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款平臺“掐架”:商業模式不是惡性競爭的理由

近日,一段打架的網絡視頻把國內兩大籌款平臺送上了熱搜。兩家平臺的推廣人員被指因醫院“掃樓”而引起爭執。“做公益還是搶生意”“籌人相見,分外眼紅”等討論又一次在網友間引爆。(4月16日 新華社)

記得去年11月30日,某家籌款平臺線下業務人員“掃樓式”尋找籌款者、“地推”人員按單提成的新聞一度讓其公司“六上熱搜”,並被《人民日報》質疑:“以拿提成為目的,引導患者籌款提供便利,是不是把慈善當成生意?”雖然兩平臺一次次解釋,籌款平臺並非慈善組織,而是進行盈利的商業公司,但為何仍然屢遭信任危機?

商業模式並不意味著可以不承擔社會責任,更何況是有著“公益初心”的眾籌平臺。

不要把服務做成“推銷”,獲取註冊用戶,誠意比宣傳更重要。籌款平臺,正如它自己的定位一樣,是一種方便病人籌集愛心捐款的互聯網工具。籌款人多少、收集金額多少,本是籌款者與捐助者的自身行為,而不該是平臺推廣宣傳。再者,如水滴籌創始人沈鵬所講,線下工作的本意為使得家庭困難卻不會使用籌款工具的人得到線下指導,為其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而從目前現狀來看,底層工作人員的業績考核方式卻使得平臺初心“跑偏”,不僅沒能照顧到病患,甚至因過度宣傳擾亂了病房環境,透支了平臺本身的信任度。

不要把競爭等同“爭搶”,贏得長久效益,信任比市場更重要。回到“掐架”事件本身,不論事發何因,已足以體現兩公司員工間的不信任與惡性攀比。兩平臺本身都面朝“解決社會問題”這個一致的方向,立足於“用商業模式助力社會發展”這個發展的動力,卻屢次因爭搶註冊用戶、爭搶市場份額而比得頭破血流。具有社會性質的企業,真正的良性競爭是通過比拼服務收穫信任感,而非通過暴力搶佔用戶。令人惋惜的是,後期兩平臺的聲明仍然互相指摘,一言一語中充滿著火藥味。

商業模式與公益服務的結合,本是一個雙贏的項目。如何處理好盈利與公益之間的關係,是平臺必須去思考的問題。社會企業,想辦法讓自己“活下去”無可厚非,但要明白,搶佔市場份額的惡性競爭只會辜負民眾信任,真正規範的良心善意才是長久之計。(孫凌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