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韋老師網校“表白”

對韋老師網校“表白”

我一直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學習成長,感覺遇到了很多卡點,在同一個行為之下,卻隱藏著不同的形成原因,這個原因如何能讓家長看到、感受到,這是我走入心理學的初心。

當我走進本會團體積極心理學的親子系以後,通過我自己不斷的學習,給我打開了很多門。

第一:我看到了,同一行為下,孩子產生這個原因不同的心理機制。比如說:孩子不上學,並不是孩子真的不想去上學,是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高期待、社會對待分數的文化、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人際交往等等,使孩子產生了自己能力無法解決的情緒,這種情緒不斷的積累,在某一個點上就爆發了不去上學的大問題。而家長面對這個問題,只是一心想讓孩子去上學,不是去做自我的改變,也就是說,他只想抗洪搶險,不想植樹造林。這種制標不制本的想法,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第二:青少年的自殘、自殺高舉不下,不僅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還有社會文化的無形的影響力。

比如:當下的手機文化,很多家長把孩子不好好學習的原因歸因為手機做的惡。其實,我們來看當下的智能手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我們沒有辦法讓孩子逃離這個時代文化,那麼我們就要積極的想辦法去面對這個時代病。如果孩子是模仿玩手機,請成年人從此放下手機;如果是大人教唆(小孩子哭鬧,給孩子一個手機上動畫等 ,作為哄孩子的工具)孩子玩手機,那麼請大人在孩子小的時候多些陪伴;如果是因為孩子周圍的孩子玩手機,請大人幫助孩子換圈子,孟母三遷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如果是因為孩子缺乏存在感和價值感,請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如果是因為孩子逃避成人的控制,那麼請成人學會放手……

對韋老師網校“表白”

第三:青少年的目標、價值感和追求。最近高三的學生正在高考報名,收到了很多我曾經的學生和家長的信息,讓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對自己讀書的迷茫。“先考分,再說去哪裡上大學,再看學什麼專業。”

其實作為他們三年前的老師,能收到他們的信息,我很開心,因為他們離開後對我的念念不望,這是一種無條件的信任,也是一種教育裡的離場教育,感謝我的學生和家長們。但同時我內心很難受,因為我想看到他們自信滿滿的知道“我想學什麼什麼專業,那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我想去什麼什麼大學,因為我喜歡那個大學裡的環境、圖書館、某某教授的什麼什麼課程等;我喜歡那座城市,那座城市裡有我喜歡的什麼什麼……”

透過這個對話和我內心的期待,我看到了孩子們讀書的無力感,僅僅是為了分數而去讀書,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學習的動力,也是他們厭學的一個大問題。

第四:我對我自己學習這個本會團體體會積極的心理學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他不同於平時的心理學,不是靠坐在教室裡我講你聽來完成心理資本的建設,

他是集體在遊戲中,在每一個人的參與中,用身、心、靈切身的體會來使每個人的自己心理資本得到提升,符合“真愛”原理,愛的有無和多少是以被愛者感受到為依據的,不是施愛者的付出為標準。

對韋老師網校“表白”

第五:更新了我對心理學學習者的錯誤認識。以前認為心理學學者,是用來救人的,應該成為“消防隊”“抗洪搶險隊”,

大多數人是不需要心理學學者的。

其實心理學已經納入了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是每一個人的必需品。心理建設分為輸入和輸出,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的輸出。出現了職業倦怠期,生活無力感,幸福感下降等。只輸出不輸入有一天,我們終將會被掏空,無力應對生活。因此,我們的心理資本需要不斷的輸入新鮮血液,提升自己的感受力,透過事情看心理機制的能力,感受別人感受的能力等。讓輸入與輸出維持在平衡的狀態下,愛才會源源不斷的流動。

第六:作為一個社會人,應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力所能及的去應用在生活工作中,並且去幫助別人,助已助人。

學無止境 ,在這條路上,我已重獲自由的喜悅,再次找到心靈的福流,將砥礪前行。

感恩遇見韋老師,感恩遇見本會團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