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氏家族

女真完顏部和早期的五國部文化

黑龍江流域是我國北方氏族興起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是黑龍江廣大地區原始民族的形成時期,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經由一個分化結合的過程。古代的黑龍江地區形成了三大族系,即後來的西部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系;中部的穢貊-橐離(索離)-夫餘-豆莫婁系;東部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這三大族系的北方民族,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曾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

肅慎是見於我國史書記載的我國東北的著名古老民族。《竹書紀年·五帝紀》載:“帝舜二十五年(約當公元前2100年),息慎氏末期貢弓矢”。“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方大國也,一名息慎”。漢時《後漢書·東夷傳》稱為挹婁,挹婁人,“古肅慎之國也”,為肅慎的後裔。魏晉南北朝時稱勿吉,北朝末葉,勿吉又被稱為靺鞨,契丹建國後,女真族處在遼朝的統治下,文獻上確立了“女真”的族名。

女真各部分佈在白山黑水之間。黑龍江東部主要以五國部女真為主。

遼滅渤海後,把女真的強宗大戶,遷置於遼陽之南,國人雜居社會進步較快,稱為熟女真。分佈在松花江以北和邊遠地區的女真人,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被稱為生女真。

建立金朝的完顏部女真

遼代遷入遼陽以南的女真人,稱為合蘇款女真或曷蘇館,為熟女真,合蘇款為女真語“藩籬”的意思。

生女真出自黑水靺鞨,遼代生女真主要分佈在長白山迤北,第二松花江以東至海的廣闊地區,即白山黑水間。在女真各部中生女真最為強盛。生女真在廣袤的地域,分成許多部落《三朝北盟會編》稱“小者千戶,大者數千戶”。

生女真完顏部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強勢統一了生女真各部。建立金朝的女真完顏部,長期生活在黑龍江與松花江交匯的廣大三角地帶,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完顏部不斷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女真完顏部以江河為姓氏,完顏源於蜿蜒河,“完顏”、“蜿蜒”為同音異寫。

完顏部由故地蜿蜒河,遷居按出虎水,即今之阿什河之濱。其間經歷了輾轉的遊徙,完成了黑水靺鞨一支完顏部的不斷壯大。今綏濱縣仍有古老的蜿蜒河的河名。蜿蜒河,為生女真完顏部的肇興之地。完顏部定居按出虎水,經歷了本民族的英雄時代,鐵劍時代,鐵犁、鐵斧的時代。遼天慶四年(1114年)九月,完顏阿骨打徵得女真兵二千五百人,進軍寧江州,十月朔攻克寧江州,取得了反遼第一戰役的勝利,十一月又取得了出河店(肇源縣哈什哈村)大捷。寧江州、出河店之役是女真反遼的決定性勝利。《金史·太祖本記》“遼人嘗言女真兵若滿萬則不可敵,至是始滿萬雲。”

遼天慶五年(1115年)正月,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改元收國。金建國後繼續完成了對東北各地的統一,逐步建設了祖國的強大北方,火魯火疃謀克在蒲與路(今黑龍江克東縣),真達現俄羅斯境內。

二、遼代的生女真五國部文化特徵

遼代生女生的東北方五國部,是黑水靺鞨直系的故地。阿什河流域的靺鞨文化與綏濱蜿蜒河流域同仁類型的靺鞨文化是相同的,雖時間和地域不同,但有著一致性的關聯。

遼代的五國部:剖阿里、盆奴裡、奧裡米、越裡篤、越裡吉五國。關於五國部的地理位置,清屠寄在《黑龍江輿地圖說》指出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合流處附近的奧裡米和屯。《遼東志》記載的黑龍江沿岸元、明兩代水陸城站中有奧裡米站。明嘉靖年修《全遼志》中的,海西東水陸城站圖標有奧裡米站。民國時期設縣,稱敖來密縣。時至今日綏濱境內仍有敖來村,敖來密河附近有奧來密古城址。五國城中的奧裡米國,當在綏濱的奧來密古城址。

五國頭城,相傳宋徽宗葬於此,當在今依蘭縣境內的古城址,元代為胡裡改軍民萬戶府。

奧裡米國的具體位置,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的證實,綏濱奧來密古城址即為奧裡米國的故城址。

五國部是遼朝統轄的民族區域政權,向遼進貢,後遼在五國部設節度使。五國部向遼貢良馬和五國部的特產名鷹海東青。五國部在遼朝的羈縻之下,存在了一百多年,留下了獨具特色的五國部文化遺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黑龍江省博物館和黑龍江省考古工作隊,在綏濱所轄範圍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並確認了遼代五國部女真文化遺存。

確認了代表五國部文化的,綏濱三號類型和同仁類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種文化類型。以綏濱三號為代表的陶器顯示兩種類型:一為侈口、重唇、深腹、平底、夾砂粗陶罐,間或飾以弦紋和拍印的小方格紋。另一種是細泥質灰陶罐,以素面灰陶罐、瓜稜罐、喇叭口長頸壺和瓜稜壺。夾砂粗陶罐均為手製,屬炊煮器。細泥質灰陶罐為輪制,為飲器和食具。

同仁類型有少量重唇夾砂粗陶罐。器型均此綏濱三號類型大,以手製為主,製做較粗,紋飾弦紋與附加堆文並存。重唇就是從口沿部的附加堆紋演變而來的,弦紋是由頸、肩部的附加堆紋演變來的。重唇和瓜稜是三號類型的特徵。三號類型與同仁類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三號類型晚於同仁類型,是由同仁類型發展和演化而來的。隋唐時期這裡是黑水靺鞨的居住地,以同仁為代表的文化類型,就是黑水靺鞨的文化遺存。黑水靺鞨後來分化為兩支,一支留居原地延續了三號類型女真文化;另一支南下,松花江中游和阿什河一帶,有同樣的同仁文化遺存。三號文化類型代表了,由黑水靺鞨傳承演化來的遼代五國部文化。

“金之先,出靺鞨氏”,《金史·世紀》,肯定了女真的族源。世居今綏濱蜿蜒河流域的黑水靺鞨後裔南下按出虎水(今阿什河)定居,這就是後來金朝的生女真完顏部,其先祖來自綏濱的蜿蜒河,以河為姓氏。後音轉為完顏氏。

阿什河流域的靺鞨文化與綏濱蜿蜒河流域的靺鞨文化是同類性質的黑水靺鞨物質文化。

綏濱三號類型文化鐵器具有明顯特徵,出土了大量小鐵削。出土的鐵腰帶和鏤空青銅帶銙,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綏濱三號墓的另一項重要發現是發現了“昂威赫”,木化石的礪石。綏濱三號墓為代表出土的陶器、鐵器、銅器、石器等的特點,構成了遼代五國部女真文化的墓本特徵。

經過黑龍江文博工作者的多年努力,考古資料證明,五國部類型的女真文化分佈廣泛,“五國之東接大海”的記載(《契丹國志》),是完全正確的。五國部的西境已達黑龍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

三、嫩江流域的遼代五國部女真文化

遼末、金初、分佈在嫩江流域的主要是突呂布室韋、其他室韋各部,生女真達魯古部,契丹突鞠部的北方民族聚集地。達魯古部,遼時達魯古部分部在今洮兒河下游和嫩江下游一帶。今吉林省前郭旗的他虎城即達魯古部古城,現古城保存完好,又稱達魯古城· 達魯嘎城。嫩江中下游的泰康(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泰來縣等地的出土陶器中,細泥質灰竭的瓜稜罐、瓜稜壺是比較常見的典型器物。嫩江以西的齊齊哈爾梅里斯、龍江縣的遼墓均有五國部文化類型的生女真與綏濱同仁和綏濱三號相同的器物出現。1985年4月29日我發掘清理了黑龍江省龍江縣合山鄉的遼代石室墓,發現了五國部女真文化的器物。報告發表在《北方文物》1989年第4期。

該墓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器、銅器、鐵器、骨器、石器、食品等幾類。一件銅器為長方形環帶箍,紋飾為線刻水紋。鐵器有小鐵削三件、鍛制鐵帶卡四件。骨器、帶鼻骨帶卡一件。

石器一件,威昂赫,四楞長條狀,用木化石製做的礪石。

陶器,細泥灰褐陶壺一件,侈口,肩部有按壓網格紋,下腹斜戳刺點紋,內裝有風乾的顆粒食品。另一件為灰褐平底夾砂粗陶罐,尖唇口沿以下兩道附加堆紋。

龍江縣位於嫩江以西的草原於山地的過渡地帶,屬於大興安嶺的東坡邊緣,石室墓為天然石板堆砌,墓底圓角見方、穹頂。出土器物雖少,但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徵。它與以黑龍江中游的同仁為代表的黑水靺鞨文化;以綏濱三號為代表的遼代五國部文化;以內蒙古哲里木盟為代表的早期契丹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別。區別在於同仁和五國部文化的陶器均為平底,除夾砂粗陶平底外,細泥質陶外底內凹。五國部類型陶器特點是重唇,同仁類型部分重唇。龍江的粗陶口沿以下兩道附加堆紋,應早於重唇。同仁、哲里木盟和龍江粗陶口沿有紋飾,五國部類型口沿無紋飾。重唇是由口沿紋飾演變而來的,早期有紋飾,晚期為重唇。從陶器的對比看,龍江的夾砂粗陶罐口沿的附加堆紋、水波紋,接近於同仁和哲里木盟的早期遼墓,時代應該處於早期的過渡時期。同仁文化、五國部文化有大量使用鐵器的特徵。以綏濱三號為代表的五國部文化,出土了大量小鐵削,龍江也有小鐵削,最終沒有排斥石器,出土了“昂威赫”礪石工具,腰佩。龍江石室墓出土的鐵削、鐵帶卡和嫩江流域第一次出土的這件礪石,及青銅飾件上的線刻紋飾,都具有靺鞨和早期女真人的文化特徵。該墓出土的鐵削和礪石,符合女真人“左佩牌、右佩刀的習俗”。礪石為礪刃用的磨刀石。

《遼史·卷56》記載的靺鞨制度:“武官革佔 鞢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帶”。龍江石室墓的葬俗,石室、土葬無棺槨、二次葬兼有火葬。土葬而無棺槨,是黑水靺鞨、女真葬俗的特性。據《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記載:“死者埋之,而無棺槨”。又據《三朝北盟會編》及《大金國志》記載:“死者埋之,而無棺槨”。黑水靺鞨,女真族保留了這種葬俗。龍江縣石室墓是遼代早期的女真墓,隨葬品及葬俗,墓室的特點,反映出遼代五國部文化已達嫩江流域,黑水靺鞨、女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時期發展差異,與同仁文化、綏濱三號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梅里斯共和長崗子的豎穴土坑遼墓,無葬具,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鎦金銅帶銙。帶銙鏤空有底襯,紋飾為浮雕圖案花草纏枝,複雜的圖案具有十分明朗的民族風格,並具有文化交流的異彩。

綏濱三號M3,出土了成組的銅帶飾腰帶,是識別三號文化類型的標誌之一。梅里斯長崗子出土的鎦金鏤空銅帶銙,在時間上,要晚於綏濱三號,在工藝上更先進,風格上有東西方文化交流,草原絲綢之路的異城風格。

四、女真的族稱始於遼代,又分為合蘇款熟女真、東部的生女真。

黑龍江的考古發現,女真的早期文化是綏濱同仁和綏濱三號為代表的女真物質文化。同仁要早於綏濱三號,是女真文化的承襲和延續的同一性質文化。按出虎水的女真完顏氏,來自生女真故地綏濱蜿蜒河,完顏與蜿蜒是同音異寫,來源於河名。遼代的五國部文化,分佈範圍廣泛,黑龍江範圍的嫩江流域的女真文化,已被詳實的考古資料所證實,存在與同仁和綏濱三號一脈相承的早期女真文化的特證。

女真完顏部崛起於按出虎水(今阿城),是遷徙後居住地,研究金源文化,不止於按出虎水,還要溯之蜿蜒河完顏氏興起的地方,研究早期的五國部女真文化,才能形成金源文化完整的鏈條。

女真完顏部統一的祖國的北方,金代自公元1115-1234年,在短暫的120年的時間裡,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作出了突出的歷史貢獻。開創了現北京作為中華民族首都的歷史。開創了在北方草原上建設城鎮的歷史。現黑龍江省境內有金代古城300餘座。金代建造了我國北方的萬里長城。金代萬里長城在黑龍江省境內有426.72華里,全部在嫩江以西的齊齊哈爾境內,為我國的北方民族文化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女真完顏部和早期的五國部文化,勾畫出了女真族的早期歷史脈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