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石坡村


禮泉石坡村


昨天,表弟從梁潔那兒拿來一本《禮泉地名故事》,說是讓我閒了沒事兒的時候看看,當是消磨時間。梁潔在縣文化館上班,表弟在遙遠的南方工作,每逢年過節,他們才能見上一面,每一次見面他們都有說不完的話,但話題永遠是家鄉。我表弟住在桃花十里的灣裡村,我的家在相隔不遠的石坡村。

翻開《禮泉地名故事》我急切的找我熟悉的石坡村,一行一行地看完目錄,我失望了,不可能,也不能夠啊,我們的村自古就不是個小的不起眼兒的地方啊!單不說大大小小一千多的人口,咱就看我們村佔據的地形地貌,望北一看,綿長雄偉的九嵕山像一個天然屏障,冬擋北方凜冽的寒風,夏遮炎炎酷陽。村子東邊,歡快的涇河水,四季不停的流淌,一路高歌,奔流向海。南邊兒,一條寬闊的大道直通繁華的西鹹大都市。向西,一條蜿蜒曲折,險峻崇生的溝壑,匍匐著一直伸進九嵕山脈,巍峨神聖的大唐昭陵永恆的屹立在那裡。

禮泉石坡村


石坡村住著勤勞勇敢的劉姓人家。

關於我們劉姓祖先住這裡的原由,有兩種說法,一是保守派的說法,在九百多年前,一支劉姓族人托兒帶口,為避地震之災,一路向北,風餐露宿,漫漫跋涉,最終定居在這依山傍水的地方,他們墾田種地,養雞牧羊,因村這裡坡陡石多,故起名石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天多雨,村裡好多窯洞被雨水下塌,在我老屋的窯洞上方塌下來一塊石碑,有這樣的字樣,明萬曆四年,劉氏家族長劉承飛率族人立石紀之。

自此,劉門人丁興旺,發展甚快,為祈求上天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劉氏族人在村東北的高嶺之上,修建海閣古寺,相傳當時古寺鐘聲悠遠,香火繚繞。

朝代更疊,歲月滄桑,或是於戰火,或是於天災,現在已經看不到松蒼柏蔚,檀香飄渺的海閣古寺了,但它斑斑駁駁的遺蹟依然留在村外的高嶺之上。

禮泉石坡村


海閣寺下有百尺餘深的飲牛溝橫跨在灣裡與石坡村之間,阻擋通途。為方便往來,劉氏族人派遣海閣寺僧人南下四川,廣化善緣,最終人們挖土取石,夯基築夢,硬是在時為天塹之上築起南北通達的通道,為之取名,萬善橋。此橋在四川頗有名氣。

一種是學術派的說法,他們的觀點說,我們原不姓劉,但我們的祖先在這裡要更早些,我們複姓,赫連,我們的祖先是北方遊牧民族。因為北山以北方天干少雨,草場日益沙化,他們不得已向南擴展,出了北山口子,這裡依山傍水,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真是聚居的好去處。後來,大漢一統天下,漢武帝劉邦為長遠統治,賜我們驍勇勤勞的先民劉姓。

傳說,我們歸漢後一直為劉漢王朝的基業燒造磚瓦,現在,遺留下來燒磚瓦的窯口有好幾處呢。

這些說法都是有依據的,你可以在有關資料上查找,你還可以來我們村裡看看,在村外的荒坡上,你腑首一看,一塊秦磚,你隨手一撿,四、五片漢瓦!

遠去的歲月已成為傳說,堅強勇敢的劉姓人們依然在這裡生活,看北山升起的雲朵,看門前悠悠的涇河。

近現代,我們村的故事還很多。

解放前,馬回回土匪氾濫,周圓村子到處都遭匪患,我們勇敢智慧的劉氏族人,挖溝為壕,築土為城,齊心協力阻擊馬匪。

禮泉石坡村


文革時期,那激烈的武鬥槍聲,在石坡村上空炸響,當時,紅造一派,聯子一派,他們各執武器,互不相讓,紅造埋伏在堡頭兒的矮牆背後,狙槍瞄準,聯子依仗人多武器硬,從村外的衚衕口撲上來,戰鬥相當慘烈,聯子戰士鄖二毛英勇犧牲。

現在,老胡同口的崖壁上還留著子彈打的窟窿呢。

改革開放後,我們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祖輩和父輩們,在共產黨英明的領導下,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對抗天災,建設美好新家園。

現在,你來我們村,田野裡有四季飄香的花果,腳下是寬闊平坦的大道,迎接你的是歡快的鑼鼓,陶醉你的是人們臉上由衷的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