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余光中先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乡愁诗人。

2015年6月,萌生了到余光中永春故居拜访的想法。想法很快得到落实,6月13日,风和日丽,骑着863(摩托车代号),从南安省新镇出发了。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 路上风光

永春真是多山,一路上山路崎岖,空气却十分清新,索性摘掉口罩,大口大口地呼吸。沿桃城镇往北,又是山路十八弯,方才抵达洋上村。

洋上村地处山坳,环视皆山,满目苍翠。山村并不大,一条溪流从村中缓缓淌过。就是这里,蕴育了蜚声文坛的诗人。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我的每次出行,都有一个特点。到一个地方后,并不急着问当地人,而是自己寻找目的地。运气好的话,刚下车就能撞见。多数时候,则是一个村都走遍了,才最终发现。整个行程充满未知,经常会有意外收获,邂逅隐秘的风景。

寻找余光中故居,显然属于后者。没有任何的指示牌,藏身在山野里。民居错杂,山路蜿蜒。好在山村风光秀丽,走村也成了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先是找到了余氏祠堂,接着来到洋上小学。山村里就地取材建成的屋舍,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 “余氏祠堂”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 “洋上学校”

上坡下坡,走街串巷,一直到晌午,还没找到。此时已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找了一个阴凉位置,将包里的干粮翻找出来,边啃边四周张望。

不远处有一位老爷爷,穿着淡蓝色中山装,白发苍苍,背着手,慢悠悠地在山坡上散步。心想罢了,问人吧。收拾利落,追了上去,向老爷爷打听祖厝所在。

“你说光中啊?在“石杉郑”,就是你后面那个路口,拐进去,再走不远就到了”。老爷爷用闽南话回答。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是有一个岔口。“光中几年前回来过,他那个房子,没问人就不好找。”“确实是,我也找了很久。”

谢过之后,就迫不及待赶路。岔口进去,是一条3米宽不到的乡村小路。左右民居,多为木土石构筑。门前有菜园子,埕里植瓜果。已经是饭点,寂寥的山村升起了袅袅炊烟。篱笆围起的鸡舍,一群家禽慵懒地晒着太阳,打着瞌睡。一派田园风光。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路的尽头,慢慢地出现了那栋熟悉的,红色的祖厝。熟悉,是因为自己在资料上多次看到。余光中故居始建于清代,已经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屋前并未立文物碑。不经人指点,很难被发现。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祖厝由门庭、正门、正厅、东西护厝组成,典型的闽南古厝建筑结构。“红砖装饰,花岗岩、辉绿岩镶嵌,屋面铺灰瓦,正脊堆塑动物、人物、卷草、花卉图案”。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后院地面高过祖厝。经过一条杂石堆砌的台阶,向上走了有二三十几步,左拐,才来到后院。见有五株荔树,目测七八米高,以土石台阶为界,排成一排,算来得有百年树龄。荔树爬满青苔,盘根错节,体态魁梧。枝叶繁茂,向前探伸,宛如天然屏障,为祖宅遮风挡雨。树干粗大,分叉多,得有两三人才能合抱。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 杂石堆砌的台阶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 五株荔树

这里真是一处独特的风景。与世隔绝,独享安宁。余光中幼年时,便与同伴在此嬉戏玩耍。

登上土石台阶,往祖厝方向,视线绕过屋脊,竟能看到远处山势起伏,丛林碧绿。想必那就是诗人笔下的玳瑁、铁甲二山了吧。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从屋后小门进入祖厝内,吓了一跳,不知厝内有人。已经熏黑的砖砌灶台前,坐着一位流浪汉模样的人,蓬头垢面,看不出是男是女,正在生火。看到我进来,不说话,低头,自顾着捡柴火。

“排谢(不好意思),我想进去走走看看”,我用闽南语,笑着对他说。他抬头看了我,点了头,不说话,当是默认了。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 灶台顶

于是踱步进入厅堂。祖厝内摆设十分简朴。石础基,土木墙。木墙面是木头原色,土墙面则刷白。红地砖,最中间为八米见方的大天井。大门入口下厅位置,摆两台农耕时代的传统农具。墙上张贴着余光中回乡时俯身题词的照片。大门两侧镌刻刻对联:“世事无乖天地阔,心田有种子孙耕”。上厅是“公妈厅”,与下厅相对,供奉着余氏祖先的灵位。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祖厝,对闽南人有着非凡的意义,是寻根祭祖、慎终追远的场所。荔枝树掩映下的祖厝,见证了乡愁诗人的原乡谒祖之行,也见证了游子对故土的赤子深情。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余光中七岁时,全家曾回到故乡,住了半年。这是他第一次回到那里,仍留有一点模糊的印象。“只记得永春有很多山,永春人跟一般闽南人一样,欢喜吃宵夜,往往半夜我已经睡着了,他们拉我起来吃宵夜。” “有一次举行类似迎神赛会的‘装阁’活动,自己被扮成‘状元’,身着戏服,还被绑在一个高高的椅子上,由四个人抬着从早到晚游行了一整天,我记得有人问我辛苦吗,我说很开心”。

1949年5月,余光中随家人迁居台湾,七十多年来,未曾返乡。他对故乡永春的印象,大多是从当画家叔叔的画中了解的。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直到2003年9月,余光中偕夫人范我存第一次回到洋上村寻根谒祖。“我一生都在等这一天”。余光中在《八闽归人》一文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心理活动:“泪水忽然盈目,忽然,我感到這一带的隐隐青山,累累果林,都为我顾盼所拥有,相信我只要发一声喊,十里內,枝头所有的芦柑都会回应。骤來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2011年10月,8年后,余光中再次回到永春。这一次,在祖厝里,余光中即兴写下“铁甲入吾叔之画,玳瑁当入吾之诗。江湖子弟悲白发,海峡五秩今始归”的诗句,表达了游子归家的真情。

永春余光中故居:半个世纪乡愁的起点

在安静的祖厝内徘徊,回想余光中半个多世纪的归乡之路,万千思绪。再从屋里出来,已经过了半个多小时,肚子早已饿瘪。绕到屋后的五株荔树旁,把包里的干粮再翻找出来,就着矿泉水,一顿狼吞虎咽。

阳光透过树缝,打在脸上,格外柔和。不时有山风拂面,树叶沙沙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