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誕生的苦惱》是日本白樺派代表作家有島武郎創作的短篇小說。

有島武郎在創作生涯的後期與白樺派一刀兩斷,分道揚鑣,因此很難界定《誕生的苦惱》究竟是不是一篇嚴格意義上的“白樺派”小說。

但不可置否的是,在《誕生的苦惱》中,對於身處困境中的個人究竟應該如何生存下去的探討依舊是全文的主題。

《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對於在精神上陷入困境的個體的關注是有島武郎作品反覆呈現的主題,在《誕生的苦惱》中,有島武郎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對於在精神世界中陷入兩難境地的個人的最好幫助,就是默默祝福。誠然,對於在物質上陷入困境的個體來說,人道主義者應該盡力施以援手,而不是靠祈禱敷衍了事。但本文探討的困境侷限在精神領域,所以希望各位讀者不要吹毛求疵,抓標題的漏洞。

1、想象加工下的轉述,文本內外同樣存在的精神困境

趙毅衡曾在其著作《比較敘述學導論》中談及了主人公、敘述者與作者的區別。

在趙老師看來,主人公是小說事件的親歷者,而敘述者是負責記錄並敘述主人公經歷的存在,至於作者,其作用則是對敘述者敘述的“抄錄”。因此,這三個角色雖然有時難以分清,但實際上卻是互相獨立的。瞭解這一點,對於理解《誕生的苦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主人公的苦惱——進退兩難的青年漁民

在《誕生的苦惱》中,讀者最能直觀感受到的就是主人公青年漁民木本的苦惱。

木本的苦惱來自於現實與夢想的衝突,全文花費了大量篇幅敘述了木本的經歷,以及其波動的心理狀態,為我們直觀地展示了木本身上二種身份重合到一起所產生的矛盾。

木本內心一直渴望著成為一名畫家。他希求用手中的畫筆將雲詭波譎的大自然留在潔白的畫紙上,儘管他的技巧運用地並不嫻熟,但他的畫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染力,經常可以讓觀者感到圖畫中存在著蓬勃的生命力。

《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但遺憾的是,由於家道中落,原本在東京上學的木本不得不前往偏僻落後的港口小鎮巖內,跟隨父親一起成為了一名漁夫,肩負起了靠打漁來養家餬口的重任。

繁忙的日常生活讓他不得不放棄需要大量時間的夢想,但他內心的聲音一直在呼喊著,每當因天氣不佳而不需要出海打漁時,一種渴望畫畫的原始慾望便在內心中上竄下跳。於是他便會偷偷溜出家中,到無人的山野上去採風,用簡易的畫紙與畫筆記錄下眼前高聳入雲的峻峰。

然而無論是否需要出海打漁,漁民們總是得不到空閒日子的。在無需打漁的日子裡,他們會忙著補網,與中間商籤合同,總而言之有許多必要的事情要做。所以木本花費了“閒暇”時間去畫畫,實際上是把這些差事都丟給了家人。而他作為一個處處遷就父母的人,儘管會在畫畫時感到欣喜而放鬆,但一旦迴歸現實生活,面對著貧窮落後的家庭。他便感覺自己的愛好是一種不務正業,是對家裡人辛勤付出的一種無視。

“只要我有了可以成為藝術家的自信,我就會毫不猶豫地闖進實際的生活中去。不過……一看到家人們實際生活的嚴峻,我就不能那麼輕易地相信自己的天賦了。”

畫家與漁夫的身份擠壓在一個家道中落的,且富有責任心的青年上,這對於木本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他就這樣在糾結與猶豫中徘徊不止,不知是該追求夢想,還是要屈從現實,於是他幾近崩潰,最終差點自殺。所以通過木本的經歷,讀者可以輕而易舉地理解作者想要展現的問題,那就是現實與夢想衝突時,個人應該如何抉擇。

《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②想象加工下的敘述,暗示“我”也有同樣的境遇

蠻有趣的一點是,有關主人公木本經歷的大部分敘述,都是基於敘述者“我”結合與木本交談得知的信息,在一定的想象加工下創造出來的。

“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夢想與現實之間當是沒有什麼鴻溝的。藝術家有時在睡夢裡看現實,有時睜著眼做夢。你該不會拒絕我任憑自己的想象在這裡描繪你的形象吧。”

儘管這種想象是基於我所瞭解的現實狀況,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加工過程一定摻雜著我複雜的個人情感。所以,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想象中將青年進退維谷的窘境描述的如此真實,或許不能只歸功於我身為文字工作者所擁有的高超筆力,恐怕還是因為“我”和青年有著相同的處境,有著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惋惜之感,所以才能將這種迷茫無助的感受描繪的淋漓盡致。

實際上,我本人的處境也在文中有所披露。通過小說開頭的有限描述來看,我也十分糾結於“是該相信還是懷疑自己的力量”。在我成為文字工作者以後,每當我寫出充滿活力的文字,我便欣喜若狂,彷彿得到了神靈的指點。但每當我筆力耗盡,難以再寫出什麼時,我便深感痛苦,陷入了對自己的深深懷疑中。雖然青年的進退不得來自外界,“我”的左右為難源於自身,但我和他都是在迷茫中失去方向的遊子,沒有什麼不同。

③文本之外的有島武郎,身處困境的第三人

除了小說中出現的敘述者“我”以及主人公木本,遊離在文本之外的作家有島武郎本身也面對著同樣的現實困境。

《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有島武郎出生在貴族官僚家庭,自幼受儒家禮教與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形成了遷就他人,剋制自己的個性。長大後又信奉了基督教,禁慾主義對其束縛更甚。然而此時的有島武郎深受“性慾”的折磨,因此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1903年,有島武郎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歷史和經濟學,西方開放自由的思想浪潮衝擊了他的固有思維,使他開始尋求能夠從以往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良策。

所以《誕生的苦惱》中的煩惱,不僅存在於文本之內,同樣也是文本之外的有島武郎無法迴避的問題。

2、對受難群體的關懷,人道主義思想的體現

有島武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人道主義作家。他於1921年在東京發表了論文《無產階級與文學》,成為日本最早倡導無產階級文學的作家之一。在《誕生的苦惱》中,雖然對於在精神上陷入迷茫的個體的關懷是主要內容,但對於物質匱乏者生活不易的感嘆也同樣在文中有所體現。

①夢想與現實的交鋒

如前文所言,無論是有島武郎,敘述者我,還是主人公木本,他們都面臨著期望與現實不符的尷尬處境。尤其是對於那些因環境限制,無法施展自己才能的個人,有島武郎更是由衷地感到難過。

“橫觀人世間,有幾百萬、幾千萬的人在過著這種生活,他們的天賦被蹂躪,枉為一世地化為墳旁的野草了吧。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是多麼不合理的事!”

在有島武郎眼中,這種情況絕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樣的,在《誕生的苦惱》中,除了“我”和木本之外,木本的知心好友K也面臨著不得不放棄自己興趣的窘境。

《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儘管K已經坦然表示自己的天賦不足以成為一個小說家,而繼承父親的家業,當一名藥劑師,似乎也並不令他牴觸。但在文中,他仍舊堅持不懈地鼓勵木本堅持畫下去,絲毫不吝嗇給予他的的讚美之詞,在眾人都覺得木本是不務正業之時,這樣的認可一時間就變得沉重起來。如果不是因為在木本的身上看見了當初的自己,K也許絕不會多管閒事,他的每一句肯定,每一次鼓勵,其背後或許都隱藏著深深的後悔與不甘。他沒有木本那樣有勇氣,所以只能屈從於現實,但他的心呢?他那顆蠢蠢欲動的,想要成為一名作家的心依舊沒有停止跳動。所以K出場時,他正捧著米開朗琪羅的《書翰集》,沉醉於用文字打造出的奇妙世界。

像K這樣被迫放棄自己夢想的,普天之下也許多的數不清吧,殘酷的現實對夢想這種“慾望”的壓迫,迫使人放棄了本身的追求,這本身就是對個人意志的否定,是非人道的現象。所以,有島武郎必須要指出人們所面臨的這一困境,提醒人們不要於迷茫之中,不明不白地就斷送了夢想。

②漁民生活的艱難

除了關注個人的精神困境,有島武郎還在文中花費了不少篇幅詳細描述了北海道漁民艱苦的生活。

漁民們的忙碌是沒有休止的。在北海道,一年四季都是不可錯過的捕魚期。鯛魚、鱈魚、鰊魚、烏賊魚,不同的魚群分季節到來,使得漁民根本沒有所謂的“休漁期”。事實上,只有天氣十分惡劣的時候,漁民們才得以居家不出。但就算不用下海,仍舊有一大堆事等著做。諸如前文已經提及過的,縫補漁網,與收魚的商人簽訂合同,各種瑣碎的小事佔滿了漁民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沒有一刻可以安歇。

其實繁忙與勞碌倒也算不上什麼,在大海中航行的危險才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文中,木本一家就曾在外出打魚時碰上了糟糕的天氣,突然颳起的大風使得海上掀起了陣陣大浪,在洶湧波濤的拍打之下,勢單力薄的小船差點葬身海口。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漫天飛舞的大雪遮擋住了視線,讓木本他們無法確定回港的方向。不過好在吉人自有天相,經過了長達七八個小時的漂浮,他們最終還是安全抵達了港口。

《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但假若你以為用命換來的成果可以讓漁民們飽食無憂,那便是大錯特錯了。

“一整天幾乎搭上了性命的艱苦勞動的成果,僅僅十分鐘就被公司的人無所謂地處置完畢了。這樣,巖內的漁民們拼死拼活捕來的魚轉眼之間就被弄跑,被運到冒著黑煙的怪物似的公司的加工廠去了。”

資本家們低價收購漁民們拼死拼活打來的魚,在加工之後高價賣出,賺得盆滿缽滿,而漁民們卻只能拿著低薄的交換金,依舊過著靠賣命才能生活下去的窮苦日子。木本因貧窮而不得不放棄愛好,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則是資本家無情地剝削。所以有島武郎始終關注弱勢群體,他晚年時,將自己的莊園田地租給農戶,還免費捐贈資金,以幫助無產階級運動。這一切都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3、鼓吹自由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默默祝福才是對兩難者的最好幫助

誠然,在《誕生的苦惱》中確實有對窮苦人民的關注,但全文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仍舊是個人的精神困境。在文中,“我”在意識到青年面臨著兩難抉擇時,沒有選擇規勸青年追求夢想,而是決定不多幹涉,只是默默祝福青年能夠獲得幸福。

①鼓吹自由,未必是良策

1920年,有島武郎發表了《愛是恣意奪取》,提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三種類型。

《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第一種是習性生活。此時人們處於被生活統治的處境,只能被迫接受社會的要求,沒有自主獨立意識。第二種是理智生活。與習性生活不同,此時人們已經擁有了獨立精神,開始向不合理的外界發起挑戰。

第三種是本能生活。本能生活其實是一種理想化的設定,有島武郎認為人如果可以完全按內心標準行事,外界的存在對於個體沒有任何影響,那麼個體就達到了本能生活的地步。

在我看來,迷茫之中的個體,處於理智生活這一階段,但對於有島武郎所持的,上升到本能生活,個人便可得到解脫的觀點我並不贊同。實際上,本能生活是極端化了的生活,是被壓抑的天性過分釋放所導致的結果。

這一理念集中體現在他於1919年完結髮表的《一個女人的一生》中。在這部小說中,深受禁慾主義影響的女主人公葉子長大之後,極力釋放自己的天性,與不同的男人尋歡作樂。雖然她掙脫了束縛自己天性的枷鎖,但對自己的行為絲毫也不加以剋制無疑是另一個極端。

所以本能主義所鼓吹的過分追求自我在本質上是行不通的。就連提出這一理念的有島武郎本人也沒有按此標準要求自己。晚年的他愛上了有夫之婦,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他最終選擇與情人雙雙自殺。如此看來,本能主義不是有島武郎的救命稻草,他雖然有一顆追求本能的心,但面對外界紛紛的壓力,他仍舊深陷在理智生活的泥沼中,最終只能自我毀滅。

②默默祝福才是對精神兩難者最好的幫助

本能主義無法解決個人的困境問題,所以鼓吹自由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但尷尬的是,雖然“我”在《誕生的苦惱》所做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實際上卻並沒有任何用處。

之所以會出現正確但無用的尷尬情況,是因為個人的所思所想是非常複雜的。在個體深感迷茫的時候,外界的幫助究竟是否有益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究根溯源,人的迷茫本質上還是來自於自己,他人的介入雖然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拿木本為例,假如我們希望他能追求自由,那麼急需青年勞動力的一家人應該何去何從?從現實的層面考量,畫畫只會讓這一家人餓死。但如果我們因此就奉勸木本斷了念頭,這無疑又是對個人熱愛的一種扼殺,我相信很少有人在目睹了他人橫溢的才華之後,能夠做出這種選擇。

“只有你自己在這樣規勸自己,你獨自一人不得不忍受的煩悶——可以說那是一種可憐的、陣痛般的苦痛,這是你自身的痛苦,只能由你自己去醫治。”

所以,個人的精神困境只能由自己解決,作為外人的我們,不能輕率地拿自己的標準去丈量他人的想法。我們只能肯定對方的努力,默默祝福他人。個人唯有綜合外界的反饋,做出遵從內心的想法才可以,如果是讓外人去說你的生活就應該是這樣,那他的人生就不再屬於他了。這樣看來,過度的善意其實是對他人未來的篡改,在這種話題上,我們理應謹慎、剋制,幫助他人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幫他選擇。

《誕生的苦惱》:最好的“人道主義”,是對兩難者的默默祝福


有島武郎曾在《四件事》中提及了自己的創作初衷:“我又因為欲鞭策自己的生活,所以創作。如何蠢笨而且缺向上性的我的生活呵!我厭了這個了。應該蛻棄的殼,我已有幾個了。我的作品做了鞭策,嚴重的給我抽打那頑固的殼。我願我的生活因了作品而得改造!

如此看來,他的作品其實是一個記錄,他在記述自己為解決令人苦惱的現實問題所做出的種種嘗試。

但世上只有自渡,沒有他渡。有島武郎在寫《誕生的苦惱》時,想必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提出了這一兼具正確性與無用性的見解。遺憾的是,他終究沒能找到兩全之法,只能依靠自我了結,匆匆走過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