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晚餐(杜課766期)

元旦的晚餐

杜駿飛

人人都說今天是所謂“元旦佳節”,但它其實並不是一個悠久的傳統,也不是真正的民俗。

元,是“始”的意思,旦,是“日”的意思;因此,“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中國歷史上的“元旦”一向是指農曆正月初一,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方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我們中國人在這一天“過元旦”的歷史,也不過只有七十年。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七十年,但我們的一生裡,則難得有一次。於是,今天,我約了留守學校的幾位弟子,我們鄭重其事地過了一回元旦。

——但是,我們能做什麼呢?

古典式的元旦傳統已經大致終結了,即使是在陰曆的初一,也是如此。我們不能祭神荼和鬱壘這兩位門神,也不會去飲用椒柏酒,更不會燃放爆竹去驚嚇山臊,唯一像古人的地方,就只能是“聚宴”了,也就是吃一頓團圓飯。

我們找了一家火鍋店。吃火鍋是我的建議,因為火鍋要求大家“合餐“,因而更具有團聚的儀式感。

但話說回來,上古時,中國古人為了強調地位尊卑,一向是實行分餐制的。合餐制,至少在士大夫階層是不流行的。直到隋朝,中國人還認為合餐有失體面,在一個盆裡吃飯,是可能被人挖苦的行為。中式分餐製為什麼後來被合餐取代,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漢人在引入“胡床”、“胡凳”等高腳傢俱後,導致了合餐的普及,另一種解釋認為,是鮮卑、蒙古等蠻族文化征服中土後的結果。

因此,按照傳統,我們原本是不應該在今天過元旦的,按照古禮,我們也未必要吃火鍋。

大概,人是場域性的動物,也是環境和生命史教化的對象,我們積久成習,便認為這樣的日子理當如此過元旦,就像我們的上一輩子人認為理當在正月初一過元旦一樣。我們耳濡目染,便認為這樣的聚宴就理當合餐。

於是有了晚上這頓飯。

但是,既然今天過元旦不是必然的,聚宴不是必然的,合餐更不是必然的,那麼我們今晚聚會的意義是什麼呢?

我以為,人之間的聚合,不在於身處哪一個節日,也不在於怎麼吃飯,而在見面本身。

這個時代是這麼疲倦,我們是這麼忙碌,網絡交往是這麼深刻地普遍地取代了現實,我們能坐下來,面對面地吃一頓飯,且只為吃出親身團聚的感覺,這是多麼奢侈。

看著我身邊這些同學們,想到他們和我相處的點點滴滴,想到他們每一個面龐下都有豐富的心靈,想到他們的前二十年和後二十年,想到我們頭頂的星空已歷億萬年,今晚的意義,便不再停留在眼前。

在今天這個夜晚,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人生的日常中,佳節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吃飯也是無所謂好無所謂差的,但與誰見面就至關重要了。

如果我們真的理解了人生,也就真的理解了與人吃飯。如果我們對人認真一點,我們就真的在人生中了,如果我們對與人吃飯珍惜一點,人生也就會珍貴一點。

如果每天總是這樣認真且珍惜,也許人生也會慢而從容,直到——每一天就都成了元旦。

於是,我們認真而歡快地吃了今晚的火鍋,且認真地合了影,以作人生的留念。


元旦的晚餐(杜課766期)

元旦的晚餐(杜課766期)

- E N D -

作者:杜駿飛,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杜課”(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