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溺愛”的誤解很深,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父母對“溺愛”的誤解很深,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時下關於熊孩子的新聞有很多,張姐覺得孩子可以不優秀,但是一定要有教養。於是對孩子應該嚴格教育,生怕自己一時的溺愛會毀了孩子。因此孩子哭鬧著要抱抱的時候,張姐會果斷的拒絕,孩子想要禮物的時候,張姐通常不會滿足。每次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張姐就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太過溺愛了。

在張姐的教育下,孩子很獨立,可是卻常常悶悶不樂,孩子會在晚上睡覺前,輕輕的問張姐“媽媽你愛我嗎?”得到確定的回答後,孩子才會安心的去睡覺。每次張姐聽到孩子這麼問的時候,心裡也很糾結,自己害怕溺愛孩子就小心翼翼的把控著愛的劑量,這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好的教育方式嗎?

父母對“溺愛”的誤解很深,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溺愛是不對的,這是很多家長們認同的理念,為了避免溺愛孩子,有些家長會刻意的去打擊批評孩子,為孩子“挖坑”讓孩子吃點苦頭。家長們認為溺愛是愛得太滿,所以再少一點愛就是正確的做法呢?但是這樣真的是對的嗎?給予孩子滿滿的愛到底好不好呢?其實家長們對溺愛存在著極大的誤解。

一、中國式父母對“溺愛”的誤解很深

前段時間看了武志紅參加的一期圓桌派,在節目中他說根本就沒有溺愛這回事,溺愛是父母的懶惰和不負責任。因為當孩子犯錯後,父母們不會反思自己的教育錯誤,而是覺得自己沒有錯,錯就錯在太愛孩子了,孩子這麼糟糕,與父母沒有半點責任。所以溺愛是父母的謊言,因為孩子擁有滿滿的愛是不會墮落的。

1、溺愛和真正的愛無關

很多家長認為溺愛就是給予了孩子過多的愛,但是事實上,溺愛並不是愛的一種。溺愛會讓孩子受到傷害,而真正的愛卻是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溺愛是和真正意義上的愛無關。

2、溺愛是枷鎖是束縛

真正的愛是給予孩子自由。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所以真正的愛是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而溺愛則是完全不同的養育方式。溺愛把孩子當成了可以掌控的寵物。

3、溺愛是教育的懶惰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好而造成的溺愛是可以被原諒的,因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付出沒有索取,所以自己仍然是無私的合格的父母。但是事實上並不盡然,溺愛是父母們沒有認真的思考教育方式的結果,這是一種教育的懶惰。

父母對“溺愛”的誤解很深,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人們對於溺愛的認知過於片面,以為少愛一點就不是溺愛了,自己對孩子的掌控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事實上溺愛根本不是愛,是掌控和不負責。那麼造成父母們溺愛孩子的原因是什麼呢?

二、造成父母“溺愛”的原因是什麼

1、家長的心智不成熟

家長們在幼年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父母們就會處於一種補償自己的心理,而把自己內心那個沒有得到滿足的小人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可以在孩子身上被滿足。這種補償心理會使父母模糊了滿足的底線。

2、家長的焦慮

時下孩子們間的競爭也很激烈,家長們為了讓孩子更優秀,會更加的恐懼孩子犯錯,似乎走錯一步路就會讓孩子掉入深淵。所以家長們為孩子代勞,防止孩子走彎路,家長們替孩子做選擇,為孩子規劃好軌跡。

3、過分的縱容

家長們對於教育的方式缺乏思考,在發現縱容孩子可以減輕教育的負擔後,縱容孩子的行為成了家長的無奈之舉。“他不聽話我只能順著他!”說出這些話的父母似乎很無奈、很委屈,但是過分的縱容是會讓孩子缺少行為邊界感的。

父母對“溺愛”的誤解很深,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家長溺愛孩子的原因有很多,處於補償自己的心理、掌控欲以及過分縱容。這些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父母把孩子當做是自我的私產,沒有把孩子當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和愛護。

三、父母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1、不同階段,給予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愛

愛孩子也要講究方法,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所需要的愛是不同的,在孩子2歲之前,最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不要擔心抱抱孩子會寵壞孩子,孩子這個階段就是要被寵的,他們內心的安全感才能被滿足。

父母對“溺愛”的誤解很深,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2、以愛為基礎的管教

不可否認的是,愛是父母教育的基礎,有愛孩子才能更好的聽從父母的管教。否則孩子只能是對父母感到疏離,對於父母的管教服從但是並不理解和尊重,屈服於父母並不等同於認同父母的想法。

3、愛孩子先要愛自己

上一輩父母習慣於先愛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與孩子完全的綁在一起。給予孩子各種優先權與優越感,不懂得愛自己的父母很難撫養出懂得愛他人的孩子。

4、給予孩子愛的能力

海清經常在微博上曬孩子,可以說這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不用督促就胡做作業,而且還會安撫海清的情緒,“等一下就好,我馬上寫完作業!”孩子自律的令海清都覺得驚訝,孩子也常會叮囑媽媽要照顧身體。給予孩子愛的能力,孩子生活的更加快樂。

5、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時候,才更加能夠做到獨立。當孩子確定媽媽會在自己的身邊不會離開自己時,孩子會更加認真的投入到所要進行的事情中,而不是時不時的張望,擔心媽媽會離開。

父母對“溺愛”的誤解很深,正確的“愛”,再多也不會寵壞孩子

溺愛之所以會讓孩子受到傷害,是因為溺愛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表達,是一種過度的保護,而真正的愛並非如此。

今日互動話題:大家對於溺愛是怎樣認知的呢?對於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有哪些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一起分享。讓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提高!

我是小欣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