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物理化學還遠遠不夠

邏輯是個好東西,可惜不是人人都有,主要原因是中學課堂上沒有怎麼教。所以學了物理化學的人還信中醫理論人很多,他們並不會因為腦子裡有兩套互相沖突的東西而不爽,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其中的問題。要把這一套東西理清楚,除了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知識外,還需要多思考。

很多人分不清楚相關性和因果關係,兩件事情的一前一後發生可能完全沒有關係,這種情況好理解,但它們如果有關係,並且經常性的一前一後發生,很多人就會認為其中有因果關係了。我們可以從不少學術論文中看到這樣的情況。

舉個例子,黃同學意外發現一個化學反應產率遠超文獻報道,他仔細檢查,發現是瓶子沒蓋緊。這時候你重複實驗,發現瓶子沒蓋緊也能做出來同樣的結果,於是匆忙下結論:瓶子沒蓋緊和產率提高有因果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原因是瓶子沒蓋緊,導致溶劑和部分低沸點反應物揮發,瓶內剩餘物溫度升高,結果產率提高了。瞭解清楚原因後,換高沸點溶劑,瓶子蓋緊了也能做高產率。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涉及到很簡單的化學反應和基團。但是,一種藥物作用在人身上,就要複雜的多了。在臨床上,我們往往通過雙盲試驗來確定這種藥物對某種疾病是否有用,但這些都有兩個大前提→人是一致的,藥物是一致的。否則對應到前面的情況就是:你實驗條件都不同了,怎麼“重複”實驗?

舉個例子,青蒿素,從黃花蒿里提取的物質。不管是中國人提取的,還是南斯拉夫人提取的,都是這麼一個物質;不論給越南人吃,還是給印度人吃,都有用。(這種對抗微生物的藥物,一般都是世界通用的,有些單抗藥,就只能對部分人群起作用了,這就要從不一致當中去尋找一致性了)

那麼青蒿素是怎麼成為靠譜的藥品的呢?我們剛剛提到的黃同學回國以後開宗立派,門下的吳同學和基友周同學,用簡易的核磁、質譜等設備腦補了一個青蒿素的分子結構,發現和各種實驗都很吻合,這是第一步;邢同學說:腦補的不算,你們把腦補的結構做出來和天然產物對比一下看是不是一樣才作數!於是黃同學的關門弟子許同學接過手來,花了5年時間把這個腦補的結構做出來了,跟天然提取的青蒿素完全一致。這就確認了,我們吃的青蒿素、南斯拉夫的青蒿素都是一種東西,而且就是我們畫在紙上的這個玩意兒。

你看,我們花了這麼大的代價,才解決了青蒿素能治療瘧疾這個因果關係中的一小部分前提問題。而其中的邏輯關係問題則是依賴海量的臨床試驗來確立的。那麼這個前提重不重要呢?當然重要。如果我們都不能確定病人吃的是一樣的藥物,後面做再多臨床試驗都是白搭。舉例如大麻,用於纖維和用於藥物的大麻,其四氫大麻酚含量相差十倍以上,可以說完全是不同的東西。而我們有些中藥企業採購的藥材來自天南海北,你很難確定這一批和下一批的質量是一樣的,這就給後續試驗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而天然提取物就沒有這個困難,放之四海而皆準,很好做後續試驗。

講完了前提,我們再捎帶一下因果關係的證明。實際上醫學的證明很難像數學一樣嚴格意義上證明,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海量數據中分析出一些結果:這就要依賴雙盲測試。我們要證明:青蒿可以治好瘧疾,就要排除掉:不吃青蒿素也好了的人,吃了青蒿素也沒好的人,以及誤以為自己吃了靈丹妙藥而精神振奮好了的人。我們讓給藥的人、吃藥的人都不確定手上拿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青蒿素,然後看最後的結果是不是有用。具體過程不再贅述,可以詳細上網查查。實際上,很多有機合成的方法學文章,在正式發表前,也要交給其他課題組、在其他實驗場地來測試幾遍,排除掉一些影響因素,當然這種情況一般不會搞雙盲這麼複雜。舉個例子,有實驗室發現了自己用鎳可以催化某偶聯反應,別人重複不出來,檢查後發現自己實驗室的瓶子里長期用鈀,都附著有痕量的鈀,實際還是鈀在催化。這就是論證過程沒有排除掉足夠多幹擾因素。

我們這裡為什麼要講青蒿素呢?實際上青蒿素一方面是中醫藥庫裡提出的寶藏,另一方面卻又說明了中醫藥庫裡有海量的糟粕。在青蒿素被篩選出來之前,國內團隊篩過了4萬多種藥物,屠呦呦找了幾百個個藥方,其中大部分都是無效的。而葛洪在東晉時期就發現青蒿榨汁喝可以治療瘧疾,按理說這個有效的藥方應該被髮揚光大才對,為何竟然被淹沒在這海量的無效方子裡了?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中醫沒有建立起來類似“雙盲測試”的分析方法,或者說雙盲要求過於嚴苛了,中醫沒有能建立起來一套有效方法去分析哪些患者是被治癒的,哪些是自愈的。因為沒有這種方法,一大堆醫生用青蒿或者別的什麼東西熬湯給病人喝,把自愈當治癒,留下了大量無用卻自以為有用的藥方。結果到清朝,康麻子的瘧疾卻需要外國傳教士帶來的金雞納樹皮才能治好。事實上,金雞納樹皮提取的奎寧是另一種對抗瘧疾的良藥,某種意義上說中醫在瘧疾這個問題上,比印第安人差遠了。

你看我從頭到尾講的都是實踐問題,好像沒有講理論問題,其實理論問題也是需要實踐來檢驗的。我們還是拿瘧疾來說,現代醫學把瘧原蟲的生活史搞得一清二楚,瘧原蟲長什麼樣拍給你看,得了瘧疾的人身上都能找出來虐原蟲,蚊子身上也能找到,瘧原蟲進入人身上就會感染瘧疾,把蚊子消滅了就可以避免傳染。你再看看中醫怎麼說“夏傷於暑,秋必瘧”“外受六淫之氣,內為氣情所傷”。這個你說怎麼看待吧,我們不說苛求古人,中醫能發現“暑”和瘧疾的關係,和蚊子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盛行也是有一定聯繫的。但是這就類似我們最開頭說的瓶蓋問題,中醫只看到了沒蓋瓶蓋產率高,但是背後的原因還沒有挖掘出來。如果沒有瘧原蟲、或者沒有蚊蟲叮咬,就算再怎麼傷於暑,瘧疾也不會憑空出現的。

這個時候回過頭來再想想自己學過的物理化學,看看那些小球木塊線圈,看看那些元素的發現,就會發現邏輯的重要性,否則那麼多微小的實驗現象就會被掩蓋,重大的發現就會被推遲。

當然,現代科學遠非完美,尚有一些疾病無法攻克或者沒有精力去攻克一些不重要的疾病,這都給傳統醫學、替代醫學留下了一些生存空間。這些,我認為交給市場去處理也好,一方面或許這個市場足夠大了,藥企才會有動力去研發藥到病除的藥物去解決一些原本“不重要的疾病”,另一方面對於一些絕症患者,直接告訴他們沒得治或許也過於殘酷了。但是,作為我們自己,學過物理、化學還有生物,還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邏輯是個好東西,可惜不是人人都有,主要原因是中學課堂上沒有怎麼教。所以學了物理化學的人還信中醫理論人很多,他們並不會因為腦子裡有兩套互相沖突的東西而不爽,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其中的問題。要把這一套東西理清楚,除了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知識外,還需要多思考。

很多人分不清楚相關性和因果關係,兩件事情的一前一後發生可能完全沒有關係,這種情況好理解,但它們如果有關係,並且經常性的一前一後發生,很多人就會認為其中有因果關係了。我們可以從不少學術論文中看到這樣的情況。

舉個例子,黃同學意外發現一個化學反應產率遠超文獻報道,他仔細檢查,發現是瓶子沒蓋緊。這時候你重複實驗,發現瓶子沒蓋緊也能做出來同樣的結果,於是匆忙下結論:瓶子沒蓋緊和產率提高有因果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原因是瓶子沒蓋緊,導致溶劑和部分低沸點反應物揮發,瓶內剩餘物溫度升高,結果產率提高了。瞭解清楚原因後,換高沸點溶劑,瓶子蓋緊了也能做高產率。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涉及到很簡單的化學反應和基團。但是,一種藥物作用在人身上,就要複雜的多了。在臨床上,我們往往通過雙盲試驗來確定這種藥物對某種疾病是否有用,但這些都有兩個大前提→人是一致的,藥物是一致的。否則對應到前面的情況就是:你實驗條件都不同了,怎麼“重複”實驗?

舉個例子,青蒿素,從黃花蒿里提取的物質。不管是中國人提取的,還是南斯拉夫人提取的,都是這麼一個物質;不論給越南人吃,還是給印度人吃,都有用。(這種對抗微生物的藥物,一般都是世界通用的,有些單抗藥,就只能對部分人群起作用了,這就要從不一致當中去尋找一致性了)

那麼青蒿素是怎麼成為靠譜的藥品的呢?我們剛剛提到的黃同學回國以後開宗立派,門下的吳同學和基友周同學,用簡易的核磁、質譜等設備腦補了一個青蒿素的分子結構,發現和各種實驗都很吻合,這是第一步;邢同學說:腦補的不算,你們把腦補的結構做出來和天然產物對比一下看是不是一樣才作數!於是黃同學的關門弟子許同學接過手來,花了5年時間把這個腦補的結構做出來了,跟天然提取的青蒿素完全一致。這就確認了,我們吃的青蒿素、南斯拉夫的青蒿素都是一種東西,而且就是我們畫在紙上的這個玩意兒。

你看,我們花了這麼大的代價,才解決了青蒿素能治療瘧疾這個因果關係中的一小部分前提問題。而其中的邏輯關係問題則是依賴海量的臨床試驗來確立的。那麼這個前提重不重要呢?當然重要。如果我們都不能確定病人吃的是一樣的藥物,後面做再多臨床試驗都是白搭。舉例如大麻,用於纖維和用於藥物的大麻,其四氫大麻酚含量相差十倍以上,可以說完全是不同的東西。而我們有些中藥企業採購的藥材來自天南海北,你很難確定這一批和下一批的質量是一樣的,這就給後續試驗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而天然提取物就沒有這個困難,放之四海而皆準,很好做後續試驗。

講完了前提,我們再捎帶一下因果關係的證明。實際上醫學的證明很難像數學一樣嚴格意義上證明,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海量數據中分析出一些結果:這就要依賴雙盲測試。我們要證明:青蒿可以治好瘧疾,就要排除掉:不吃青蒿素也好了的人,吃了青蒿素也沒好的人,以及誤以為自己吃了靈丹妙藥而精神振奮好了的人。我們讓給藥的人、吃藥的人都不確定手上拿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青蒿素,然後看最後的結果是不是有用。具體過程不再贅述,可以詳細上網查查。實際上,很多有機合成的方法學文章,在正式發表前,也要交給其他課題組、在其他實驗場地來測試幾遍,排除掉一些影響因素,當然這種情況一般不會搞雙盲這麼複雜。舉個例子,有實驗室發現了自己用鎳可以催化某偶聯反應,別人重複不出來,檢查後發現自己實驗室的瓶子里長期用鈀,都附著有痕量的鈀,實際還是鈀在催化。這就是論證過程沒有排除掉足夠多幹擾因素。

我們這裡為什麼要講青蒿素呢?實際上青蒿素一方面是中醫藥庫裡提出的寶藏,另一方面卻又說明了中醫藥庫裡有海量的糟粕。在青蒿素被篩選出來之前,國內團隊篩過了4萬多種藥物,屠呦呦找了640個藥方,其中大部分都是無效的。而葛洪在東晉時期就發現青蒿榨汁喝可以治療瘧疾,按理說這個有效的藥方應該被髮揚光大才對,為何竟然被淹沒在這海量的無效方子裡了?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中醫沒有建立起來類似“雙盲測試”的分析方法,或者說雙盲要求過於嚴苛了,中醫沒有能建立起來一套有效方法去分析哪些患者是被治癒的,哪些是自愈的。因為沒有這種方法,一大堆醫生用青蒿或者別的什麼東西熬湯給病人喝,把自愈當治癒,留下了大量無用卻自以為有用的藥方。結果到清朝,康麻子的瘧疾卻需要外國傳教士帶來的金雞納樹皮才能治好。事實上,金雞納樹皮提取的奎寧是另一種對抗瘧疾的良藥,某種意義上說中醫在瘧疾這個問題上,比印第安人差遠了。

你看我從頭到尾講的都是實踐問題,好像沒有講理論問題,其實理論問題也是需要實踐來檢驗的。我們還是拿瘧疾來說,現代醫學把瘧原蟲的生活史搞得一清二楚,瘧原蟲長什麼樣拍給你看,得了瘧疾的人身上都能找出來虐原蟲,蚊子身上也能找到,瘧原蟲進入人身上就會感染瘧疾,把蚊子消滅了就可以避免傳染。你再看看中醫怎麼說“夏傷於暑,秋必瘧”“外受六淫之氣,內為氣情所傷”。這個你說怎麼看待吧,我們不說苛求古人,中醫能發現“暑”和瘧疾的關係,和蚊子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盛行也是有一定聯繫的。但是這就類似我們最開頭說的瓶蓋問題,中醫只看到了沒蓋瓶蓋產率高,但是背後的原因還沒有挖掘出來。如果沒有瘧原蟲、或者沒有蚊蟲叮咬,就算再怎麼傷於暑,瘧疾也不會憑空出現的。

這個時候回過頭來再想想自己學過的物理化學,看看那些小球木塊線圈,看看那些元素的發現,就會發現邏輯的重要性,否則那麼多微小的實驗現象就會被掩蓋,重大的發現就會被推遲。

當然,現代科學遠非完美,尚有一些疾病無法攻克或者沒有精力去攻克一些不重要的疾病,這都給傳統醫學、替代醫學留下了一些生存空間。這些,我認為交給市場去處理也好,一方面或許這個市場足夠大了,藥企才會有動力去研發藥到病除的藥物去解決一些原本“不重要的疾病”,另一方面對於一些絕症患者,直接告訴他們沒得治或許也過於殘酷了。但是,作為我們自己,學過物理、化學還有生物,還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