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號房”到“鮑毓明”,受害未成年的身後,家長在哪裡?

未成年受害近年曆程

2020年4月,鮑毓明的《煙臺上市公司高管涉嫌性侵養女》事件被曝光

2020年3月,N號房為26萬韓國男性提供了女性遭受性剝削事件被爆出

2013年5月,“校長帶女生開房案”;在這起案件曝光後的20天裡,另外7起校園性侵案件相繼陸續曝光


從“N號房”到“鮑毓明”,受害未成年的身後,家長在哪裡?


未成年性侵事件從未斷絕,早在2018年本篇作者就撰寫過文章

《甘肅19歲少女自殺——我們談談兒童性騷擾》呼籲每個家庭和家長都應重視未成年性保護的問題。

今天,不再去重操舊話,而是共同思考2個問題:

“N號房”事件受害未成年人共16名,她們的家長在哪裡?

為什麼沒有出面保護?

從“N號房”到“鮑毓明”,受害未成年的身後,家長在哪裡?

壹 - 家長,是隱匿罪惡之源

事實上管理“N號房”的犯罪人獲取未成年人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上傳的不雅照後,用“告知家長”的方式來威脅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心生恐懼,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受迫於威脅和猥褻而不能自救。

這是一個非常不合邏輯但確實存在的事實——受害人寧可選擇被壞人所脅迫,也不願讓家長知道事情的真相,這說明什麼?

說明孩子寧可面對壞人,也不願面對家長。

家長明明是孩子最親暱的人

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保護神

為何孩子如此懼怕?

她們在懼怕什麼?

從“N號房”到“鮑毓明”,受害未成年的身後,家長在哪裡?

我在日本做校內心理諮詢師的時候就曾接待過這樣一個女孩子

初中二年級,被交往的男生逼迫做一些不願做的性行為

如果女孩兒拒絕就會被男生威脅將她的事情公之於眾。


女孩子十分的痛苦,既不敢告訴別人,也不敢出面求救,

默默的獨自承受,到難以承受的時候也曾割腕自殺。

這是我們當時的對話:

你的父母之情麼?

-不知道?

你不願告訴你的父母是麼?

-是的

是什麼原因呢?

-我害怕

是什麼讓你比害怕那個男生更令你恐懼呢?

-他們會責備我、厭棄我、覺得我骯髒而且成為了他們的恥辱,一生的恥辱!

你似乎並不認為他們會幫助你擺脫現狀,是麼?

-是的!他們一定不會相信我發生了什麼,遭受了什麼,他們一定覺得都是我的錯,是我不知羞恥,這是我應該承受的結果。


本應該最能保護孩子的父母卻不知道事實的真相

著實令人痛心

更令人痛心的是

受侵未成年的父母80%都不知道他們的孩子發生了什麼


貳 - 為什麼孩子會認為家長只會責備自己?


1、人們不願面對難以接受的真相


面對解決的難題或者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時,動物的本能不是逃逸就是屈服,試圖減小對自己的傷害。

在上例中,後來我們接觸到威脅女孩的男生的母親,她一直強調自己的孩子不會這樣,她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出這樣的事。

其實她何嘗是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兒子真實的樣子,而是不願承認自己作為母親的教育失敗,以及身為人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人,總是很難直面失敗的自己

從“N號房”到“鮑毓明”,受害未成年的身後,家長在哪裡?

2否定和責怪,是家長的習慣

“為什麼這次沒考好?”

“為什麼欺負小朋友?”

“為什麼你要喜歡這種東西?”

“為什麼。。。。?”


在很多家長眼中,但凡不合理的,

不屬於正確的行為和想法的,都需要受到批判和制止。

所以很多孩子都會想,與其告訴你,你不理解還要罵我一頓,

不如不告訴你,反正你也不會知道。

從“N號房”到“鮑毓明”,受害未成年的身後,家長在哪裡?

如果不希望孩子受到危險和逼迫時不告知家長,僅僅耳提面命的說“無論什麼都要告訴爸爸媽媽”有用麼?

sorry!一毛錢用都沒有!

除非你做到以下幾點:


①正面接受孩子對於性的好奇心

和任何關於性的話題,讓孩子知道,即使是非常私密的話題,

也是可以和家長共同分享和討論,

“性”的話題既不羞恥也不骯髒;

忘記或者不知道怎麼做的看這篇文章《電視驚現接吻鏡頭!面對孩子家長要作何態度?》

只有這樣,

當孩子對性產生好奇時才不會嘗試你不知道的方式和途徑,

當遇到性侵犯時,才不會因為羞愧而難以啟齒


②溝通平等自由,做到 4 不原則

打壓:你喜歡的真是一點兒用都沒有!多放點兒心思在你學業上

否定:這些東西只會讓你越來越差勁!

質問:你關心的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

責備:你就是因為想東想西,你的學習才這麼差!


但家長總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行為價值觀,要怎麼做?

忘記的或者不知道的,請看這篇文章《和孩子講道理不管用?那你需要試試這個!》


③建立溝通習慣

每天都和孩子隨便聊聊天,話題不限,

即使你並不同意他的觀點和做法,也不要急於否定,

先聽聽他是怎麼看。


這樣的話他/她會覺得和父母交流起來沒有壓力也沒有心理負擔

交流不僅僅成為了一種習慣,同時願意將更多的小秘密告訴父母。

從“N號房”到“鮑毓明”,受害未成年的身後,家長在哪裡?


允許留白

允許孩子有私密的空間和想法,

這當然是建立在前三點都做到的基礎上。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得到尊重,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

他/她的沉默或者是不回應很多時候是在進行思考,

如果家長在前期已經建立了平等溝通的環境

而且擁有良好的溝通習慣,

那麼孩子想明白之後自然會來找你進行商談。

從“N號房”到“鮑毓明”,受害未成年的身後,家長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