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最后的守护者,曾国藩的用人驭将之术


大清最后的守护者,曾国藩的用人驭将之术

用人之道在于掌握心态,曾国藩颇得其中三昧。

他为了攻取安庆,作为攻打太平天国天京的基地,一概拒绝了各地的求援,不料,由于判断失误,受困于太平军,形势十分危急。

他手下的人,估计难以支持,便纷纷收拾行李,准备随时逃跑。

曾国藩发现这一情况,不动声色,不但未加惩责,相反,忽然传令说:“敌军进逼,局势严重,有要暂时回家去的,支给三个月薪水,等局势平稳后再回营来,我不介意。”

他的这一招真灵,命令一传下,想逃跑的人都深受感动,并觉得很惭愧,急忙取回行李,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于是,人心稳固,终于渡过难关,获得救援,不久即打下安庆。

曾国藩极重视收罗名人学士。

他的幕僚中人才济济,还有所谓“圣七贤”,都是饱学宿儒,都给予很高的荣誉,很优厚的待遇,把他们养起来但不交给他们具体任务。

其中有一老儒,写了一篇《不动心说》给曾国藩,该文最后一段说:“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曰不动。”

表明自己绝不为女色和权位动心。

幕中有一位幕友叫李鸿裔,年轻气盛,有才学,好直言,深得曾国藩的厚爱。

大清最后的守护者,曾国藩的用人驭将之术

有一天,他去曾国藩的书房坐谈,正好有客来访。

曾国藩去见客,他无意中在几案上看到那篇妙文,认为言不由衷,于是,提笔在文末写道:“妙曼娥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担见中堂。”

中堂是内阁大学士的别称。

当时,曾国藩官拜内阁大学士,出任两江总督,故这里“见中堂”指见曾国藩,讽刺该文作者既说对权位不动心,为什么要来巴结曾中堂呢?

李鸿裔题完诗就走了。

等曾国藩送走客人回书房,见到李鸿裔的题诗,立即派好几个人,拿令箭,命人必须马上把他召回来。

结果,在秦淮河的画舫中抓到了李鸿裔。

曾国藩严厉地对他说:这些老儒都是很有声望的,他所说的话必不能坦白如一,这一点我也很清楚,但他们是靠这种虚名混饭吃的,现在你揭穿了他们的假面具,就会打破他们的饭碗,他们就要和你拼命,会惹来杀身之祸,你以后做事要考虑后果,收敛一些。”

这件事说明,曾国藩很重视笼络社会上有影响的名人,为己所用。

有时,他对不能罗致到手的名儒,也开点玩笑。

湖南名儒郭意诚,和所谓“同治中兴”的各位大官关系都很好。

大家都想把他拉入幕中,但郭意诚极爱恋他的妻子,不愿远离,都一一力辞不就。

曾国藩就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突然写一封信给他,说:“知公麋鹿之性,不堪束缚,请屈尊暂临,奉商一切,并偕仙眷同行,当饬人扫榻以俟。”

郭意诚接到信,以为是临时有事和他商量,只去数日即可返回,既不常住,就不能不给面子,他独自一人应邀而去。

等他到了,曾国藩又派人给他一封信,说:“燕雁有代飞之候,鸳鸯无独宿之时。”

不忍看他们鸳鸯独宿,故请他回去。

郭意诚看了信也只好一笑置之。

大清最后的守护者,曾国藩的用人驭将之术

曾国藩驻军安庆时,有亲戚从湖南湘乡老家的农村来,行李很简单,衣服破旧朴素,因家计贫寒,前来投奔谋差事。

曾国藩询问乡里及戚友的近况,这位亲戚答话不多,但简明扼要颇中肯,受到曾的赏识,将要委任他做事。

曾国藩有个习惯,每日三餐都定时与众幕客一起吃。

有一天,正在吃饭的时候,这位亲戚发现米饭中有秕粒,把它拣了出来,被曾国藩看见,注视他很久,没说什么。

饭后,曾国藩支二十两银子赠他,为他送行。

这亲戚大惊失色,不知是什么原因不录用他,去求曾的表弟彭杏南问个究竟。

曾国藩说:“他吃饭还挑秕粒,平时既不是豪富,又未曾作客在外,是个种田的人,来此不过一月余,即有如此举动,我们乡下的人难道是这样的吗?我怕他见异思迁,不成气候。”

可见他体察入微。

彭杏南替亲戚求情说:“这件事算不了什么大过错,请给他一个机会再试一试吧。”

曾国藩平日喜欢种植蔬菜,每天采摘鲜菜吃,就让他主持菜园的事。

有了这次教训,他格外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刻苦自励,每天和雇工们寝食与共,灌溉施粪,从早到晚,不肯休息片刻。

将近一年,始终不渝。

这一切,曾国藩都看在眼里,这才召他来,亲自对他讲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并进一步规劝他。

那同乡也愧悔不已。

此后,曾国藩派他做别的事情,他都能勤奋从事,恪尽职守。

后来,终于从布衣扶摇直上,当了观察使加布政使衔。

大清最后的守护者,曾国藩的用人驭将之术

有一个叫李金暘的将领,还不到30岁,勇敢绝伦,人们都说他是跋扈将军”,绰号“冲天炮”,累建军功,升任副将。

他统兵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打了败仗,被困在太平军统治区,后来逃归军营。

他的朋友张光照控告他通敌。

他们二人被押解到东流大营审讯。

曾国藩辨明李金暘通敌的冤枉,判张光照诬告统领上司,先行正法。

李金暘得雪冤情,前往拜见,称赞曾中堂明见万里,感激涕零。

不料曾国藩传令:李金晹虽非通敌,既打败仗,也有应得之罪,著以军法从事。

曾国藩即派亲兵营哨官曹仁美,把他绑至东门外处斩。

在场的人无不瞠目结舌,深感意外。

后来欧阳晓岑曾经问曾国藩,李金暘的冤枉既已昭雪,为什么还要杀他?

曾国藩答道:“左宗棠等人都夸奖他才可大用,我若不能用,不如除了他。况且,江西都纷纷说他通敌,我违背众论,杀了张光照,怎能不顺人心杀李金踢呢?”

在他看来,自己不能用的人,也不能让别人用,非除掉不可,手段十分毒辣。

曾国藩崇尚俭朴,他带兵到池州,州官好奢侈,设盛宴款待。

曾国藩告诫州官说:“现在国难当头,应该提倡节俭,你怎能这样铺张浪费呢?我喜欢吃素的。”

州官点头称是,次日,果然换了素席。

曾国藩听说吃素的很高兴。

随从告诉他,这桌素宴花了八十两银子,是昨天正席的三倍。

曾国藩听了非常恼火,便参了他一本,罢了他的官。

曾国藩对当时比比皆是的腐败官僚极为痛恨。

他很善于幽默,曾对人说:“人生愁思之际,一闻谑语,开口便笑,百忧顿解。”

故他以善滑闻名。

有一天,他与宾客大谈时局,颇有感触,不禁长叹一声说,“不肖者接踵而起,办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当设一个‘绝无良心科以安之。”

满堂宾客听罢,都为之捧腹。

大清最后的守护者,曾国藩的用人驭将之术

曾国藩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调教,他对李鸿章的教导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比李大13岁,早十年中进士,可以说是李鸿章的前辈。

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任礼部侍郎,在京城的贤良寺讲授理学。

二十四岁刚中进士的李鸿章恰巧居住在该寺,常去听讲,并行弟子礼,建立了师生关系。

曾国藩对李鸿章颇为赏识,常对人夸奖说:“此子必将成为相辅之器。”

但认识到他的美中不足是,少年得志,年轻气盛,目中无人,需要善加调教。

后来,曾国藩奉命组织湘军,不久即任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

李鸿章任安徽巡抚吕贤基的幕僚,却不被重用,所提条陈累累不被采纳,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决心另谋高就。

他深知国家正在用人之际,曾国藩前途看好,并正在大力收罗人才。

他与曾又有师生之谊,心想老师一定会重用我这个得意门生,便兴冲冲前往投奔曾国藩。

这日傍晩,曾国藩接到李鸿章求见的拜帖时,正在偏房洗脚。

他有意借机调教心高气傲的李鸿章,故意不去客厅见客,命人把他领到偏房来相见。

李鸿章被领到偏房已经很不高兴。

见面时,曾国藩还照样洗他的脚,没有站起来迎接,只是示意他在旁边的椅子上就坐。

李鸿章见他如此冷淡无礼,不禁怒形于色,责问道,“门生远到而来,又在门房等了许久,老师怎么还在洗脚?”

曾国藩漫不经心地笑呼他的字,说,“少荃在京与我日久,还不知道我的习惯吗?每晚洗脚浑身舒畅,还可祛病延寿呢?”

李鸿章见他还无起身相迎之意,又听门外吏役窃笑,觉得受到极大的侮辱,实在无法忍受,转身拂袖扬长而去。

只听身后曾国藩长叹一声道:“还是如此少年气盛怎能承扭重任!”

李鸿章一边走着,一边还在为曾国藩的怠慢愤愤不平,并百思不得其解,心想,老师过去对我不错,褒奖有加,今日为何如此待我?

正当他为投奔无门而苦恼时,忽听见马铃声,转眼马已到跟前。

李鸿章细看,马上坐的竟是过去的好友程学启,喜出望外。

他正要上前招呼,只见程学启已跳下马来,抢先拱手道:“少荃啊少荃,你果然被老师给看透了。”

接着说明来意道:“刚才你一出门,老师便叫我去,说明有意对你怠慢的原因。他说你志大才高,前途无量,只是少年气盛,心胸狭窄,不改掉此毛病,难有大发展,现他差我来请你回去。”

李鸿章仍有点想不通说:“老师对门生的缺点何不直言教诲,何以要这般戏弄?”

程学启笑道:“老师对你戏弄是对顽症下猛药,给你一个强烈的刺激,让你永远记住。同辈人背后谁不说你目中无人,听不进批评意见?所以都不愿当面指出,今天老师负起老师的责任,教训你,你应该感激并改正,怎能反怪罪于他呢?”

李鸿章对老师的用心良苦有了领悟,后悔刚才不该负气而出,便心悦诚服地跟从程学启返回再拜见老师。

当他们到了衙门,只见曾国藩已衣冠整齐,满面春风地站在门口等候。

李鸿章急忙上前行礼。

曾国藩一边还礼,一边风趣地笑道:“少荃不会怪我前倨而后恭吧!”

进了客厅,李鸿章一再谢罪,请求原谅。

大清最后的守护者,曾国藩的用人驭将之术


曾国藩进一步开导他说:“当前朝廷急需良才,贤契才智过人,正好大显身手。但自古要成大事者,不但要有才干,还必须有器量,二者同等重要,不可不加重视。”

李鸿章连连点头称是,表示此次前来投效,望老师多多提携教诲。

从此,李鸿章成了曾国藩的幕僚,二人常为军国大事彻夜长谈。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正确意见多加采纳,对错误的意见诚恳指点纠正,使李鸿章增长了不少见识,傲气也有所改正。

一个多月后,曾国藩认为李鸿章已可独当一面承担重任了,便命他与程学启、刘铭传等去组织训练淮军。

后来,淮军与湘军齐名,也为此后李鸿章成为三朝元老重臣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鸿章后来的发展,与曾国藩的提携教诲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办事讲求实效,不愿意摆花架子。

他在初任两江总督时,朝廷为了倚重他,已经给了他不少头衔。

有一次,文书拟好文稿送他审阅,文件开头写了他的全部官衔。

曾国藩看后摇摇头认为过于繁琐,提笔删去,并在稿纸空白处题七绝诗一首曰:“官儿虽多成何用?闲字徒多看不清;删去此条重缮写,留为日后座铭旌。”

以此教训其下属,作风应平实无华。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占领天京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和亲友纷纷给他发来贺信、贺电,无非是歌功颂德之言,大加吹捧。

他认为这是大家在给他“灌米汤”,即拍马屁,于是就把它汇集成册,封面题名叫做《米汤大全》,甚为风趣,也体现了他求实的作风。

资料来源

(1)《水窗春呓》,第2页。

(2)《清朝野史大观》第三册,卷七,第69-73页。

(3)《清稗类钞》第四册,第1532-1533页

(4)《清稗类钞》第十三册,第6419页。

(5)《睇向斋秘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