的这一两银子的酒菜在如今相当于什么价位的开销。这就需要将明末的白银兑换成现代的人民币来比较一番了。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虽说《金瓶梅》所描述的故事是接续着《水浒传》中的宋代故事,但因书中暗合的多是明代的世情风俗,所以换算时权可抛开宋代的故事背景,而代入明末的社会状况。《金瓶梅》书中使用最多的是白银,这也的确符合明末历史。

明朝开国的时候,实际是铜钱与纸钞并行的,统治者也更希望百姓使用铜钱,但民间大家对于铜钱的接受热情并不高,原因自然是因为铜钱价廉又重,并不易于携带。类比一下今时今日,自手机支付以来,大家连纸币现钞都携带少了,更不用说硬币类,自然明朝人也是如此,民间大家都不愿携带铜钱。而当时国家发行的纸币又大量贬值,导致当时白银私下兴盛。百姓的交易,大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到了《金瓶梅》的时代,白银已经是流通最广的货币了。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那么在当时,一两白银究竟等价几何?当时的物价与今日相比又是高或是低呢?《食货》一书中提到这样的换算概念,按照市场购买力可以来推断当时的物价以及白银的具体价值:

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便以大米价格作为参照。明朝万历年间,一石米的价格浮动在七钱至一两银子之间。一石米重量是 120 斤,而明代的 “斤” 比今天的 “市斤” 要略重(今天一市斤为 500 克,明代为 590 克),所以明代一石米相当于今天的 141.6 斤。今日米价按照均价 1.5 元来计算的话,明代一两银子便是相当于现代的 210 元。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回到潘金莲的餐桌,一两银子整出来的酒菜,便是相当于今天的 200 元人民币请客,有糕点小菜,硬菜也有烧鸡烧鸭,还有当时的名酒金华酒,这物价也还算是合宜。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描述说,“金华酒,有绍兴酒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也以陈者为佳,盖一路金华水清之故。” 便是财大气粗的西门庆平日里,也并不常喝。《金瓶梅》中有多次提到金华酒,西门庆因这酒的价格高昂,每每见着家中妻妾喝,他都要拿来次等的茉莉酒,将两者掺和起来喝。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而潘金莲的这一顿,不仅是喝到了没有掺茉莉酒的金华酒,还有诸多好菜和美味糕点,虽不是什么奢华宴席,却也是吃得满心愉悦,这一两银子花得还是值当。

其实,《金瓶梅》中涉及到饮食的部分,并不着眼于大场面的宴饮场面,更多是寻常的一顿小菜小饭,却总是引逗得看客眼馋心馋,恨不能钻进书中囫囵饕餮一番,或许便是因为它的接地气和平常可见吧。

所以看《红楼梦》时候,觉得里面的小姐公子们会吃,却是吃得极其讲究、高端;《金瓶梅》中的女人们会吃,却是吃得极其接地气,虽然吃得满嘴油光却依旧鲜亮动人,更添了一抹俗世的生香动人。生活的市井气、烟火气,在这一顿饭中也变得鲜活许多。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一部《金瓶梅》,可以说是一部舌尖上的明朝。书中的美食甚多,有人统计过,其中列举的食品达 200 多种,其中茶 19 种,茶字出现 734 个,饮茶场面 234 次;酒 24 种,酒字出现 2025 个,大小饮酒场面 247 次。

这诸多美食之中,印象尤为深刻的还是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制稀烂的那只好猪头。

书中,李瓶儿下棋输了五钱银子(约 100 元),潘金莲张罗用三钱银子买了一坛金华酒(合 60 元),二钱银子买了猪头和蹄子(合 40 元),让仆妇宋惠莲烧好。

且看这个史上极有名的猪头是怎样烧出来的:“(宋蕙莲)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禾安在灶内,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得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 不用两个小时,一个油亮亮、香喷喷、五味俱全、皮脱肉化的红烧猪头就出锅了,再切片用冰盘盛了,连着姜蒜碟儿送到了李瓶儿房里,几个女子居然就着酒,吃完了一整只烧猪头。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看完这一段的描述,脑海中关于这几个女人的形象也瞬时丰满起来。她们美丽娇媚,闺阁里是争风吃醋小儿女情态,餐桌上吃起这烂猪头来却是有一种别样肆意的气势,眼角眉梢都添了一派世俗风情。不似红楼中的小姐们,食不得油腻荤腥,她们几个更像是日常生活中马路边随处可见大排档里的现代女孩,三两瓶啤酒,一桌烤串龙虾,便可以吃得风生水起,前尘恩怨俱不追究。

《金瓶梅》中最动人处,便在于此。寻常生活里,可不就是 “饮食男女” 大过于天,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真味。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除了宋惠莲烧的这个好猪头,西门庆与潘金莲花园纳凉时候吃的那 “冰湃的果子” 也极是诱人。酒食果盒上是冰湃的果子,盒子里是

“攒就的八槅细巧果菜:一槅是糟鹅胗掌,一槅是 ‘一封书’ 腊肉丝,一槅是木樨银鱼鲊,一槅是劈晒雏鸡脯翅儿,一槅鲜莲子儿,一槅新核桃穰儿,一槅鲜菱角,一槅鲜荸荠;一小银素儿葡萄酒,两个小金莲蓬钟儿,两双牙箸儿,安放一张小凉杌上。” 不过是他们二人一顿十分寻常的下午茶,却是描述得如此细致,读者即便是没吃过,也是饱了一顿眼福。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国所有传统小说中,没有哪一部可以像《金瓶梅》这般,以全副精力关注着市井百姓的经济生活。书中详细记录了西门庆一家的日常生活,大到他的升官发达,小到柴米油盐,书中人物沽酒、裁衣、剃头、磨镜、买汗巾、秤瓜子,这些细碎无比的小事,也都是笔笔叙及、言必秤价,银两的计算甚至细致到了几钱几分。对于想要窥视明代平民生活的看客来说,再是方便不过的。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除了美食,书中着墨多处还有服饰。

记得潘金莲初见西门庆时,特意强调了他的穿着打扮,“二十五六年纪,生得十分博浪。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玲珑簪儿,金井玉栏杆圈儿;长腰身穿绿罗褶儿;脚下细结底陈桥鞋儿,清水布袜儿,腿上勒着两扇玄色挑丝护膝儿;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 在当时,也算是市井间时髦青年的漂亮装束了。潘金莲便是被他这样的风流模样给勾引过去的。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西门庆极重视服饰穿着,连带着他周围的妻妾小厮狐朋跟班都极其看重讲究。这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晚明时候,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礼乐崩坏,从上至下极尽奢华之能事,表现在外在,最直观的便是华服美裳了。

《巢林笔记》一书中如此描述当时的社会风气,“家无担石之储,耻穿布素。” 即便是家中没有隔夜储粮的人家,也是以穿布衣为耻的。寻常百姓花费在服饰之上的钱财占比也不少。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金瓶梅》一书中便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西门庆的好友之一的常时节,穷得家里都已经揭不开锅了,得西门庆接济了十二两银子,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竟是上街给老婆买衣服,共计买了 “一领青杭绢女袄,一条绿绸裙子,月白云绸衫儿,红绫袄子儿,白绸子裙儿,共五件。” 加上他为自身买的几件衣服,一共花费六两五钱银子,约折合今天人民币 1300 元。若是放在今日,如此困窘之时,还拿半数以上的钱去买买买,简直就是个败家子。而在当时他将这些衣物拿回家,他老婆却只是认为这些很是划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于华服的追逐已是深入人心。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这尚且不过是西门庆的一个破败朋友的状况。西门庆家众妻妾,更是将这衣物之事看得要紧了。书中有多处写到西门庆家中妻妾的服饰,最有名的便是李瓶儿的那件皮货袄子。

李瓶儿不同于潘金莲,她生来便是小康人家,嫁与西门庆之前也算是过的富贵日子,在西门庆众妻妾中,她是最为富裕的。她这件皮衣是貂鼠质地,价值白银六十两,约合今天万元以上的价值。要知道,在当时,一个小丫鬟的身价,低的才不过四五两银子,潘金莲被卖于张大户时身价也不过三十两,常时节一处 “门面二间二层” 的宽敞平房也不过才三十五两银子,可见李瓶儿这件袄子的奢华。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服饰之间可见富贵等级。李瓶儿的这一件袄子一直是潘金莲的心结。因为西门庆对于内宅妻妾采取的是 “二级经济核算制”,妻妾谁的私房钱多,谁就多花;谁的私房钱少,就少用或是不用。潘金莲出身贫贱,平时想要从西门庆这里讨要多余的钱,是难之又难的事情。更不用说想要一件如此贵重的皮袄。所以直到李瓶儿过世,她好说歹说才终于要到这件袄。

《金瓶梅》里都是吃货:从潘金莲的衣食到明朝的市井生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显著的特征。在当时社会,“重衣不重德”,大家都极舍得下成本在穿衣打扮上,其实为的也不过是显出自己更高的地位,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

《金瓶梅》中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物欲社会,但是筛掉许多复杂因素之后去看当时的百姓生活,依旧还是可以找到一丝有温度的时刻。明代心学推崇,百姓日用即是道。平民百姓或许不懂治国安邦,也不知社会迭代,他们却懂得寻常生活。杯盘碗碟之间,平淡却闹热的,于他们而言,才是生活。透过《金瓶梅》一书,所见便是这样一个普通却生动的市井明朝。


侯会 | 食货《金瓶梅》

李舒 | 《潘金莲的饺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