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備註也是引用新華社,略有刪減【備註具有歷史價值】。

照片非刻意收集。需要值得提醒的是,本文以現在行政管理範圍為主和順序排列。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11月5日 張齊才

西充縣晉新人民公社(注:今晉城鎮?)的社員們在秋耕秋種中,創制了一些新工具。這不僅給社裡節省了勞力,還加快了秋播工作。這是社員們正用繩索牽引機牽引木製小麥五行播種機引進播種實驗。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11月10日

四川省西充縣,1958年甘薯豐收。這個社本著因陋就簡,就地加工,自力更生的原則,將收穫到的甘薯入地窖儲藏或製成各種加工品,深受群眾的歡迎。西充縣各人民公社採取多樣儲薯辦法,處理好甘薯。這是晉新人民公社將已切好的薯片曬乾,便於久存。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11月10日

西充縣東風人民公社(今晉城鎮?)利用1958年收穫到的甘薯釀出了一批薯酒,這是社員們正在查看第一批薯酒的質量。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1月11日 張齊才

四川西充縣在加快農業技術改造中,大搞工具和農具改革,取得顯著成就。這是晉新區先鋒榨油廠

創造成功的群碾。用一牛拉平碾三滾,帶槽碾八滾,每天可加工棉子15000斤左右。這種群碾還可用來加工飼料。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1月11日 張齊才

南充專區為奪取今年夏季農業大豐收,把小春作物田間管理推向了更高標準。全區形成一個大面積一般田追趕指揮田和試驗田的高潮。他們除一田一地分派有專人負責以外,還採取了“追(肥)、治(蟲)、排(水)、壓(苗)、媷(草)”相結合的方法,使管理工作一環不漏。南充縣火花公社

(注:今嘉陵區火花街道)採取臨田“取經”的方法,把一點一滴的先進經驗及時推廣出去。這是社幹部和社員正在油菜地裡總結經驗。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4月29日 陳捷

南充縣採取套種和利用田邊地角增種飼料,擴大飼料來源,保證生豬大發展有充足的飼料。火花公社

姑娘養豬場栽種的牛皮菜飼料地,平均每畝已收1萬斤以上,這是飼料員正在採摘牛皮菜。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8月23日

南充絲織品的品種不斷增加,質量日益提高,受到用戶好評。這是南充綢廠工人整理即將出廠的被面。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8月23日

南充繅絲廠工人認真把好質量關,這是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檢查生絲質量。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8年12月14日 劉家侯

南充縣東觀公社(注:今高坪區東觀鎮)把一部分乾旱缺水的農田,改種玉米、紅苕等旱糧作物,在大旱之年獲得好收成,全年糧食產量比1977年增長一成半,首次超千斤。圖為四大隊玉米曬場一角。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9月1日 楊武敏

南充地區文工團演出的六場話劇《熱血》,描寫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一批進步青年,在周總理直接關懷下,歷盡艱辛,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的故事。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3月11日 遊雲谷

四川省營山、蓬安兩縣的船工最近舉行慶功大會,表彰營山縣江輪木船運輸合作社

老駕長鄭培亮在嘉陵江的險灘急浪裡“舍子救船”的高尚風格。【注:這個故事當時影響力很大的】  

1963年8月的一天,老駕長鄭培亮駕著一艘滿載75噸食鹽的大木船行駛在嘉陵江上。當船過巖佛寺險灘時,船舵被巨浪打壞了。船失了舵,馬上就亂轉起來,將鄭培亮等打翻在艙板上,鄭培亮連忙躍起,抓住舵把。這時,突然從波濤中傳來“爸爸,救命!”的急促呼救聲。原來是鄭培亮的兒子毛娃被舵把打下水去了。憑著鄭培亮的本事,當時本可以下河救起兒子。在這緊急關頭,是救孩子還是救船,兩者只能擇其一,不能兼顧。鄭培亮這時腦子裡猛然閃過一個念頭:船在江中,掌舵一人!自己若丟開舵把去救兒子,船必然被打翻,同船16個階級弟兄和國家財產就保不住了。他壓下焦急和悲痛,毅然喊到:“救船要緊,莫管娃兒!”。他帶領全船工人奮力搶救,終於使船脫離險境,安全返航。事後才知道,落水的毛娃也被另一隻船上的船工打救起來了。  

鄭培亮“舍子救船”的故事反映了我們時代的新風尚,他這種以國家利益為重、舍已為人的高貴品質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嘉陵江上舍子救船的老駕長鄭培亮(前右),受到群眾的敬佩和讚揚。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3月11日 遊雲谷

四川省交通廳副廳長馮海晏(右)在慶功大會上,給鄭培亮披紅戴彩,並親手給鄭培亮披上獎給他的皮大衣。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6年1月19日 王剛法

四川省現代川劇實驗劇團演出的《急浪丹心》,描寫船工們的勞動和鬥爭生活,讚揚嘉陵江蓮安港九號木船的駕長何忠民,能在獨生子墜入江心的緊急關頭,毅然舍子救船率領船工戰勝險灘的高貴品質。圖為《急浪丹心》的一個場面:何忠民(中)穩掌舵把,船在激流中前進。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2年8月23日

盛產蠶絲的四川省南充地區,關於“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指引下,蠶絲生產發展很快。這裡山山嶺嶺種桑,社社隊隊養蠶,許多縣、社都辦起了繅絲廠,生絲、綢緞的產量和品種大幅度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南充地區儀隴縣義路公社(今義路鎮)今年的蠶繭獲得較好收成。這是社員喜看顆大、壁厚的新繭。


四川南充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3月28日 張齊才

營山縣城附公社火箭生產大隊(注:原朗池鎮城附鄉火箭村)養雞場,有幾隻母雞一天能下蛋兩個、三個、甚至四個。蛋的大小、形狀和一般雞蛋一樣(見左角左邊,右邊為一般雞蛋)。這幾隻母雞是採用新方法飼料的:用糠麩或酒糟拌飼料,一天喂六至八次。晚上雞棚裡有電燈,因此雞能像白天一樣進行覓食活動。為了很好地總結、推廣這種新的增產方法,養雞場正在作進一步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