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网格是个筐,啥事都能装。装进去以后如何解决问题,这是篇大文章。铜山法院的“网格+审判”深度协作,好就好在机制完善,亮就亮在工作到位,其中“网格法官”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新冠疫情之下,这一“新生事物”更显示其强大生命力。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通讯员 吴磊 记者 王晓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徐州市铜山区法院在遍布全区审务工作站基础上,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优势,构建“网格+审判”深度协作机制,推动“法官进网格”工作“实质化、常态化、长效化”运行,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智能协作网络”提效能

“吴大爷几个儿子其实也不是不孝顺,兄弟之间因为分地本来就有些矛盾,再加上媳妇喜欢计较,比来比去,最后弄得都不愿意赡养老父亲了。”“非常感谢您的协助,请持续跟进案件办理情况。”

3月27日,在汉王镇便民解纷中心,李冠颖法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网格员王朵沟通委托事项办理情况。

两个月前,因无人赡养,吴大爷起诉三个儿子。受理此案后,李冠颖多次电话联系几个被告,均无人接听。虽然时值疫情期间,司法办案却不能停歇。为尽快查明案件事实,李冠颖通过便民解纷中心的“网格化综合信息分平台”发出协助进行社会调查的指令,后台系统将这一指令迅速转给网格员王朵。王朵是当地人,仅用了三天,她就完成社会调查并进行反馈,为案件化解打下了坚实基础。

“铜山辖区面积大,人口多,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复杂,法官精力有限,很难对每个案件都深入调查,因此,我们主动与区委政法委汇报沟通,实现与区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的无缝对接和数据交换,借助信息手段推进办案。”副院长黄敏介绍道。

围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早在2019年8月,该院就在全区2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立了审务工作站,择优选派员额法官挂钩进驻,履行指导民调、联动化解、法律咨询等职能,实现了100%全覆盖和实质化运行。其中,设在汉王的全国首家基层便民解纷中心,涵盖24小时自助法院、审务工作站和巡回法庭(调解室)三大区域,能够实现自助立案、“网格+审务”协作、联动调解、巡回审判四大功能,是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借助“区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与全区1677名网格员无缝对接,利用平台发布被执行人失信、限制高消费、悬赏执行信息,以及对下落不明人员的开庭公告,直接发出指令调度网格员协助开展送达、线索提供、纠纷化解等工作,“网格+审判+执行”的协作配合机制初步建立。

半年多来,网格员办结各类审执委托事宜823件,平均办结时间不足一周,减轻了法官压力。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诉源治理网络”纾民忧

人民法庭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对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作用。铜山法院以四个派出法庭作为区域诉源治理中心,网格法官们发挥扎根基层、贴近百姓的优势,联合基层解纷力量,通过纠纷调处、巡回审判、以案释法等方式,做好矛盾纠纷的前端化解,营造“崇德、尚法、互助、友善”的和谐镇村。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感谢陈法官到村里为我们解决困难,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工资!”3月底,张某等20余位农民工来到黄集镇司法所寻求帮助,原来,他们跟随李某打工,却至今没有拿到工资报酬。时值疫情特殊时期,给农民工们带来很大生活压力。考虑到矛盾尖锐,司法所工作人员联系派驻的郑集法庭网格法官陈栋。了解情况后,陈栋与司法所委派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一道,共同开展工作。

多方打听后,陈栋找到李某并做其思想工作,李某表示因停工停产,暂时没有那么多钱给付,只能慢慢偿还,陈栋将李某实际困难告知张某等人。

4月2日,在陈栋耐心调解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李某分期给付欠款。至此,这起群体性纠纷成功化解,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回到法庭后,松了一口气的陈栋又接到一通电话,原来,在一起交通事故中,由于事故现场没有监控,无法确定责任分配,双方当事人就赔偿问题争议较大,网格员专业知识欠缺无力化解,希望通过法官的释法明理,以司法力量化解矛盾。

到达村委会后,陈栋首先安抚了双方当事人的激动情绪,认真倾听了案件详细经过,耐心讲解交通事故相关法律法规。为减轻当事人诉累、尽快化解纠纷,陈栋从情、理两方面着手,为双方当事人计算了诉讼成本,如坚持诉讼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随后,根据赔偿标准,他帮助双方计算出赔偿数额,敦促双方互谅互让,尽快了结。

经过两个小时的拉锯战,双方终于各自让步,达成和解协议,过错方以微信转账的方式现场给付赔偿款。

一天之内,陈栋诉前化解两起棘手的矛盾纠纷,公正、高效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降低了诉累,受到镇村干部和当事群众的好评。

为推动网格化治理效能,该院还出台了《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法官进网格”机制作用实施细则》,要求网格法官通过“周联系、月驻站、季排查、年总结”工作方式,深度参与所驻乡镇社会治理工作。

疫情防控以来,该院网格法官开展日常联络、调解指导、送法下乡等26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20余件。

“涉企服务网络”促发展

疫情向好后,复工复产进程加快,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需要司法职能的充分发挥。为此,铜山法院主动作为,抽调员额法官等组成“助企智囊团”,沉入厂矿一线,对接铜山区20余家“四上”企业,按照“一人一企,一包到底”的原则,做好涉企纠纷化解、复工复产协调及法律服务。

法官们密切关注疫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多次实地走访,分析研判潜在的矛盾纠纷,适时与政府职能部门、基层网格员等对接,解答分析企业因疫情暂时关停引发的合同以及劳动争议方面的法律问题,避免疫情过后社会矛盾的集中涌现。

2019年下半年,铜山两家钢铁公司先后通知50余名工人回家待岗,无奈之下,工人们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索要违约金、经济补偿金等各项损失。前期,经承办法官陈琪多方协调,陆续化解了30余件案件,剩余案件中,涉案工人情绪激烈,诉求较高,一时未能化解。

疫情发生后,作为“助企智囊团”成员的陈琪主动走访了涉案企业,考虑到案情并不复杂,涉案企业和工人均有调解意愿,且两家企业委托同一代理人,陈琪提出“集中调解+个别化解”相结合的线上调解建议,将涉及两家企业同类型的劳动争议纠纷合并处理。他与用人单位、劳动者双方代理人电话沟通调解方案,以统一调解标准化解同类案件。对于调解数额相差较大的案件,逐一与当事人本人电话反复沟通,两天内累计电话调解50余次。

除对调解金额进行沟通外,陈琪还考虑疫情期间用人单位资金压力等因素,在确定合理履行期限及确保单位财务人员可以履行付款义务后,引导双方达成合理调解方案。3月10日,涉两企业的14件劳动争议案件一次性调解结案,两家企业承诺一个月内将40余万元补偿金支付到位。

截至目前,“助企智囊团”走访企业54次,提供法律咨询、协调各类事宜116件次,线上线下化解涉企纠纷92件,有力保障了辖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法官进网格工作是落实省委政法委关于建立政法干警‘下沉一线’长效机制的生动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互动、完善网络,切实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实效,为以党建为引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四位一体’的社会善治徐州模式探索贡献力量。”谈及下步目标,院长王牧说。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铜山法院“三网融合”共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