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學:“面具背後”的匠心與“俠義”

2011年,李東學憑藉《甄嬛傳》中“果郡王”允禮一角被廣大觀眾所熟知,並拿到了2012年度國劇盛典“最佳新人男演員獎”。之後,在短短的幾年裡,李東學塑造了一系列性格不一的角色,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翠山,《面具背後中的徐繼發與林奕晨,《城市戀人》中的丁墨,《包青天》中的包拯,《繡春刀》中的靳一川等等。這些角色,李東學大盡管有些角色的處理偶有“瑕疵”,但總體而言,都表現出了李東學演繹的專業性與塑造角色的魅力。尤其是,在最近熱播的《倚天屠龍記》與《面具背後》,李東學不僅挑戰了“張翠山”,而且一人分飾兩角,表現出了驚人的可塑性。

這種可塑性,很大程度上在於,對於演員的態度,對於角色的把握,對於自我的突破。例如,在《面具背後》,李東學就演了“哥哥”徐繼發和“弟弟”林奕晨。在徐繼發的身上,李東學抓住了其特警的身份,一舉一動都流露出“軍人”本色,由此,通過行為和語言方式去表現他的開朗仗義與剛毅的性格。而至於,弟弟林奕晨,李東學演繹起來則多了幾分柔情,乃至高冷。例如,在劇中,作為企業家的林奕晨,面對著對手與其的競爭,他反而沒有藉機潑冷水,而是為對方說好話,讓對方有競標的資格。但是,在競標場上,林奕晨又以日本人傾銷人工絲綢,破壞上海絲綢環境而憤起抗議的行為,又給予了林奕晨一顆“赤子之心”。這些都在李東學的詮釋下,有了生活的質感,令人信服。

如果說李東學在《面具背後》藏著驚人的塑造力,那麼在《倚天屠龍記》中他的表演則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這不僅是因為,這一致敬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較之前的版本,更好地遵循了原著的敘事;還因為張翠山的“角色”人設,讓新版《倚天屠龍記》頗具新意。

李東學:“面具背後”的匠心與“俠義”


在原著中,金庸先生是這樣描寫張翠山的,“馬上乘者是個二十一二歲的少年,面目俊秀,雖然略覺清癯,但神朗氣爽,身形的瘦弱竟掩不住一股剽悍之意。”從外形上來看,李東學是符合這一設定的。這與之前的有些版本而言,是有著明顯的進步,如劉松仁當年演張翠山時已經五十多歲。但是,在塑造張翠山時,李東學也犯難了,“這是比較難演的”。因為,在李東學之前,蘇有朋版、馬景濤等人都演過,而且影響也不小。好在,新版的《倚天屠龍記》避開了老版《倚天屠龍記》對於張翠山的設計,而是從原著本身出發,去表達一個貼近於金庸先生筆下的張翠山形象。

具體來說,新版的《倚天屠龍記》摒棄了老版《倚天屠龍記》中張翠山的“藏”與“改”的方式,讓他不僅僅侷限於“父親”和“張無忌”相互映射的功能性人物,而是突出他的“主角”位置。如此,李東學在把握張翠山的性格特徵時,就發生了變化,並且他也表現出了這種差異。例如,張翠山一出場,就佔據著主要的位置,既通過道觀裡頂禮真武大帝等細節凸顯了其“五師叔”的“主人公”身份,又在給師父張三丰賀壽的橋段裡表明了他的“受寵”地位。當然,李東學也抓住了這一點,表現出了張翠山的無羈與灑脫。

此外,張翠山也是俠義與柔情的,因為他有自己的武俠觀,是重情重義之人。劇中,因為金毛獅王和屠龍寶刀的事情,張翠山被逼無奈,最後只能自刎。然而,在這一段戲裡,李東學則摒棄了符號式的表演,僅僅通過兩個眼神就將這種複雜的情感表達了出來。一種眼神是,帶著對武林同人的不屑,對“寶刀屠龍”式的武林霸主的不屑,乃至對真正的俠義精神的追求與嚮往而鄙視了武林同人。當然,這一點,被“兒子”張無忌所繼承;另一種眼神則是,對妻子殷素素的不捨情感。李東學的兩種情感轉換,令張翠山一下子有了血肉,演活了張翠山。這是難能可貴的。

不忘初心,堅持角色的創新和挑戰讓李東學的獨闢蹊徑完成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