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应用任重而道远!

2015年至2017年是币圈最为红火的两年,币圈里各类名目的ICO项目不断的圈钱和跑路,在各国严管政策的不断出台下,2018年终于迎来了币圈消停的一年,虽然币圈震动不断,但是近两年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却不断的升温,尤其是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各种特性引起金融行业不断的投入精力来研究,在此,我们以清算系统为例,讨论一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业务中的应用。

先来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清算:

以银行之间的清算为例,A银行要付给B银行5亿人民币,B银行要付给A银行2亿人民币,二者相抵之后,A银行只要付给B银行3亿人民币即可。银行之间的这种交易就称之为了清算,清算工作是由清算企业完成的,在中国最主要的清算企业就是银联。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应用任重而道远!

通过银联清算可以有效的进行金融监管

以银联作为清算中心,所有的交易和资金流向都可以被银联、银行所监控,从而有利于中央银行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国家货币政策,实行金融监管,直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应用任重而道远!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银联为中心的清算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直接与多家银行进行直连,从而绕过银联,形成自己的清算平台。如下图所示,用户在支付宝平台进行一次跨行转账,实际上是支付宝平台利用两笔同行转账完成了一次跨行转账,而没有经过银联的清算账户,这就会存在一个金融监管的盲区,央行、银行、银联等都无法掌握真实的资金流向,从而给央行的金融数据分析、金融监管、反洗钱等工作带来困难,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所以为了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的金融监管,就诞生了网联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应用任重而道远!

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的诞生

为了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流向的监管,所以需要在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清算中心,从而实现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也就是“断直连“计划,在这种想法下,由央行和外汇局牵头下,各清算中心和和各第三方支付平台共同控股的独立清算组织——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就诞生了。

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有用户从第三方支付机构向银行卡转账,必须要经过网联平台,同时也应的转账信息,比如交易人、金额等信息都会予以记录,从而实现央行通过网联平台来监管资金流向。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应用任重而道远!

在快速介绍了目前的清算模式之后,我们再回到区块链技术的讨论,在这种清算模式下,区块链技术有应用的空间吗?

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性之一是去中心化的。可是在现有的清算模式下,清算涉及到的多个交易主体,要去掉任何一个中心都是不可能的。而唯一能看到的一丝丝曙光就是存在多个中心,从而形成一个联盟链,以实现信息在多个交易主体之间的共享。

区块链技术的第二个特点是匿名性。在区块链平台上进行交易可以有效的保护交易人的个人隐私,但是在央行金融监管的大前提下,显然不可能容许这种情况的出现。除非设计一个独立存在的账户信息管理平台,而只是将交易过程放在区块链平台上以实现匿名,可是在区块链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这种系统架构的设计与现有平台的架构难度与成本更大。

受限于国内金融体制,国际支付、清算业务也许是区块链技术可能的一个突破口!

国际汇兑业务中,交易周期长、交易成本高是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以2016年为例,跨境支付创造了全球40%的支付交易收入,跨境转账带来的收入也成为了部分银行重点关注的经营业务。同时由于跨境转账涉及资金在国际间的流通,所以大多数国家对此采用的都是强监管的措施,像国内就规定超过1万美元的跨境转账就必须进行申报。

而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特点仿佛很适用于这种业务场景,比如全球性交易,接近于实时的交易确认,去信任等。

而国内的招商银行早在2016年就进行了尝试,2016年6月,招商银行宣布已通过跨境直联清算业务的POC实验,率先实现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银行核心系统中,并且计划将通过区块链技术改造的跨境直联清算业务实现正式商用。2017年12月,招商银行作为代理清算银行,完成从香港永隆银行向永隆银行深圳分行的人民币头寸调拨业务。随后,三方又完成了一笔跨境人民币的汇款业务。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几十万笔的跨境支付,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清算应用上的重要突破,但是在项目的实际落地过程中,还有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比如共享账本的隐私安全问题、共识机制等。

目前看来,虽然区块链技术的不成熟是区块链技术不能在金融行业普遍落地的一个原因,但是真正不能落地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金融体系下的各方利益体的博弈。目前各个机构所谓的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还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即使有落地应用的出现,也只是在一个比较狭小的领域,而且大多数应用处于测试和研究阶段。但是作为一个经历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低谷期的老IT人来说,区块链技术目前虽然处于早期,但是在未来的应用场景必然是非常丰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