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現在家庭一般都是一個或兩個孩子,所以對孩子的寵愛過多,甚至是溺愛。

有父母說:“別人都說我對孩子太過嬌慣,養孩子不能太慣著了,可我就這麼一個孩子,不寵她還能寵誰?”

也有父母說:“打是親,罵是愛。孩子不聽話,該打打,該罵罵,現在不嚴格要求,以後社會會替你教訓孩子的。”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還有父母說:“說了孩子幾句,那都是為了他好,誰知道他還不樂意了,和我鬧得很不愉快。”

這些情形家長是不是都很熟悉呢?其實這些情況折射出我們父母在教育中出現的三個誤區:縱容(溺愛)、暴力和打擊(刀子嘴,豆腐心)。

今天,我們就帶您一起去看看,這“六個字”的教育方式,是如何毀掉你的孩子的。

1.縱容

想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縱容,特別是一些壞習慣,如果家長處處縱容他,不要求他及時改正,那麼遲早有一天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禍。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父母一味地順從和縱容孩子,孩子就會以為父母會滿足他所有的需求,漸漸變得為所欲為,十分任性。

父母過分的縱容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自私,無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總以自己為中心,長大了進入社會也會很難融入朋友圈。

2.暴力

不管是對孩子的暴力行動,還是語言暴力都會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雖然體罰孩子,在很多父母眼中是有效的,因為孩子知道疼了,下次就不敢了,但是這對孩子來說卻是一個無法磨滅的噩夢。家長對孩子使用暴力會出來兩種後果,一就是會使孩子失去自己的主見,並且軟弱無能,第二個就是讓孩子學會了父母的“暴力”,也習慣性的用暴力解決問題。

這裡給家長講一個真實的案例:瀋陽市鐵西區滑翔五小區、六小區範圍內,不到24小時共發生8次火情。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16歲的男孩,他因平日裡常遭到父親的責備打罵,日積月累下心中充滿了怨氣。父親曾經說他:早晚得進監獄。而這句話讓他非常介懷,被警方抓獲時,他對自己的縱火行為供認不諱。他說了一句讓大家驚訝的話,“他說我早晚得進監獄,我就進給他看。”

所以,他故意縱火犯罪,就是為了報復父親,希望給父親惹點事。知道真相後,人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所幸的是這8場火災都沒有重大的財產損失,否則這個家庭將為打罵教育付出沉重的代價。

父母總是對孩子實施冷暴力,那麼孩子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比如自閉症等。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3.打擊

在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對孩子採取打擊教育,但恰恰是這種中國式打擊教育,會逐步摧毀你的孩子。孩子在家長的讚美聲裡會變得更加的自信,但是有的父母認為打擊教育就是對孩子最嚴格的管教,自以為是地認為,誇獎、讚美、鼓勵就是不打擊。

而事實是,父母的打擊和否定不僅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還會讓他變得越來越糟,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

他會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對於孩子表現出的行為,作為父母一定要心中有數,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教育方式錯誤,導致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另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太溺愛孩子,而導致孩子不懂禮貌、頂撞長輩。

而出現以上行為,也是孩子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家長不必驚慌,這個時候,家長要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引,適當的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繪本是讓孩子接受知識最快最有效的學習助手。《兒童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主要培養孩子講文明、有禮貌、樂於分享等良好的行為習慣。

父母可以把繪本當做培養孩子習慣和性格的工具書,閒暇之時,結合插畫講給孩子聽,對孩子改掉壞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小編的一位朋友把繪本當做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枕邊書,每天當做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現在,朋友家的孩子已經學會了分享、樂於助人、遵守承諾等良好的行為習慣,老師和鄰居都誇朋友的孩子是個懂事、有禮貌的“小大人”。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家長始終要做一個有遠見的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引導,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得到全面發展,只有精心呵護,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老師提醒:家長別因小失大,父母不要從小縱容、溺愛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