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诞生的苦恼》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有岛武郎创作的短篇小说。

有岛武郎在创作生涯的后期与白桦派一刀两断,分道扬镳,因此很难界定《诞生的苦恼》究竟是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白桦派”小说。

但不可置否的是,在《诞生的苦恼》中,对于身处困境中的个人究竟应该如何生存下去的探讨依旧是全文的主题。

《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对于在精神上陷入困境的个体的关注是有岛武郎作品反复呈现的主题,在《诞生的苦恼》中,有岛武郎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对于在精神世界中陷入两难境地的个人的最好帮助,就是默默祝福。诚然,对于在物质上陷入困境的个体来说,人道主义者应该尽力施以援手,而不是靠祈祷敷衍了事。但本文探讨的困境局限在精神领域,所以希望各位读者不要吹毛求疵,抓标题的漏洞。

1、想象加工下的转述,文本内外同样存在的精神困境

赵毅衡曾在其著作《比较叙述学导论》中谈及了主人公、叙述者与作者的区别。

在赵老师看来,主人公是小说事件的亲历者,而叙述者是负责记录并叙述主人公经历的存在,至于作者,其作用则是对叙述者叙述的“抄录”。因此,这三个角色虽然有时难以分清,但实际上却是互相独立的。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诞生的苦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主人公的苦恼——进退两难的青年渔民

在《诞生的苦恼》中,读者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就是主人公青年渔民木本的苦恼。

木本的苦恼来自于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全文花费了大量篇幅叙述了木本的经历,以及其波动的心理状态,为我们直观地展示了木本身上二种身份重合到一起所产生的矛盾。

木本内心一直渴望着成为一名画家。他希求用手中的画笔将云诡波谲的大自然留在洁白的画纸上,尽管他的技巧运用地并不娴熟,但他的画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染力,经常可以让观者感到图画中存在着蓬勃的生命力。

《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但遗憾的是,由于家道中落,原本在东京上学的木本不得不前往偏僻落后的港口小镇岩内,跟随父亲一起成为了一名渔夫,肩负起了靠打渔来养家糊口的重任。

繁忙的日常生活让他不得不放弃需要大量时间的梦想,但他内心的声音一直在呼喊着,每当因天气不佳而不需要出海打渔时,一种渴望画画的原始欲望便在内心中上窜下跳。于是他便会偷偷溜出家中,到无人的山野上去采风,用简易的画纸与画笔记录下眼前高耸入云的峻峰。

然而无论是否需要出海打渔,渔民们总是得不到空闲日子的。在无需打渔的日子里,他们会忙着补网,与中间商签合同,总而言之有许多必要的事情要做。所以木本花费了“闲暇”时间去画画,实际上是把这些差事都丢给了家人。而他作为一个处处迁就父母的人,尽管会在画画时感到欣喜而放松,但一旦回归现实生活,面对着贫穷落后的家庭。他便感觉自己的爱好是一种不务正业,是对家里人辛勤付出的一种无视。

“只要我有了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自信,我就会毫不犹豫地闯进实际的生活中去。不过……一看到家人们实际生活的严峻,我就不能那么轻易地相信自己的天赋了。”

画家与渔夫的身份挤压在一个家道中落的,且富有责任心的青年上,这对于木本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他就这样在纠结与犹豫中徘徊不止,不知是该追求梦想,还是要屈从现实,于是他几近崩溃,最终差点自杀。所以通过木本的经历,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作者想要展现的问题,那就是现实与梦想冲突时,个人应该如何抉择。

《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②想象加工下的叙述,暗示“我”也有同样的境遇

蛮有趣的一点是,有关主人公木本经历的大部分叙述,都是基于叙述者“我”结合与木本交谈得知的信息,在一定的想象加工下创造出来的。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梦想与现实之间当是没有什么鸿沟的。艺术家有时在睡梦里看现实,有时睁着眼做梦。你该不会拒绝我任凭自己的想象在这里描绘你的形象吧。”

尽管这种想象是基于我所了解的现实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加工过程一定掺杂着我复杂的个人情感。所以,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想象中将青年进退维谷的窘境描述的如此真实,或许不能只归功于我身为文字工作者所拥有的高超笔力,恐怕还是因为“我”和青年有着相同的处境,有着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惋惜之感,所以才能将这种迷茫无助的感受描绘的淋漓尽致。

实际上,我本人的处境也在文中有所披露。通过小说开头的有限描述来看,我也十分纠结于“是该相信还是怀疑自己的力量”。在我成为文字工作者以后,每当我写出充满活力的文字,我便欣喜若狂,仿佛得到了神灵的指点。但每当我笔力耗尽,难以再写出什么时,我便深感痛苦,陷入了对自己的深深怀疑中。虽然青年的进退不得来自外界,“我”的左右为难源于自身,但我和他都是在迷茫中失去方向的游子,没有什么不同。

③文本之外的有岛武郎,身处困境的第三人

除了小说中出现的叙述者“我”以及主人公木本,游离在文本之外的作家有岛武郎本身也面对着同样的现实困境。

《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有岛武郎出生在贵族官僚家庭,自幼受儒家礼教与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形成了迁就他人,克制自己的个性。长大后又信奉了基督教,禁欲主义对其束缚更甚。然而此时的有岛武郎深受“性欲”的折磨,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1903年,有岛武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和经济学,西方开放自由的思想浪潮冲击了他的固有思维,使他开始寻求能够从以往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良策。

所以《诞生的苦恼》中的烦恼,不仅存在于文本之内,同样也是文本之外的有岛武郎无法回避的问题。

2、对受难群体的关怀,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有岛武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道主义作家。他于1921年在东京发表了论文《无产阶级与文学》,成为日本最早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之一。在《诞生的苦恼》中,虽然对于在精神上陷入迷茫的个体的关怀是主要内容,但对于物质匮乏者生活不易的感叹也同样在文中有所体现。

①梦想与现实的交锋

如前文所言,无论是有岛武郎,叙述者我,还是主人公木本,他们都面临着期望与现实不符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对于那些因环境限制,无法施展自己才能的个人,有岛武郎更是由衷地感到难过。

“横观人世间,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人在过着这种生活,他们的天赋被蹂躏,枉为一世地化为坟旁的野草了吧。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是多么不合理的事!”

在有岛武郎眼中,这种情况绝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的,在《诞生的苦恼》中,除了“我”和木本之外,木本的知心好友K也面临着不得不放弃自己兴趣的窘境。

《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尽管K已经坦然表示自己的天赋不足以成为一个小说家,而继承父亲的家业,当一名药剂师,似乎也并不令他抵触。但在文中,他仍旧坚持不懈地鼓励木本坚持画下去,丝毫不吝啬给予他的的赞美之词,在众人都觉得木本是不务正业之时,这样的认可一时间就变得沉重起来。如果不是因为在木本的身上看见了当初的自己,K也许绝不会多管闲事,他的每一句肯定,每一次鼓励,其背后或许都隐藏着深深的后悔与不甘。他没有木本那样有勇气,所以只能屈从于现实,但他的心呢?他那颗蠢蠢欲动的,想要成为一名作家的心依旧没有停止跳动。所以K出场时,他正捧着米开朗琪罗的《书翰集》,沉醉于用文字打造出的奇妙世界。

像K这样被迫放弃自己梦想的,普天之下也许多的数不清吧,残酷的现实对梦想这种“欲望”的压迫,迫使人放弃了本身的追求,这本身就是对个人意志的否定,是非人道的现象。所以,有岛武郎必须要指出人们所面临的这一困境,提醒人们不要于迷茫之中,不明不白地就断送了梦想。

②渔民生活的艰难

除了关注个人的精神困境,有岛武郎还在文中花费了不少篇幅详细描述了北海道渔民艰苦的生活。

渔民们的忙碌是没有休止的。在北海道,一年四季都是不可错过的捕鱼期。鲷鱼、鳕鱼、鰊鱼、乌贼鱼,不同的鱼群分季节到来,使得渔民根本没有所谓的“休渔期”。事实上,只有天气十分恶劣的时候,渔民们才得以居家不出。但就算不用下海,仍旧有一大堆事等着做。诸如前文已经提及过的,缝补渔网,与收鱼的商人签订合同,各种琐碎的小事占满了渔民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没有一刻可以安歇。

其实繁忙与劳碌倒也算不上什么,在大海中航行的危险才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文中,木本一家就曾在外出打鱼时碰上了糟糕的天气,突然刮起的大风使得海上掀起了阵阵大浪,在汹涌波涛的拍打之下,势单力薄的小船差点葬身海口。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漫天飞舞的大雪遮挡住了视线,让木本他们无法确定回港的方向。不过好在吉人自有天相,经过了长达七八个小时的漂浮,他们最终还是安全抵达了港口。

《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但假若你以为用命换来的成果可以让渔民们饱食无忧,那便是大错特错了。

“一整天几乎搭上了性命的艰苦劳动的成果,仅仅十分钟就被公司的人无所谓地处置完毕了。这样,岩内的渔民们拼死拼活捕来的鱼转眼之间就被弄跑,被运到冒着黑烟的怪物似的公司的加工厂去了。”

资本家们低价收购渔民们拼死拼活打来的鱼,在加工之后高价卖出,赚得盆满钵满,而渔民们却只能拿着低薄的交换金,依旧过着靠卖命才能生活下去的穷苦日子。木本因贫穷而不得不放弃爱好,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资本家无情地剥削。所以有岛武郎始终关注弱势群体,他晚年时,将自己的庄园田地租给农户,还免费捐赠资金,以帮助无产阶级运动。这一切都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3、鼓吹自由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默默祝福才是对两难者的最好帮助

诚然,在《诞生的苦恼》中确实有对穷苦人民的关注,但全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旧是个人的精神困境。在文中,“我”在意识到青年面临着两难抉择时,没有选择规劝青年追求梦想,而是决定不多干涉,只是默默祝福青年能够获得幸福。

①鼓吹自由,未必是良策

1920年,有岛武郎发表了《爱是恣意夺取》,提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三种类型。

《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第一种是习性生活。此时人们处于被生活统治的处境,只能被迫接受社会的要求,没有自主独立意识。第二种是理智生活。与习性生活不同,此时人们已经拥有了独立精神,开始向不合理的外界发起挑战。

第三种是本能生活。本能生活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设定,有岛武郎认为人如果可以完全按内心标准行事,外界的存在对于个体没有任何影响,那么个体就达到了本能生活的地步。

在我看来,迷茫之中的个体,处于理智生活这一阶段,但对于有岛武郎所持的,上升到本能生活,个人便可得到解脱的观点我并不赞同。实际上,本能生活是极端化了的生活,是被压抑的天性过分释放所导致的结果。

这一理念集中体现在他于1919年完结发表的《一个女人的一生》中。在这部小说中,深受禁欲主义影响的女主人公叶子长大之后,极力释放自己的天性,与不同的男人寻欢作乐。虽然她挣脱了束缚自己天性的枷锁,但对自己的行为丝毫也不加以克制无疑是另一个极端。

所以本能主义所鼓吹的过分追求自我在本质上是行不通的。就连提出这一理念的有岛武郎本人也没有按此标准要求自己。晚年的他爱上了有夫之妇,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他最终选择与情人双双自杀。如此看来,本能主义不是有岛武郎的救命稻草,他虽然有一颗追求本能的心,但面对外界纷纷的压力,他仍旧深陷在理智生活的泥沼中,最终只能自我毁灭。

②默默祝福才是对精神两难者最好的帮助

本能主义无法解决个人的困境问题,所以鼓吹自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但尴尬的是,虽然“我”在《诞生的苦恼》所做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任何用处。

之所以会出现正确但无用的尴尬情况,是因为个人的所思所想是非常复杂的。在个体深感迷茫的时候,外界的帮助究竟是否有益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究根溯源,人的迷茫本质上还是来自于自己,他人的介入虽然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拿木本为例,假如我们希望他能追求自由,那么急需青年劳动力的一家人应该何去何从?从现实的层面考量,画画只会让这一家人饿死。但如果我们因此就奉劝木本断了念头,这无疑又是对个人热爱的一种扼杀,我相信很少有人在目睹了他人横溢的才华之后,能够做出这种选择。

“只有你自己在这样规劝自己,你独自一人不得不忍受的烦闷——可以说那是一种可怜的、阵痛般的苦痛,这是你自身的痛苦,只能由你自己去医治。”

所以,个人的精神困境只能由自己解决,作为外人的我们,不能轻率地拿自己的标准去丈量他人的想法。我们只能肯定对方的努力,默默祝福他人。个人唯有综合外界的反馈,做出遵从内心的想法才可以,如果是让外人去说你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那他的人生就不再属于他了。这样看来,过度的善意其实是对他人未来的篡改,在这种话题上,我们理应谨慎、克制,帮助他人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帮他选择。

《诞生的苦恼》:最好的“人道主义”,是对两难者的默默祝福


有岛武郎曾在《四件事》中提及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我又因为欲鞭策自己的生活,所以创作。如何蠢笨而且缺向上性的我的生活呵!我厌了这个了。应该蜕弃的壳,我已有几个了。我的作品做了鞭策,严重的给我抽打那顽固的壳。我愿我的生活因了作品而得改造!

如此看来,他的作品其实是一个记录,他在记述自己为解决令人苦恼的现实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尝试。

但世上只有自渡,没有他渡。有岛武郎在写《诞生的苦恼》时,想必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提出了这一兼具正确性与无用性的见解。遗憾的是,他终究没能找到两全之法,只能依靠自我了结,匆匆走过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