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天朗气清,春风和煦。4月24日,我们温州旅游体验师参加了“温州市乡村旅游节、瑞安市乡村旅游嘉年华”开幕式后,一行人,走进了中国活化石印刷文化村——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东源木活字印刷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说东源村的祖先原籍河南,清乾隆元年(1736年),先祖王应忠携五个儿子迁居到东源,同时把这已经延续几百年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带到了东源,开始把木刻活字应用于谱牒印刷。从此,东源村的祖祖辈辈就和木刻活字印刷与修谱结下不解之缘,“梓辑”就成为他们的谋生之技,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东源村有新、老两座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

新馆里设有两个展示厅,分别由实物和图片展示中国印刷史和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完整地再现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刻字、检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线装等二十道工序;老馆的前身为东源村刻印世家王氏老宅,修缮后建馆开放,庭院宽敞,馆舍古朴,为一正两厢瑞安传统农家庭院,石墙、木构、青瓦、悬山顶建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展示馆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东源的木活字用材考究,自祖上传承下来都是采用又韧又硬,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特别适合于雕刻的上好棠梨木。买回的棠梨木经干燥后,先按字模尺寸留有加工余量的厚度切成一块块板料,然后将数块板料层叠在一起扎紧,用细木工锯锯成数十厘米长的一条条方形木条,再将木条层层码放,用木制匝框架夹住,沿匝框架内侧锯开,最后用刨子将前后两端刨平,一个个字模制作完成,存放备用。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木活字尺寸还根据谱牒排版的需要,分为大、小两号字体,为了防止混淆串用,活字尺寸略有差异。一般大号字体稍呈扁形,横13毫米,竖11毫米左右;小号字稍呈长方形,横6毫米,竖8毫米左右,大小号字模方柱体长13至18毫米左右。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听了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后,我们对木活字技艺赞叹不已,同时,也被东源村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大潮中,传承这一技艺的精神感动了,大家纷纷掏出照相机,“咔嚓”、“咔嚓”,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活字印刷实物留在了我们的镜头里。大家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不管是摄影师也好,摄影菜鸟也好,拍到传承了几百年的物件,这是何等的珍贵呀!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展示馆里,木活字印刷的两位传承人还为我们演示了刻字和印刷的过程。刻字时,上好的棠梨木字块,固定在一块模板上,雕刻者静心运气,左手食指顶住刀把的下半部分,沿着老宋体字的边缘刻入,一刀一刀,细细地刻着,力道精准均匀。大约十多分钟,在木屑飞舞中,一个木活字就刻成了。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印刷台边,演示者将一块刻着花纹的乌黑木板放正,只见他用一把短刷蘸上墨汁,在刻板上反复刷涂,然后将一张白纸覆盖在上面,接着用另一张棕制的刷子在纸面上不停地轻轻来回扫动,直到纸背微微渗透出些墨印来,再轻轻地揭开白纸,一张写有古诗的宋体字符就已印好。真是神奇极了!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看过传承者那熟练的刻字和印刷技术,我们一阵感叹!此时的时光,仿佛一刹那间倒流几百年,眼前呈现的正是活生生的元代大德年间木活字印刷术呢!

馆里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技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项非常宝贵的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瑞安东源村

很不简单,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

参观完毕,离开展示馆时,我仍然沉醉在刚才的场景中,慢慢地跟随大家走出展示馆。路上,总是意犹未尽,一次次情不自禁地回头,看着,再看着......



图:温州旅游体验师林鸿麟(零碎伯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