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韦老师网校“表白”

对韦老师网校“表白”

我一直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学习成长,感觉遇到了很多卡点,在同一个行为之下,却隐藏着不同的形成原因,这个原因如何能让家长看到、感受到,这是我走入心理学的初心。

当我走进本会团体积极心理学的亲子系以后,通过我自己不断的学习,给我打开了很多门。

第一:我看到了,同一行为下,孩子产生这个原因不同的心理机制。比如说:孩子不上学,并不是孩子真的不想去上学,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高期待、社会对待分数的文化、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等等,使孩子产生了自己能力无法解决的情绪,这种情绪不断的积累,在某一个点上就爆发了不去上学的大问题。而家长面对这个问题,只是一心想让孩子去上学,不是去做自我的改变,也就是说,他只想抗洪抢险,不想植树造林。这种制标不制本的想法,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第二:青少年的自残、自杀高举不下,不仅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社会文化的无形的影响力。

比如:当下的手机文化,很多家长把孩子不好好学习的原因归因为手机做的恶。其实,我们来看当下的智能手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没有办法让孩子逃离这个时代文化,那么我们就要积极的想办法去面对这个时代病。如果孩子是模仿玩手机,请成年人从此放下手机;如果是大人教唆(小孩子哭闹,给孩子一个手机上动画等 ,作为哄孩子的工具)孩子玩手机,那么请大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些陪伴;如果是因为孩子周围的孩子玩手机,请大人帮助孩子换圈子,孟母三迁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如果是因为孩子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请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如果是因为孩子逃避成人的控制,那么请成人学会放手……

对韦老师网校“表白”

第三:青少年的目标、价值感和追求。最近高三的学生正在高考报名,收到了很多我曾经的学生和家长的信息,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自己读书的迷茫。“先考分,再说去哪里上大学,再看学什么专业。”

其实作为他们三年前的老师,能收到他们的信息,我很开心,因为他们离开后对我的念念不望,这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也是一种教育里的离场教育,感谢我的学生和家长们。但同时我内心很难受,因为我想看到他们自信满满的知道“我想学什么什么专业,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我想去什么什么大学,因为我喜欢那个大学里的环境、图书馆、某某教授的什么什么课程等;我喜欢那座城市,那座城市里有我喜欢的什么什么……”

透过这个对话和我内心的期待,我看到了孩子们读书的无力感,仅仅是为了分数而去读书,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也是他们厌学的一个大问题。

第四:我对我自己学习这个本会团体体会积极的心理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不同于平时的心理学,不是靠坐在教室里我讲你听来完成心理资本的建设,

他是集体在游戏中,在每一个人的参与中,用身、心、灵切身的体会来使每个人的自己心理资本得到提升,符合“真爱”原理,爱的有无和多少是以被爱者感受到为依据的,不是施爱者的付出为标准。

对韦老师网校“表白”

第五:更新了我对心理学学习者的错误认识。以前认为心理学学者,是用来救人的,应该成为“消防队”“抗洪抢险队”,

大多数人是不需要心理学学者的。

其实心理学已经纳入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每一个人的必需品。心理建设分为输入和输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输出。出现了职业倦怠期,生活无力感,幸福感下降等。只输出不输入有一天,我们终将会被掏空,无力应对生活。因此,我们的心理资本需要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提升自己的感受力,透过事情看心理机制的能力,感受别人感受的能力等。让输入与输出维持在平衡的状态下,爱才会源源不断的流动。

第六:作为一个社会人,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力所能及的去应用在生活工作中,并且去帮助别人,助已助人。

学无止境 ,在这条路上,我已重获自由的喜悦,再次找到心灵的福流,将砥砺前行。

感恩遇见韦老师,感恩遇见本会团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