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国人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常用美好的品行比德山水,因而山水之乐又被誉为“仁智之乐”。人们通过登高临远,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独特方式,最终达到回归自然,与造化冥合为一的精神境界。这极好地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方式与精神旨趣,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江山如画”展通过展示山水画中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人们栖息居住的自然环境,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进一步展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审美内涵,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从展览中获得视觉和精神的享受。展览由登山、临水、揽胜、栖居、卧游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登山

中原地平,偶有山陵,卓然而立,直插云天。先人以为神迹,敬山拜山,盖出于此。

由拜山到登山,是人认知山,转而认知自我的过程,人对山的情感,就像画家画山的视角,或平远,或高远,或深远,高低有异,远近有别,但终究延绵不尽,难以割舍,而所谓东岱宗,中嵩岳,南岣嵝,西太华,北玄岳,那些凝铸为地标的名山,早已成为国人关于这片土地最温厚的印象。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第二部分:临水

水有清灵澄澈,润泽万物的特性,亦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中国人好比德于水,亦期待人们向“水”学习君子之道。在山水画史上,艺术家对长江、黄河、钱塘江、太湖、洞庭湖乃至东海等水系皆不惜笔墨对其进行描绘,留下了一幅幅、一卷卷的传世杰作。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第三部分:揽胜

“名胜”一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越久,积淀越深厚。这是人们对其寄予了美好与情感。经由历代文人雅士对这些胜景的吟咏赞美,人文之脉得以传承,胜景则愈加显示出其生命力。诸如“燕京八景”“蜀中八景”“雁荡八景”“江左名胜”等,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景观,承载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记忆。尽管有的景点已经不复得见,我们尚可从绘画中觅得其踪迹,窥见其昔日风采。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第四部分:栖居

君子喜近林泉而居,画家多依此意造景,常在画中置村舍、茅屋、楼宇、林亭、溪轩、舟车、犬马、人迹……这种种图像显示出画中人物幽居山林,远离尘烟的情状。栖居的意味里似乎又包含着某种出世与入世的徘徊,也仿佛暗示着古代文人出仕入隐的理想生活方式。栖居于山水间,他们会客、访友、品茗、泛舟;他们读书、啸傲、鼓琴、观泉;这一切活动发生于山水灵境之中。而置身于山水世界的人,又岂止是观山观水,更是借此反观自我内心,安顿自己的生命世界。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第五部分:卧游

古人钟情山水,却常限于路阻或疾恙不可亲至,于是纳山水于卷轴间,不时展开图卷,幽雅相对,坐在那里穷究画面上的四方远景,观看天际荒远的丛林和杳无人烟的野景,这就是“卧游”。造化万千,取一时一景入画。那些画里的山水,源于画家的个人印象,也关联着那些在历史里被建构的山水程式。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

山水画可寄托高雅的情趣,可满足向往林泉之心,亦可以唤起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超迈凡俗的情怀。那些画中的风景,那些高山翠嶂、江流巨津、茂林修竹、平滩远渚,是画家心中的,也是现实中你的或我的家乡——祖国的山川。

展览持续至2019年12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