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千里江山圖》局部

一、爭議中的趙家王朝

宋,一直是一個異常特殊的時代,愛他的人愛之深切,恨他的人恨之入骨。在過往的歷史歲月中,無論是民間還是學界,提到大宋,除文人薈萃的才情之外,總有那麼一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憫。作為一個存在了三個多世紀的王朝,宋始終無法給人漢、唐那樣的氣魄。歷史學家張邦煒就感嘆:

“人們常說,宋朝的歷史太窩囊。人們一提到漢唐就褒就捧,說這是盛世、治世。一說到宋,就貶就抑,積貧積弱。”

積貧積弱,也就成了大宋一張摘不掉的面孔。

而這樣困惑的產生,其實不難理解。於民間,《楊家將》、《水滸傳》、《說岳全傳》……無論是小說、戲曲還是說書人的故事中,總能營造出一個君王昏庸、忠臣蒙冤、奸佞當道、百姓苦難的亂世之像。於學界,無論是靖康之難還是北伐失利,大宋也總給人呈現出一幅懦弱又悲慼的模樣,以至於一個三百多年的王朝,硬是像後人展露出南北朝般混亂又無力的委屈樣子。這樣的宋,也無怪乎在傳統文人眼中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宋代的統治黑暗而昏聵的;宋代是弱小而貧乏的。

但是隨著今天世界文化的交流,人們思想意識的解放,看到問題,尤其是歷史問題,找到了更多客觀、科學的審視方法。對宋的風評也開始出現了變化,在一些西方、日本的歷史研究者眼中,宋非但不是那個貧弱的王朝,反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巔峰,甚至西方有學者認為,宋才是我們中國近代文明的開端。國內學者比如陳寅恪也提到過,他說:

華夏民族文化歷千年之演變,造極於趙宋之世。

嚴復更是提出:

中國之所以成今日現象者,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而此時的大宋,搖身一變,出現了兩張截然不同的面孔。

我們不妨放下歷史的偏見,從另外的角度,去看看大宋在貧弱背後另外的樣子。

二、宏觀下的世界大國

1、人口

在古代衡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時代的強大,人口一定是一個繞不開的有力指標。那麼宋代的人口如何?我們嘗試縱向去看看盛唐與弱宋之間的對比。唐天寶十四年,即唐代最鼎盛的時期,全國戶籍數約1300萬以上,根據古人1戶5口的計算方式,那麼此時唐代的全國人口數大約能達到7000~8000萬。而宋代徽宗時期,人口數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北宋當時戶籍數,大約達到了2088戶,而那個時期的人口數(依照宋代人口記載習慣推算)大約達到了1.6億之多。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破億。我們再嘗試橫向去看看宋與世界的對比,會驚人的發現,此時北宋首都開封的人口數達到了150多萬,而根據周寶珠

《宋代東經研究》中的數據,同時期的巴黎大約是24萬人,倫敦是4萬5千人左右,這其中的差距不禁讓人咋舌。而人口之所以重要,因為在那個不發達的年代,在沒有機械化、電子化的一千年前,人即代表了生產力,代表了財富的創造力,也代表了可以征伐可以禦敵的兵力。由此足可見宋的不凡之處。


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宋代開封府全圖

2、收入

既然有了如此多的生產力基礎,那麼宋代的人口又能轉化出多大的財富呢?以下的數據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唐在和平時代的年均收入約3000萬貫,明在和平時代的年均收入在3500—4000萬貫。而宋,除去戰爭等特殊時期,平均的年收入大約是9000萬貫,而這個數字在南宋更是一度可以達到1億。如此傲人的成績直到大慶的道光、咸豐年間才將將被打破。但我們不要忽略,那時節的大清,人口是宋的3倍,國土面積更是不知道遼闊多少。有人曾統計,宋以全世界人口數的百分之十五,創造了全世界的百分之75的財富。這樣的數字,雖然背後還蘊藏著許多的其他因素,如苛捐雜稅等,但不能否認的是,只有高超的生產能力與豐裕的物質基礎,才可以創造出這樣一個讓人驚歎的數據。

3、耕地與糧食

有人、有錢、那麼糧食又如何?根據換算,唐代的在到底時期農用耕地大約是5.6億~6.6億畝。實際產量大約是595億斤。宋代可以說面積要小於唐,但是耕地面積基本與唐代持平,土地利用率有了顯著提高。北宋神宗時期實際耕地甚至能達到7億畝,而糧食總產值,可以達到1284億斤,相當於唐的2倍還多。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不僅是南遷後的氣候變化、精耕細作與土地複種的種植制度,還有在宋代得到快速發展的生產工具。南宋曾之謹《農器譜》中就記載了“

耒耜、耨博、車戽、蓑笠、輊刈、築簣、杵臼、鬥斛、釜甑、倉庾”等十項新的農具,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秧馬等先進農具更是讓農業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4、煤炭與鑄鐵

生產工具之所以可以長足進步,與冶煉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冶煉技術上的飛速提高又與煤炭產量充沛休慼相關。宋代筆記《雞肋篇》中有這樣的記載“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碳,無一燃薪者。”這個說法或許略有誇張,但從中不難看到,大宋時期的煤炭產量與開採能力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而這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的便利,更是讓冶鐵技術有了飛躍的發展。美國學者郝若貝做過研究:

“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全國鐵產量約7.5~15萬噸。相當於1640年英國的2.5倍到5倍。可以與18世紀整個歐洲的鐵產量媲美(14.5~18)。”


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電視劇中的宋代日常生活

三、老百姓的“現代化”生活

以上人口、財富、食物、工具四個方面,讓大宋從宏觀視野上向我們展露出一個大國的樣貌與規模。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絲與傳統貧弱印象截然不同的王朝掠影。如果說,這些是一個國家的外在輪廓,似乎也與我們的生活想去略遠,不妨讓我們再走入到大宋的日常生活來感受這個時代的內在文化。

1、大宋夜生活

在今天,我們評價一個城市的繁榮程度,有一個很直觀的參考就是這個城市的夜生活。上海被稱作是東方明珠,不夜城。正因為城市的繁榮才促成了這樣夜夜笙歌的消費能力,那麼大宋的夜生活是如何呢?

首先要了解一個現實,夜生活在古代是及其奢侈的。比如我們眼中開放繁榮的大唐,王朝前期就很難找到夜生活的蹤跡。唐代遵循坊市制度,也就是將生活區與商業區嚴格的劃分開來,並且在入夜後施行嚴格的宵禁,對城市進行一種半軍事化的管理。因此在唐代,除非重要節日,絕大多數時間人們的夜晚,也只能在家和衣而臥了。雖然在唐後期,隨著王權的衰落,民間也開始無視制度,在坊間展開商業行動,但畢竟少了官方的許可,總是差了一點蓬勃。這種情況在宋代,卻發生了徹底的翻轉,太祖乾德三年,一道命令石破驚天——宵禁廢除。自此,被束縛千八百年的夜晚徹底歸還給了百姓。等到了仁宗時期,隨著國家對商業的認可,甚至出現了一個新興的事物——臨街商鋪,也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門面房”。自此,商業徹底走入民間,走入千家萬戶,甚至出現了佔道經營、城管拆除違建等看似“現代化”的城市生態。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宋代的夜晚,變的熱絡了起來。《東京夢華錄》中,為我們呈現了北宋末期首都開封的城市樣貌。無論是周橋夜市裡千奇百怪,品種繁多的零食小吃;還是東叫樓下,晝夜不息,交替更迭的商業買賣;亦或是繽紛多彩,人流雜聚的瓦舍勾欄,都像我們呈現出一幅今天人們都很難想象的不夜之城。

“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終日居此,不覺抵暮。”

這樣的繁華城市,怎不讓人嚮往神馳?


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勾欄瓦肆表演圖

2、人們生活的好“伴侶”

除去這樣琳琅滿目的盛世生活,另外一個可以凸顯這個時代繁榮與“現代化”氣息之處,就是這個時代異常興盛的寵物文化。今天對我們來說,養動物對很多家庭來說是非常常見的。養貓、養狗、養鳥、養魚。甚至在很多人家裡養起了爬寵等“奇珍異獸”。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可以說寵物的發展即是人類發展的一個線索,早在遠古時期,這些被馴化的動物要麼是為了食用、要麼為了使用。因為在生產力落後的年代,生存是人們的首要目的。當生存都成為了難題,自然不可能有閒情逸致去飼養動物。只有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或者說你得有錢有閒,你才有心情去“招貓逗狗”。


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簪花仕女圖》局部

西方寵物的興起大約是在文藝復興時代,在中國就比較早了,隋唐時期就已經有了養寵物狗的風俗。如《簪花仕女圖》中,就有了寵物狗的出鏡。只不過在唐代,寵物僅僅侷限在富貴王公之家。到了宋代,寵物就變得異常普及了,也因此在宋出現了專門的寵物市場。《東京夢華錄》裡記載了大相國寺開市的場景:

“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內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奇珍異獸,無所不有……凡宅舍養馬,則每日有人供草料;養犬,則供餳糠;養貓,則供魚鰍;養魚,則供蟣蝦兒。”

可見這個時期,已經開始對不同的動物分門別類的供應食物。並且在宋代,寵物與家畜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區別,吳自牧的《夢梁錄》裡又這樣的記載:

“有長毛,白黃色者稱曰‘獅貓’,不能捕鼠,以美為觀,多府第貴官諸司人畜之,特見貴愛”。

這種貓就是典型的寵物貓了。宋筆記《武林舊事》裡還有個這樣一個記載,說在杭州的小經紀,小經紀是什麼呢?就是小商販,這些小商販啊會專門販賣“

貓窩、貓魚、賣貓兒、改貓犬”。如果說前三者尚易理解,這“改貓犬”就頗有幾分值得玩味了。到底何為改貓犬,其實就是今天的寵物美容服務。這種及其現代化的商業行為,足以讓我們看到,宋代寵物行業已經走入到了何等發達的情況。

南宋詩人胡仲弓寫過這樣一首詩:

“瓶呂鬥粟鼠竊盡,床上狸奴睡不知。無奈家人猶愛護,買魚和飯養如兒。”

這個情景我想會讓很多家有愛寵的人會心一笑,是啊,這些貓貓狗狗,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又豈止是一隻動物,他們已經走入門人的心中,成為了家庭的一員。而這一切,也是建立在今天國富民強的安樂生活之下,試想在戰亂貧瘠的年代,自顧不暇,又怎會如此。類比之下,這樣的大宋,又豈是簡單的一“貧弱”以敝之?

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南宋《狸奴嬰戲圖》

3、並不拘束的女性

如果說商業與寵物讓我們看到了宋人在經濟生活上的先進與樂趣,從精神思想上,宋人的先進也值得我們去讚歎。其實在宋代,很多思想與文化內涵也十分的開放,活潑而不是老舊的迂腐氣。這一點在宋代對女性的態度上,我們也可略窺一二。很多人對中國古代的女性有著很深的誤解,經常認為中國女性是保守的,封閉的。可能在絕大多數人眼裡,中國女性最奔放的時代就是唐,但是到了宋代,由於理學的興起,個人自由受到了極大的束縛,人們開始變得拘謹,保守。因此有人做過這樣的描述,“宋朝服飾保守,穿著也較麻煩,層層疊疊,像包粽子似的把美麗的女人包裹起來”。這樣的誤會來自於我們對宋理解上的確實。我們不妨去看一看宋代的仕女圖,就可以很好的反駁這樣的誤會。那時候非常流行一種服飾“抹胸+褙子+下裳”,而且宋代女孩子的衣服,不是死死的把自己包裹住,也不像唐代那麼奔放,而是恰到好處的展現出了自己玲瓏清新的美感。至於一些後代圖畫中描繪的高領服裝,是從元代以後才開始出現的,恰恰是因為宋以後,禮教的束縛越來越嚴,社會的開放性、自由性也越來越嚴,這種拘謹的穿衣風格也就慢慢的普及到了整個社會。所以說服裝,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社會與時代開放程度與包容程度的很好體現。


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宋代女子服飾

服飾體現的是對女性外在的包容,而包容的根源,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腐朽,在宋代並不適用。在這個年代,女子是很罕見的可以出來打拼“事業”的。比如宋代很流行女廚師,還有女摔跤手,甚至在杭州一代還出現國“重女輕男”的現象, 宋代洪巽 《暘谷漫錄》中就有記載:

“中下之戶,不重生男,每生女則愛護如捧璧擎珠,甫長成,則隨其資質教藝業。”

女孩子學會一技之長,以後可以被豪門聘請專門做針線(服裝設計師)、做飯、做藝人等等。

對女性寬容的另外一個突出體現,就是在婚姻方面。而傳統的中國文化裡,婚姻關係的不平等一直是對女性一種巨大的壓迫。通常我們想到男女在婚姻中,發生矛盾後除了女性的忍讓,就是休妻、七出,守節等野蠻而落後的觀念規則。但縱觀古代的歷史,並不是每個時代都是這樣死氣沉沉,在古代,男女也是可以正常結束婚姻關係,那時候叫做“和離”。而宋代的婚姻關係,對女性出現了少見的保護。《宋刑統》:

“若夫妻不相安諧和離者,不坐。”,“若夫妻不相安諧,謂彼此情不相得,兩願離者,不坐。”

即是說在宋代,夫妻如果感情不和,二人又都同意就可以離婚,法律上不會有任何束縛。甚至有的法律裡還對女性提出了主動的保護。《續資治通鑑長編》“不逞之民娶妻,紿取其財而亡,妻不能自給者,自今即許改適。

”;《名公書判清明集》:“夫出外三年不歸,聽妻改嫁” “聽諸令妻及子孫婦若女使為娼,並媒合與人奸者,雖未成,並離之”……這一些列的法律條款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與傳統印象截然不同的宋人婚姻生活。在《夷堅志》裡就記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叫王八郎的富商,在外面有了外遇,逐漸嫌棄自己的結髮妻子。不久事情敗露,妻子大怒,於是鬧到公堂之上——鬧離婚。最後判決結果不但准許妻子離婚,還分得了丈夫一半家產。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樣充滿著人性關懷的社會制度,在古代歷史中頗為少見。雖然大宋的文化還無法真的做到男女平等,但還是從種種的規則中看到一絲對待女性的尊重。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宋代的意識形態中,已經有了今天思維的雛形。

四、兩張面孔的魅力時代

大宋的兩張面孔:積貧積弱背後的繁華

電視劇中的宋朝


除去上述,宋代還有很多非常現代化的地方,比如市場中的廣告、比如不開火的家庭會去點上一份外賣,比如比如政府出資修建公共遊樂設施、比如城市自來水裝置、比如宋代人也愛講講星座,也會追追偶像……很多很多的事,寥寥數語又怎能說清說盡,從這些點滴之中,我們會從一千年前的大宋中隱隱約約的感受到一絲現代氣息的親切感。而這一份親切的根源,就來自於那個年代的繁榮與富庶。一種與“積貧積弱”截然相反的不同面目。而這種不同,即是大宋爭議持久的原因,也是大宋充滿魅力的原因。宋正是因為其特殊的王朝文化、特殊的歷史背景、特殊的時代侷限,最終呈現出了一個及複雜又畸形的時代特徵——極富與極弱。而對於這樣的特殊時代,無論是褒揚或者貶抑,都不能真的去揭開他神秘又美麗的面紗,去窺探他真實的樣子。正視他的繁榮,不因情感而貶斥。直面他的孱弱,不因憧憬而盲目。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從歷史中去重溫這個詭譎多變的時代,看清他兩張面孔下那魅力多彩的身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