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我们的孩子为何如此脆弱?(家庭篇)

大年初一早上,我的朋友圈许多人在同时转发一条信息:昨天晚上,一高中男孩因父亲批评了几句,离家出走,彻夜未回。

这应该是一年期间朋友圈见到的第4起孩子离家出走事件吧?前几次都是小学生,几乎都是因父母批评引发的离家出走事件。

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我们的孩子为何如此脆弱?(家庭篇)

总以为孩子轻生距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去年短短一年,一个小小的县城,竟然发生几起青少年跳楼事件。

10岁的女孩,因未完成作业,被母亲批评了几句,从6楼失足坠落。

13岁男孩,从高楼跳下。

一高中女孩,从教学楼一跃而下。

一研究生第1次轻生未遂,第2次也是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生命。

我们在心痛之余,许多人都在找原因: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这一个个悲剧的发生?

《南风窗》杂志进行过一次不全面的统计,在中国每年孩子自杀的数字大于20万!

成绩不满意,作业没完成,被父母批评,这些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极为普通的事情,竟然都可以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何孩子如此脆弱?

我想这与当前家长焦虑的心态、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不能悦纳孩子不无关系。

有个一年级女生成绩优秀,就是输不起,只要不是考第一,必定要哭着要求老师给妈妈打电话,担心被妈妈教训。

《最强大脑》一场终极PK赛,来自中国的李云龙率先摆好,但他却突然瘫倒在座位上崩溃大哭,并不停念叨:“我记对了,可是我摆错了。”无论主持人和他的父亲如何安慰都无济于事,结果却是他根本没有摆错,他赢了!

这场胜利来的如此尴尬,他的父亲有何触动?

赛后李云龙希望父亲给他放两天假,而父亲却要他坚持训练,因为自己给孩子定的中期目标是“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透过他父亲的坚持,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失态并没有让他警醒。

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我们的孩子为何如此脆弱?(家庭篇)

都说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可是在孩子眼里有的父母充满了功利心。他们需要用孩子来维护自己的虚荣,装饰自己的面子,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的功利心正在导致孩子用各种形式进行反抗。

孩子的脆弱除了压力之外,也与“玻璃心”有关,可孩子的玻璃心也是家长过度保护的结果吧?

在孩子小时候,有些父母很容易忽视一些问题,只关注身体,不关注心理。

有个女孩一直在赞美中成长,她不喜欢听的话家人不说,不愿做的事家人绝不强求。进入小学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说不得,碰不得,无意赞美别人一句,或者做事磨蹭催促一下,孩子就可能歇斯底里地闹,后来父亲气得用手砸墙也不敢惹她。

可是这样的回避能解决问题吗?小时候只是闹,长大以后她又会用怎样的方式面对问题?家长有没有反思过?

李玫瑾教授说的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你管他,他可能会撒泼、哭闹、打滚,十几岁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一位低年级孩子的妈妈因为老师批评了孩子一句大动肝火:我受委屈可以,可我就是不能让我的孩子受委屈!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孩子会以为受委屈是天大的事:老师一个责怪的眼神,就可能导致孩子厌学;同学不小心的话语就可能让他怀恨在心;父母的一句批评就可能让他走向极端。

生活即教育啊!谁敢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受委屈?谁敢保证一辈子都顺心如意?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孩子必须学会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孩子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他的一次磨练;受到的每一次委屈、批评,都是提升他抗挫能力的机会;经历的每一次挫败都可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向上力;每一次挑战,都可能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

另外,现在的孩子,有些父母正在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成长机会。

有些孩子被家人满溢的爱包围着,许多只眼睛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他们的生活有人代劳,他们的感觉有人操心,他们的需求总可以被满足。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有的跌跌撞撞经历没有,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没有,体验酸甜苦辣的机会没有,该有的情绪体验也没有!

他们不需要做事,不需要思考,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怎有勇气面对问题?

再说一点生活感知都没有的孩子,凡事不需自己动手动脑的孩子,一点挫折体验没有的孩子,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又怎能坦然面对?

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我们的孩子为何如此脆弱?(家庭篇)

我是妈咪老师,从事教育几十年,希望这一起起悲剧能够警醒所有家长,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打不倒的小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