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已經造反了,唐玄宗卻死都不相信,這是何種複雜的心理?


安祿山已經造反了,唐玄宗卻死都不相信,這是何種複雜的心理?

唐朝大明宮遺址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范陽,率領三鎮兵馬15萬,號稱20萬,浩浩蕩蕩殺向了洛陽、長安。當時,唐玄宗李隆基正在驪山華清宮與楊貴妃一起泡溫泉,躺在溫柔鄉里不能自拔。

叛軍南下的消息不斷傳至華清宮,先是太原飛騎奔驪山報告軍情,後是朔方軍的守將也派人來到驪山,把安祿山叛亂的消息上奏,但唐玄宗不肯相信,他認定是有人誣陷安祿山。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人告發安祿山,但安祿山一直都沒有反。

但是,來自各方面的消息都證實安祿山已經反叛,特別是平原郡太守顏真卿派人送來了前線情報,唐玄宗終於相信安祿山真的造反了,才急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關於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唐玄宗的心理經歷了三個變化,先是堅決不相信,接著半信半疑,再到最終確認,在這個反覆求證的過程中,唐玄宗已經浪費了很多天時間。那麼,在面對安祿山造反的問題上,唐玄宗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始終不肯相信安祿山會造反呢?這還得先從安祿山這個人說起。

佯裝憨厚的安祿山

安祿山出身於胡族,聰明多智,善測人意,通曉九種“蕃語”,就在邊境城市各族間貿易市場上從事翻譯與中介的工作。但這個工作收入也不高,有時候也會幹一些偷雞摸狗的事,來補貼家用。有一次,安祿山盜羊被揭發了,被官府抓捕歸案,正要被處死,情急之下,安祿山對著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大喊:“將軍不是想滅奚和契丹嗎?為何要殺壯士呢!”這一喊,喊到了張守珪的心坎裡。原來,張守珪駐守的范陽一帶,一直遭受奚人和契丹人的侵襲,弄得自己睡不好覺,現在有人願意幫助滅掉他們,正是他此時所渴望的。因此,張守珪見安祿山身強體壯,氣勢也足,對付奚人和契丹,就需要這樣的壯士,就把安祿山留在了軍中。

從此,投身軍旅的安祿山便一路平步青雲,一路升到了藩鎮節度使的高位。自從成了封疆大吏,安祿山為了向唐玄宗獻媚取寵,“珍禽奇獸、珠寶異物貢無虛月,所過郡縣,疲於遞運,人不聊生”。安祿山雖是胡人,但深諳官場之道,只要博得皇上開心,就能飛黃騰達。他本來就沒有什麼傳統的忠君愛國觀念,但善於偽裝自己,多次在唐玄宗面前佯裝憨厚而忠心耿耿。

唐玄宗命安祿山拜見太子,安祿山卻不拜,假裝說:“臣不知道朝廷禮儀,皇太子是個什麼官?”唐玄宗說:“是候補皇上,朕百年後,皇位就是他的”。聽到這裡,安祿山才說自己愚鈍,只知道陛下,不知道太子,罪該萬死之類的話。安祿山的這一解釋,讓唐玄宗心花怒放,覺得安祿山是忠臣。

安祿山為了在唐玄宗心中加深自己憨厚老實的印象,就認楊貴妃為養母,每次覲見,安祿山總是先拜楊貴妃,再拜唐玄宗,唐玄宗感到奇怪,安祿山解釋說:“蕃人先母后父。”此時的安祿山,在唐玄宗眼裡已經是天真可愛了,這是一個多麼樸實無華的孩子啊,對安祿山更是信任有加,甚至還賜了安祿山鐵劵,即免死金牌。安祿山為了讓唐玄宗高興,還跳起了胡姬舞,三百斤重的肥胖身體卻迅疾如風。唐玄宗看著他的“將軍肚”說:“這蠻子肚子這麼大,腹中裝的什麼?”安祿山卻肉麻地說裝著一顆對皇上的赤膽忠心。

安祿山已經造反了,唐玄宗卻死都不相信,這是何種複雜的心理?

安祿山跳舞

其實,安祿山拍馬屁的水平並不算高明,說的話極其淺薄,其虛情假意很容易被人看穿。許多人都說安祿山有可能會造反,但都動搖不了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甚至把告發的人“縛送與之”,綁起來交給安祿山處理,對安祿山的信任達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要解釋這個原因,除了安祿山故作憨厚營造一種赤膽忠心的假象外,還應該從唐朝建國以來的政治鬥爭來解密唐玄宗的心理。

唐玄宗信任安祿山,是基於一種什麼心理?

自唐朝建立到唐玄宗朝,一百多年裡,國家政治鬥爭主要表現在宮廷政變上。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武則天逼死兒子,自己當上了女皇,大肆殺戮李氏宗親;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晚年的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復辟;此後又是後宮亂政,韋皇后毒死中宗,臨朝稱制;太平公主、李隆基聯手誅殺韋氏一黨,扶持睿宗上臺;不久,太平公主又陰謀奪位,被李隆基殺死。一直以來,唐朝的政治鬥爭都是在皇室內部發生,一場又一場觸目驚心的流血政變,影響著唐玄宗的心理變化,他認為對皇權威脅最大的是來自於朝廷高層和皇室內部。

因此,唐玄宗上臺後,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就採取了三個措施:一,不用功臣;二,諸王外任;三,整頓禁軍。那些當初擁立宣宗登位的大功臣,都一個一個地被罷免,或調到外地任職,或解除實權架空。然後,唐玄宗就重用那些出身門第低、沒啥政治資本的人,如張九齡、李林甫、楊國忠等,認為他們不可能在朝廷形成大的勢力。儘管後來李林甫、楊國忠專權,但他們都要看宣宗臉色行事,對唐玄宗個人造成不了威脅。

安祿山已經造反了,唐玄宗卻死都不相信,這是何種複雜的心理?

而對於諸位王爺,只要有勢力擁立他們中的某個人為帝,就會成為皇權的直接威脅。唐玄宗解決這個威脅的辦法就是,把諸王都調出京城,到地方上任職,如宋王李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李成義兼幽州刺史,薛王李業兼同州刺史。而且,考慮到諸位王未必有行政治理能力,就不把地方實權交給他們,地方上的行政工作都由州長史、司馬來負責,諸王只是掛個一把手的名號;外任刺史的諸王,沒有得到朝廷召見,不得回京。後來政局稍微穩定了,唐玄宗才陸續召回外任的諸王,但並沒有放鬆對他們的管制,“上禁約諸王,不使與群臣交結”,禁止諸王與朝廷大臣有來往。除了對諸王這樣,對宗室其他成員也加以限制,“諸王、公主、駙馬、外戚家,除非至親以外,不得出入門庭,妄說言語”,把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置於皇帝的監視之下。

而對於禁軍,每次的宮廷政變,都常常與北門的禁軍有關。鑑於此,唐玄宗對北門禁軍的掌控非常強,先是重用心腹掌管禁軍,一旦心腹權勢過高,就會把他撤換,再換一個新人來掌管禁軍,這都有效地防範宮廷政變的發生。

在防範政變、鞏固皇權方面,唐玄宗的一系列措施都取得了成功,這讓唐玄宗獲得了強烈的安全感。在他的意識裡,改朝換代,要麼是農民戰爭,要麼是宰相專權,要麼是外族入侵,還真沒有哪一位地方邊將成功叛亂推翻朝廷的例子。只有朝廷權臣或皇室成員才能對皇權造成威脅,而地方將領發動叛亂對朝廷造成嚴重威脅的例子,至少在唐朝建立以來,他唐玄宗還真沒有見到過。因此,這讓唐玄宗對安祿山放鬆了警惕性,覺得安祿山是一個胡人,出身又低,沒什麼政治基礎,對朝廷構不成威脅,所以才敢放手讓那些蕃將常任久戍一個地方,擁強兵保衛大唐的邊境。

其實,早年的唐玄宗做事雷厲風行、明察秋毫,但在處理安祿山的問題上,就失去了明察果斷的作風,這也與他年事已高、追求道家上的無為有關。無為,是老子的政治哲學,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和哲學思想,意思是不主動地有所作為,聽任自然發展變化。當年,武則天採取高壓政策,政治氛圍異常恐怖,玄宗即位後,便高舉無為而治的大旗,緩和了社會矛盾,也使國家一步步走向了強盛。

安祿山已經造反了,唐玄宗卻死都不相信,這是何種複雜的心理?

大唐盛世

當政局穩定之時,歷代的統治者都會產生追求享樂的思想,唐玄宗也不例外。隨著年事漸高,他越發覺得自己應該好好享受一下人生,便放手讓李林甫執政;而楊貴妃的到來,更讓晚年的唐玄宗進入了一個稱心如意的新階段,迎來了自己的愛情生活,沉浸在楊貴妃的溫柔鄉里,從此君王不早朝。

但是,面對歲月催人老,對人間生活留戀的唐玄宗,便開始追求長生不老之術。為了達到目的,唐玄宗一面派人到嵩山等地煉製長生丹藥,一面虔誠地祈求神靈,在宮中設壽星壇,以求長生。到了天寶年間,他對長生不老之術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時還會做出令人不可理解的行為。有一次他一本正經地告訴眾臣,說他在宮中祈福之時,聽到天上傳來“聖壽延長”之語,如果這不是唐玄宗故意騙人,那就是他過於痴迷而出現了幻聽現象。於是,大臣們紛紛上表祝賀,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趨之”,有人故意投其所好,說在長安丹鳳門上空看到了玄元皇帝老子,唐玄宗深信不疑。唐朝李氏把老子當作祖先,因此就給老子加封“玄元皇帝”的尊號,後來還進一步上尊號“太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不斷興建老子廟,規格也不斷提高,老子廟最初叫玄元廟,後來升格為“宮”,如長安的稱太清宮、洛陽的稱太微宮,天下諸州稱紫極宮。諸宮體制規格與皇宮相同,祭祀太清宮的禮儀與祭獻太廟的一樣。如果把推崇老子的哲學,當作一種信仰的話,信仰未必影響到政治。但是,其思想內涵是,人要長生,除服藥修煉外,還需要“清靜無為”,修身養性方能延年益壽。如果一個普通人,生活中能保持這樣一種心性與境界,不說好,至少是無害的;但是,作為一個帝王,也跟著追求這樣一種心境,那就是將天下百姓的安危置之不顧。

因此,在長生信仰的支配下,唐玄宗越來越不關心朝廷政務,就在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前一年,即天寶十三載,唐玄宗還在做著春秋美夢,滿足地對高力士說:“我現在老了,把朝廷事務交給宰相,邊境事務交給各位邊帥,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朝廷事務交給宰相楊國忠,國土防禦工作交給安祿山等將領,天寶晚年的唐玄宗是這樣一種心理,一直生活在天下太平的夢裡,其高居無為的思想,為李林甫、楊國忠的專權和安祿山滋生狼子野心提供了土壤,姑息養奸,養虎為患。

安祿山已經造反了,唐玄宗卻死都不相信,這是何種複雜的心理?

為何不敢相信安祿山已反?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帶有某種必然性,但並不是所有發生的事都是不可避免的。安祿山謀反的動向,早就有人察覺,也有人明裡暗裡告訴過唐玄宗,但都不被唐玄宗相信,還把密告者綁起來,讓安祿山殺掉。

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提安祿山要反了,就算是唐玄宗派人去探聽安祿山虛實,得到的都是統一的標準答案:安祿山是大大的忠臣。

天寶十一載(752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三年之前,詩人李白曾到過幽州,他說“十月到幽州”,只見“戈鋋若羅星”,意思是說安祿山的地盤旌旗蔽野,刀槍耀眼,一片殺機。李白覺得把東北的防務交給一個蕃將手中,總覺得有一種國土淪喪的預感,所以才說“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儘管李白擔心安祿山要反,但他不敢向朝廷回報,畢竟已經有人因這個事掉了腦袋。

安祿山不會因皇帝對他的信任,進而就不造反,最終還是露出了狐狸尾巴;但他打出的反叛旗號是誅殺楊國忠,清君側,而不是反唐玄宗。他告訴部下說,接到了皇帝密旨,要領兵進長安誅殺奸臣楊國忠。

而安祿山的反叛,對唐玄宗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事實。現在是太平盛世,怎麼可能會出現逆賊謀反呢?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位七十歲的老人了,眼看國家越來越昌盛,而他也可以沉浸在太平盛世的美夢裡,與楊貴妃過完美好的一生。

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他,繁榮破滅了,該醒醒了,這對他的打擊是有多大啊。一個上了歲數的老人,曾經獲得過巨大的成功,也獲得過無數的鮮花與掌聲,聽到的都是阿諛奉承之語,是極容易自以為是的,唐玄宗就是這樣一種精神與心理狀態。天下之事,只有他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他對自己的判斷力異常自信,他就認定了安祿山不會反,別人說安祿山要反,就是對安祿山的嫉妒和誣陷。

當安祿山舉兵叛亂的消息傳來,唐玄宗不敢面對現實,他只能選擇逃避,自己騙自己說是假消息,安祿山不可能反。這樣一個強盛的帝國,怎麼可能亂起來呢?他多麼希望是假消息,但現實是殘酷的,狠狠地打了他一個耳光。他只能在憤怒、懊悔、慌亂之中,派兵前去抵抗安祿山的叛亂大軍,最後在他的一片瞎指揮中,丟失了長安,大唐帝國也崩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